同轴线缆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43965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5 16: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其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呈圆台状的基部,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对间隔设置的接触臂、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固定部及将一对所述接触臂的前端相连的连接部,所述接触臂露出于绝缘本体以与对接端子弹性接触。该同轴线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结构简单并且使得对接接触更稳定、易于组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对接稳定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技术介绍
同轴线缆连接器主要用于手机蓝牙、无线网络、电子测量工具等方面,其通常与一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同轴连接器相对接。同轴线缆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固定在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固持在绝缘本体外侧的遮蔽壳体以及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导电端子通常具有用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的端子对接部以及用以连接线缆的线缆对接部。通常,端子对接部通常由相对设置一对接触弹片构成,然而该对接触弹片在长期的插接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塑性变形而无法继续使用。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及导电端子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与对接连接器形成稳定对接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呈圆台状的基部,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对间隔设置的接触臂、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固定部及将一对所述接触臂的前端相连的连接部,所述接触臂露出于绝缘本体以与对接端子弹性接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接触臂呈L形,其具有水平设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以与对接端子接触的第一臂及自所述第一臂后端向下弯折延伸的第二臂,一对所述第一臂的内侧相对设置有不平整的接触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沿横向方向延伸且竖直设置,所述连接部开设有向下凹陷的让位槽,所述固定部的前端与一对接触臂远离连接部的一端相连,且固定部的前端向后凹陷形成有一开槽。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的基部开设有收容槽,所述接触臂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及连接部均突伸入绝缘本体的收容槽内,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且与收容槽连通的收容通道及相对设置于收容通道两侧的侧壁,所述同轴线缆连接器还具有盖体,所述盖体位于导电端子下方且位于该收容通道内,所述连接部的自由末端与该盖体上表面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体厚度不均,且于盖体上表面上形成至少一个凸台,所述至少一个凸台位于绝缘本体的基部位置,且所述至少一个凸台的上表面与连接部的自由末端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部上与盖体两侧相邻的位置向着远离中心点的方向凹陷形成至少一凹槽和/或所述盖体远离基部的一端沿横向方向上的两外侧与绝缘本体的对应侧壁之间留有间隙。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具有自固定部后端向上弯折延伸的直立部,所述第二臂、固定部及直立部依次相连构成U形结构,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被所述U形结构自下而上包裹的颈部。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导电端子,包括一对间隔设置且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的接触臂、与接触臂相连且用以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固定部,所述一对接触臂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且接触臂的前端由一连接部相连,接触部的后端由固定部相连。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一对接触臂相对设置有不平整的表面以形成与对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沿横向方向延伸且竖直设置,每一所述接触臂呈L形,其具有水平设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以与对接端子接触的第一臂及自所述第一臂后端弯折向下延伸的第二臂,所述第二臂的底端与所述固定部相连,所述连接部开设有向下凹陷的让位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同轴线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接触臂前端由一连接部相连,导电端子结构简单并且使得对接接触更稳定、易于组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同轴线缆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同轴线缆连接器将线缆移除后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2中同轴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3另一视角的视图;图5是图2所示同轴线缆连接器将遮蔽壳体移除后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图5另一视角的视图;图7是本技术同轴线缆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与导电端子的立体组装图;图8至图9是图1中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10是沿图5中线A-A的剖视图;图11是本技术导电端子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请参阅图1至图10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100,其包括遮蔽壳体1、收容于所述遮蔽壳体内的绝缘本体2、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2内的导电端子3及与导电端子3电性相连的线缆4。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所述遮蔽壳体1由金属材料制成,且包括基座11及位于基座11前部的环形部12,所述环形部12的圆周壁上形成有相对设置的一对缺口121。所述基座11包括板状主体部110及自主体部110两侧向上延伸并纵向排列的第一包合部111、第二包合部112、第一包线部113和第二包线部114。第一包合部111位于所述环形部12两侧,第二包合部112贴靠于绝缘本体2的限位部222外侧。所述第二包合部112包括由所述主体部110的两侧向上延伸的侧壁1121及由侧壁1121进一步延伸且可弯折的盖部1122。所述绝缘本体2包括大体呈圆台状的基部21、遮盖于线缆4上方的结合部22及用于连接基部21与结合部22的颈部23,所述颈部23自基部21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所述颈部23与基部21的高度一致,且上、下表面均对应平齐;所述结合部22的高度比所述基部21的高度大(参图10所示)。从整体上看,所述绝缘本体2开口朝下,且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收容通道201及相对设置于收容通道201两侧的侧壁202。所述基部21的中间沿上下方向贯穿形成方形收容槽210,该收容槽210与所述收容通道201相连通。所述基部21的外周面分别向外凸伸形成若干耳部211,所述耳部211设置于基部21的下端,且俯看所述耳部211大致呈燕尾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耳部211为相对设置的一对。所述基部21向着远离中心点的方向凹陷形成若干凹槽212,所述凹槽212沿横向方向位于所述基部21的两侧,且与收容通道201相连通。所述收容槽210的后端为一竖直设置的限制面213。所述结合部22较所述颈部23的上表面向上突伸,且包括抵压部221及自抵压部221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一对限位部222,所述抵压部221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限位部222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结合部22自其顶面向下凹陷形成一对相对设置的通槽223,该对通槽223分别设置在抵压部221与限位部222的连接处,且沿上下方向将抵压部221贯穿。每一限位部222的内侧壁向内突出形成有限位块224,该限位块224与通槽223对应设置且位于对应通槽223下方。所述结合部22于收容通道201内形成有一竖直设置的抵挡面225,所述抵挡面225邻近所述颈部23设置。所述颈部23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一开口231,该开口231沿上下方向将颈部23贯穿,所述基部21的凹槽212及颈部23的开口231设计,能够使得导电端子3与遮蔽壳体1之间具有更多的空隙,增加空气量、有利于同轴线缆连接器100的高频特性。所述导电端子3具有一对间隔设置且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的弹性接触臂31、固定于绝缘本体2内的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呈圆台状的基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对间隔设置的接触臂、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固定部及将一对所述接触臂的前端相连的连接部,所述接触臂露出于绝缘本体以与对接端子弹性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呈圆台状的基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对间隔设置的接触臂、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固定部及将一对所述接触臂的前端相连的连接部,所述接触臂露出于绝缘本体以与对接端子弹性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接触臂呈L形,其具有水平设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以与对接端子接触的第一臂及自所述第一臂后端向下弯折延伸的第二臂,一对所述第一臂的内侧相对设置有不平整的接触部。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沿横向方向延伸且竖直设置,所述连接部开设有向下凹陷的让位槽,所述固定部的前端与一对接触臂远离连接部的一端相连,且固定部的前端向后凹陷形成有一开槽。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基部开设有收容槽,所述接触臂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及连接部均突伸入绝缘本体的收容槽内,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且与收容槽连通的收容通道及相对设置于收容通道两侧的侧壁,所述同轴线缆连接器还具有盖体,所述盖体位于导电端子下方且位于该收容通道内,所述连接部的自由末端与该盖体上表面之间留有一定间隙。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厚度不均,且于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大春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