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22035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2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胶框、容置在胶框内的导光板、设置在导光板出光面的光学膜层、设置在导光板底面的反射膜,以及遮光胶,胶框包括顶面、底面、内侧面和外侧面,遮光胶包括第一胶体、第二胶体、第三胶体和遮光部,第二胶体连接在第一、第三胶体之间,第一胶体与胶框的顶面以及光学膜层的边缘粘接,第二胶体与胶框的外侧面粘接,遮光部设置在第二胶体的外表面,第三胶体与胶框的底面和反射膜的边缘粘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遮光胶对胶框进行包边处理,并在胶框的外侧面设置遮光部,即使小部分光线可以透过胶框的底面或顶面位置处的间隙,也可由遮光部吸收而被阻挡,因而可避免漏光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显示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显示设备的背光模组以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对于手机、平板电脑等显示设备的审美和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窄边框的设计越来越受欢迎。为适应窄边框的需求,现有的一种手机内的背光模组将用于固定导光板等元件的胶框设计成无挡墙结构,此虽能一定程度减小边框的宽度,但是也对应带来容易从胶框侧部产生漏光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背光模组容易漏光的问题,提供一种可防止漏光的背光模组以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设备。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胶框、容置在胶框内的导光板、设置在导光板出光面的光学膜层、设置在导光板反射面的反射膜,以及遮光胶,所述胶框包括顶面、底面、内侧面和外侧面,所述遮光胶包括第一胶体、第二胶体、第三胶体和遮光部,所述第二胶体连接在第一胶体和第三胶体之间,所述第一胶体与所述胶框的顶面以及所述光学膜层的边缘粘接,所述第二胶体与所述胶框的外侧面粘接,所述遮光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胶体的外表面,所述第三胶体与所述胶框的底面和所述反射膜的边缘粘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光胶的第一胶体、第二胶体、第三胶体一体延伸形成,均包括基体层和位于基体层两相对表面的粘性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胶体的一粘性层与所述胶框的外侧面粘接,所述第二胶体的另一粘性层与所述遮光部粘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膜延伸超出所述导光板的侧缘,所述第三胶体的一粘性层与所述胶框的底面粘接,所述第三胶体的另一粘性层与所述反射膜延伸超出所述导光板、且朝向所述胶框的底面的表面粘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胶体的一粘性层与所述胶框的顶面以及所述光学膜层粘接,所述第一胶体的另一粘性层用于与一显示模组粘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层包括扩散膜和增透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胶框的外侧面与所述胶框的顶面、底面连接处均形成弧形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容置在所述内侧面围设的腔体内,所述导光板包括连接在出光面和反射面之间的侧面,所述胶框的所有部位均在导光板的侧面之外。一种显示设备,包括外壳、收容在外壳内的背光模组,以及与背光模组结合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为上述任意一种背光模组,所述第一胶体的一侧粘接所述胶框的顶面以及所述光学膜层的边缘,所述第一胶体的另一侧粘接所述显示模组的底面。本技术通过将遮光胶对胶框进行包边处理,并在胶框的外侧面设置遮光部,即使小部分光线可以透过胶框的底面或顶面位置处的间隙,也可由遮光部吸收而被阻挡,因而可避免漏光现象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背光模组中采用的遮光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可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显示设备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胶框10、容置在胶框10内的导光板20、设置在导光板20出光面的光学膜层50,设置在导光板20反射面的反射膜30,以及遮光胶40。