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DC插充电自动切换充电方式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41157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5 1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DC插充电自动切换充电方式电路,包括铅酸电池,与铅酸电池相连接的内置充电模块和外置DC插充电接口,还设有过充保护电路,外置DC插充电接口为三引脚插座,外置DC插充电接口的正极通过过充保护电路与铅酸电池的正极相连接,内置充电模块的正极与外置DC插充电接口的正极相连接,外置DC插充电接口的第一负极引脚接铅酸电池的负极,内置充电模块的负极与外置DC插充电接口的第二负极引脚相连接,第一负极引脚与第二负极引脚之间设有连接弹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路结构简单,解决了传统两种充电同时工作时会影响电路稳定性的技术不足,使用稳定性好,适用性强且实用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充电电路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DC插充电自动切换充电方式电路。
技术介绍
便携照明设备已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当中,部分产品除内置有自身的充电模块外,还外置有其他充电接口,DC插座接口就是其中一种。如果两种充电方式同时工作,整个电路的稳定性都会有所降低,同时对过充保护电路元器件所要承受的功耗也相应增加,因而导致产品成本也相应增加,故而适用性和实用性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提供一种使用稳定性好且适用性强的DC插充电自动切换充电方式电路,旨在解决传统两种充电同时工作时会影响电路稳定性的技术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DC插充电自动切换充电方式电路,包括铅酸电池,与所述铅酸电池相连接的内置充电模块和外置DC插充电接口,还设有过充保护电路,所述外置DC插充电接口为三引脚插座,所述外置DC插充电接口的正极通过过充保护电路与铅酸电池的正极相连接,所述内置充电模块的正极与外置DC插充电接口的正极相连接,所述外置DC插充电接口的第一负极引脚接铅酸电池的负极,所述内置充电模块的负极与外置DC插充电接口的第二负极引脚相连接,所述第一负极引脚与所述第二负极引脚之间设有连接弹片,所述外置DC插充电接口未插入充电头时,第一负极引脚与第二负极引脚通过连接弹片相连接,在插入充电头时,第一负极引脚与第二负极引脚相分离。进一步,所述过充保护电路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一单向二极管、可控精密稳压源、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连接在内置充电模块正极与外置DC插充电接口正极连接点上,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一单向二极管与铅酸电池的正极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可控精密稳压源的阴极上,所述可控精密稳压源的阳极连接在铅酸电池的负极上,所述第五电阻与所述第六电阻串联后与铅酸电池相并联,所述可控精密稳压源的参考极连接在第五电阻与第六电阻的连接点上,所述第四电阻连接在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内置充电模块的正极上。进一步,还设有充电指示电路,所述充电指示电路的一端连接在外置DV插充电接口正极与内置充电模块正极的连接点上,另一端接地。进一步,所述第一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电路结构简单,其可以实现两种充电方式同时工作但不能同时对电池进行充电,从而不但可以提高整体电路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减少过充保护元器件所要承受的功耗,降低产品成本,解决了传统两种充电同时工作时会影响电路稳定性的技术不足,使用稳定性好,适用性强且实用性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一并参见图1,一种DC插充电自动切换充电方式电路,包括铅酸电池1,与所述铅酸电池1相连接的内置充电模块2和外置DC插充电接口3,还设有过充保护电路4,所述外置DC插充电接口3为三引脚插座,所述外置DC插充电接口3的正极通过过充保护电路4与铅酸电池1的正极相连接,所述内置充电模块2的正极与外置DC插充电接口3的正极相连接,所述外置DC插充电接口3的第一负极引脚接铅酸电池1的负极,所述内置充电模块2的负极与外置DC插充电接口3的第二负极引脚相连接,所述第一负极引脚与所述第二负极引脚之间设有连接弹片,所述外置DC插充电接口未插入充电头时,第一负极引脚与第二负极引脚通过连接弹片相连接,在插入充电头时,第一负极引脚与第二负极引脚相分离。