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打孔过线装置,包括:第一钳臂,第二钳臂,连接结构,用于将交叉放置的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可转动连接,并将第一钳臂分为第一操作段和第一工作段,将第二钳臂分为与第一操作段相对的第二操作段,和与第一工作段相对的第二工作段;打孔针,设置在第一工作段上,具有用于穿线的穿线孔或穿线凹槽;第一通孔,设置在第二工作段上,与打孔针相对,能够容许打孔针穿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打孔过线装置,打孔针上设有用于穿线的穿线孔或穿线凹槽,在打孔之前,可以先将线或钢丝穿进穿线孔或穿线凹槽内,打孔完毕后,打孔针将线一并带过,在打孔的同时完成穿线,与传统的打孔过线装置相比,不仅打孔之后不用再寻找穿孔,而且穿线容易,工作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打孔用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打孔过线装置。
技术介绍
在后外侧入路的髋关节置换手术中,为了修复外旋肌群,从而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稳定性,需要将外旋肌群与股骨大粗隆后缘牢固的缝合固定。因此,需要在股骨大粗隆后缘打孔,将缝线从孔中穿过,牢固固定,目前使用克氏针钻孔,容易出现钻孔后,表面筋膜的覆盖,再次穿过该孔时寻找困难,增加手术时间;其次不易控制大粗隆后缘的穿孔距离,造成大粗隆后缘的劈裂骨折,增加手术难度,也给病人增添了痛苦。中国专利文献CN203619642U公开了一种棘突打孔器,如图1所示,包括钳臂01和钳轴02,其中钳臂01包括第一钳臂011和第二钳臂012,第一钳臂011和第二钳臂012经钳轴02交叉固定,第一钳臂011和第二钳臂012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弧形钳首031和第二弧形钳首032,第一弧形钳首031和第二弧形钳首032的端部相对设置有打孔针04和打孔套05。在打孔时,将打孔套05贴靠在棘突一侧,用力握紧钳柄,打孔针04穿过棘突,配合插入打孔套05内部。上述专利文献中的棘突打孔器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损伤周围的血管和软组织,但在实际使用中仍至少存在以下技术缺陷:使用上述的棘突打孔器打出穿孔后,还需要在孔内穿线(如钢丝),由于骨头周围有肌肉组织覆盖,一旦打孔针04从孔内抽出,肌肉组织就会迅速将打出的孔遮挡覆盖,为了将线穿过穿孔,医护人员需要重新找到打出的穿孔,才能进行穿线,这给医护人员带来了新的难题,穿线十分不便;另外,在打孔时,贴靠在棘突一侧的打孔套05不能被牢固定位,容易发生晃动,进而导致打孔位置不够精确,以致经常会损伤周围的血管或软组织。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打孔器在打出穿孔后一旦抽出,打出的孔就被周围的肌肉组织覆盖,导致寻找困难,进而导致穿线困难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无需找孔,且穿线容易的打孔过线装置。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打孔过线装置,包括:第一钳臂;第二钳臂;连接结构,用于将交叉放置的所述第一钳臂和所述第二钳臂可转动连接,并将所述第一钳臂分为第一操作段和第一工作段,将所述第二钳臂分为与所述第一操作段相对的第二操作段,和与所述第一工作段相对的第二工作段;打孔针,设置在所述第一工作段上,具有用于穿线的穿线孔或穿线凹槽;第一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二工作段上,与所述打孔针相对,能够容许所述打孔针穿过。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打孔针为圆弧形,所述打孔针与所述第一工作段具有相接点,所述圆弧形的半径与所述相接点在所述第一工作段绕所述连接结构转动时,绕所述连接结构转动的转动半径相同。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穿线凹槽设置在所述打孔针内部,具有底面,和沿所述打孔针延伸方向分布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侧面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底面的两端连接以形成两个相对的容线空间(36、37),所述第一侧面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侧面的另一端向所述底面的同一侧延伸,并相互靠近,形成穿线口。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所述打孔针外壁部分向所述底面方向凹陷弯曲形成第一凹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的所述打孔针外壁部分向所述底面方向凹陷弯曲形成第二凹面,所述第一凹面和所述第二凹面的靠近所述穿线口的位置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连接,并向外凸起形成圆滑凸起。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圆滑凸起向外凸出的最高点低于所述打孔针外壁所在的弧面。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二工作段稳定限位在目标打孔位置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通过安装结构安装在所述第二工作段上,具有朝向所述打孔针的端面,所述端面为凹形圆弧面,且设有防滑纹理,并且所述限位块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且能够容许所述打孔针穿过的第二通孔。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安装结构包括设在所述限位块上的安装槽,设在位于所述安装槽内部的所述第二工作段上的安装通孔,以及穿过所述安装通孔后两端分别与所述安装槽的两侧壁固定连接的安装轴。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工作段的朝向所述安装槽底面的部分,与所述安装槽底面之间具有间隔空间,并且所述安装轴与所述安装通孔间隙安装,以使得所述限位块能够以所述安装轴为圆心来回摆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设在所述第一钳臂上的第一连接孔,设在所述第二钳臂上的第二连接孔,以及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后将所述第一钳臂和所述第二钳臂可转动连接的连接轴。