进一步,所述过充保护电路4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三极管Q1、第一单向二极管D1、可控精密稳压源U1、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R3连接在内置充电模块2正极与外置DC插充电接口3正极连接点上,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一单向二极管D1与铅酸电池1的正极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在可控精密稳压源U1的阴极上,所述可控精密稳压源U1的阳极连接在铅酸电池1的负极上,所述第五电阻R5与所述第六电阻R6串联后与铅酸电池1相并联,所述可控精密稳压源U1的参考极连接在第五电阻R5与第六电阻R6的连接点上,所述第四电阻R4连接在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内置充电模块2的正极上。进一步,还设有充电指示电路5,所述充电指示电路的一端连接在外置DV插充电接口正极与内置充电模块正极的连接点上,另一端接地。进一步,所述第一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其工作原理简述如下:电路有两种充电方式,一种是自身内置的充电模块,一种是外置DC插充电;其中DC插座有三引脚,1脚接DC输入正极,2脚接电路的地网络,3脚接内置充电模块地网络;此类DC插座的物理结构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没插上DC插头时,插座2脚和3脚通过弹片连接在一起,此时内置充电模块地网络与电路本身地网络相连接,内置充电模块通过过充保护电路模块(R3,R4,Q1,U1,R5和R6组成过充保护电路,当电池电压到达设定值时,U1对地导通,Q1基极被拉地而迅速退出饱和状态转到放大状态,有效限制充电电流进一步增加,达到过充保护作用)对电池进行充电,承受主要功耗的元器件为R3和Q1;当接上DC插后,DC插座2脚和3脚被分开,DC插座输入的地网络与电路自身地网络相连接,这样外置的DC插通过过充保护电路模块对电池进行充电;此时由于内置充电模块的地网络没有接入到电路当中,内置充电模块不能对电池进行充电,这样就能达到两种充电方式不能同时对电池进行充电的目的,既提供整体电路的稳定性又能减少过充保护元器件所要承受的功耗,降低产品成本。本技术的电路结构简单,其可以实现两种充电方式同时工作但不能同时对电池进行充电,从而不但可以提高整体电路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减少过充保护元器件所要承受的功耗,降低产品成本,解决了传统两种充电同时工作时会影响电路稳定性的技术不足,使用稳定性好,适用性强且实用性好。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DC插充电自动切换充电方式电路,包括铅酸电池,与所述铅酸电池相连接的内置充电模块和外置DC插充电接口,其特征在于:还设有过充保护电路,所述外置DC插充电接口为三引脚插座,所述外置DC插充电接口的正极通过过充保护电路与铅酸电池的正极相连接,所述内置充电模块的正极与外置DC插充电接口的正极相连接,所述外置DC插充电接口的第一负极引脚接铅酸电池的负极,所述内置充电模块的负极与外置DC插充电接口的第二负极引脚相连接,所述第一负极引脚与所述第二负极引脚之间设有连接弹片,所述外置DC插充电接口未插入充电头时,第一负极引脚与第二负极引脚通过连接弹片相连接,在插入充电头时,第一负极引脚与第二负极引脚相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DC插充电自动切换充电方式电路,包括铅酸电池,与所述铅酸电池相连接的内置充电模块和外置DC插充电接口,其特征在于:还设有过充保护电路,所述外置DC插充电接口为三引脚插座,所述外置DC插充电接口的正极通过过充保护电路与铅酸电池的正极相连接,所述内置充电模块的正极与外置DC插充电接口的正极相连接,所述外置DC插充电接口的第一负极引脚接铅酸电池的负极,所述内置充电模块的负极与外置DC插充电接口的第二负极引脚相连接,所述第一负极引脚与所述第二负极引脚之间设有连接弹片,所述外置DC插充电接口未插入充电头时,第一负极引脚与第二负极引脚通过连接弹片相连接,在插入充电头时,第一负极引脚与第二负极引脚相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DC插充电自动切换充电方式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充保护电路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一单向二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沃康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金莱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