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钳臂的设有所述第二连接孔的位置设有阻挡凹槽,所述第一钳臂的设有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位置位于所述阻挡凹槽内部,且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一阻挡面和两个相对的第二阻挡面;所述第一工作段和所述第二工作段向着靠近彼此的方向绕所述连接结构转动至第一相对位置时,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阻挡面与所述阻挡凹槽的内壁接触阻挡;所述第一工作段和所述第二工作段向着远离彼此的方向绕所述连接结构转动至第二相对位置时,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阻挡面与所述阻挡凹槽的内壁接触阻挡。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打孔过线装置,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的打孔过线装置,打孔针上设有用于穿线的穿线孔或穿线凹槽,在打孔之前,可以先将线或钢丝穿进穿线孔或穿线凹槽内,打孔完毕后,打孔针将线一并带过,在打孔的同时完成穿线,与传统的打孔装置相比,不仅打孔之后不用再寻找穿孔,而且穿线容易,工作效率高。2.本专利技术的打孔过线装置,打孔针为圆弧形,打孔针与第一工作段具有相接点,且圆弧形的半径与相接点在第一工作段绕连接结构转动时,绕连接结构转动的转动半径相同,这使得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打孔针打出的孔横截面积与打孔针的横截面积基本相当,对病人创伤小;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打孔针打出的孔为弧形孔,能够绕离骨髓,不仅能够降低对骨髓的损伤,还能为钢丝提供更多的骨接触面,增强固定效果。3.本专利技术的打孔过线装置,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沿打孔针的弧形延伸方向分布,且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一端分别与底面的两端连接形成两个相对的容线空间,使得本专利技术的打孔针可以在打孔之前先将线穿设到一个容线空间内,打孔时一并穿过,也可以使用打孔针先打孔,打孔完毕后,再将线穿设到另一个容线空间内,在打孔针从穿孔内抽出时,将线带出,从而使本专利技术的打孔针使用灵活,方便手术缝合。在打孔针外壁上形成穿线口,可以允许线的中部直接放入,能够提高穿线效率。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打孔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钳臂(1);第二钳臂(2);连接结构,用于将交叉放置的所述第一钳臂(1)和所述第二钳臂(2)可转动连接,并将所述第一钳臂(1)分为第一操作段(11)和第一工作段(12),将所述第二钳臂(2)分为与所述第一操作段(11)相对的第二操作段(21),和与所述第一工作段(12)相对的第二工作段(22);打孔针(3),设置在所述第一工作段(12)上,具有用于穿线的穿线孔或穿线凹槽(30);第一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二工作段(22)上,与所述打孔针(3)相对,能够容许所述打孔针(3)穿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打孔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钳臂(1);
第二钳臂(2);
连接结构,用于将交叉放置的所述第一钳臂(1)和所述第二钳臂(2)
可转动连接,并将所述第一钳臂(1)分为第一操作段(11)和第一工作段
(12),将所述第二钳臂(2)分为与所述第一操作段(11)相对的第二操
作段(21),和与所述第一工作段(12)相对的第二工作段(22);
打孔针(3),设置在所述第一工作段(12)上,具有用于穿线的穿线
孔或穿线凹槽(30);
第一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二工作段(22)上,与所述打孔针(3)相对,
能够容许所述打孔针(3)穿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孔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孔针(3)
为圆弧形,所述打孔针(3)与所述第一工作段(12)具有相接点,所述圆
弧形的半径与所述相接点在所述第一工作段(12)绕所述连接结构转动时,
绕所述连接结构转动的转动半径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孔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线
凹槽(30)设置在所述打孔针(3)内部,具有底面(33),和沿所述打孔
针(3)延伸方向分布的第一侧面(31)和第二侧面(32),所述第一侧面
(3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侧面(3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底面(33)的两端
连接以形成两个相对的容线空间(36、37),所述第一侧面(31)的另一端
和所述第二侧面(32)的另一端向所述底面(33)的同一侧延伸,并相互
靠近,形成穿线口(3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孔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侧
面(31)相对的所述打孔针(3)外壁部分向所述底面(33)方向凹陷弯曲
形成第一凹面(301),与所述第二侧面(32)相对的所述打孔针(3)外壁
部分向所述底面(33)方向凹陷弯曲形成第二凹面(302),所述第一凹面
(301)和所述第二凹面(302)的靠近所述穿线口(34)的位置分别与所
\t述第一侧面(31)和所述第二侧面(32)连接,并向外凸起形成圆滑凸起
(3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孔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滑凸起
(35)向外凸出的最高点低于所述打孔针(3)外壁所在的弧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杰,张鹏,杜建春,万连平,高升焘,刘泽淼,林均馨,纪伟,
申请(专利权)人:孔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