胶框10用于固定导光板20等结构。胶框10一般由塑胶材料制成并呈框状。一实施例中,所述胶框10包括顶面101、底面102、内侧面103和外侧面104。胶框10的横截面呈大致的矩形或者正方形。内侧面103围设形成腔体,所述导光板20容置在所述内侧面103所形成的腔体内。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胶框10的外侧面104与所述胶框10的顶面101、底面102连接处均形成弧形结构100。此弧形结构100由加工所述外侧面104与顶面101的连接处以及所述外侧面104与底面102的连接处形成圆滑倒角而成。所述导光板20设置于胶框10内。导光板20包括顶面201、相对的底面202以及连接顶面201与底面202的侧面203。所述导光板20的侧面203与胶框10的内侧面103相对并且两者之间具有微小的间距,此间距用于允许导光板20与胶框10的装配误差,也可使导光板20及相关构件在受热发生微小变形时不致使得与胶框10发生抵顶而产生过大的应力。所述导光板20用于对背光模组的光源(例如LED,图未示)进行导光。光源通常设置在导光板20的多个侧面203的其中某一侧面203位置处,该一侧面203作为入光面使光线能从该侧面203入射进入导光板20再由顶面202射出,形成业界共知的侧入式背光模组。顶面202作为该导光板20的出光面。一实施例中,所述胶框10的顶面101和底面102均位于所述导光板20之外。换言之,所述胶框10的所有部位均在导光板20的侧面203之外,所述胶框10没有形成挡墙结构,从而可以薄化以及窄化胶框10,以配合应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设备的窄边框设计。所述反射膜30设置在所述导光板20的底面202。底面202可以将光源发出的光朝向出光面方向反射而充当反射面。所述反射膜30用于将穿透导光板20的底面202的部分光线作进一步反射,使该部分光线能折返向导光板20的顶面201射出,以增加光源的光线利用率。所述反射膜30延伸超出导光板20的侧缘并借助遮光胶40的相关结构与胶框10粘接,此将在下文中有进一步描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层50也容置在胶框10形成的腔体内。所述光学膜层50包括扩散膜和增透膜。由导光板20顶面201射出的光线经扩散膜的扩散作用被完全打散,使光线形成均匀的面光源。增透膜可以使光线在特定方向上的强度得以增强。扩散膜和增透膜均可以设置多于一层。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板20与光学膜层50的厚度之和基本等于所述胶框10的厚度,使得所述光学膜层50可以与胶框10的顶面101齐平。背光模组的光源的大部份光线经导光板20的折射、反射以及反射膜30的反射从导光板20的顶面201射出。小部分光线如图1中箭头所示会穿出导光板20的侧面203并到达胶框10与反射膜30之间的微小间隙处,从而穿出该间隙并造成漏光。本技术为阻止该种漏光,采用了遮光胶40与胶框10、导光板20相结合的设置。所述遮光胶40包括第一胶体401、第二胶体402、第三胶体403和遮光部42,所述第二胶体402连接在第一胶体401和第三胶体403之间,所述第一胶体401至少一部分与胶框10的顶面101粘接,至少另一部分与导光板20的顶面201粘接,具体地是与导光板20顶面201上的光学膜层50的边缘粘接。所述第二胶体402与所述胶框10的外侧面104粘接,所述遮光部42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CN205299262.html" title="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原文来自X技术">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a>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胶框、容置在胶框内的导光板、设置在导光板出光面的光学膜层、设置在导光板反射面的反射膜,以及遮光胶,所述胶框包括顶面、底面、内侧面和外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胶包括第一胶体、第二胶体、第三胶体和遮光部,所述第二胶体连接在第一胶体和第三胶体之间,所述第一胶体与所述胶框的顶面以及所述光学膜层的边缘粘接,所述第二胶体与所述胶框的外侧面粘接,所述遮光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胶体的外表面,所述第三胶体与所述胶框的底面和所述反射膜的边缘粘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胶框、容置在胶框内的导光板、设置在导光板出光
面的光学膜层、设置在导光板反射面的反射膜,以及遮光胶,所述胶框包括顶
面、底面、内侧面和外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胶包括第一胶体、第二胶
体、第三胶体和遮光部,所述第二胶体连接在第一胶体和第三胶体之间,所述
第一胶体与所述胶框的顶面以及所述光学膜层的边缘粘接,所述第二胶体与所
述胶框的外侧面粘接,所述遮光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胶体的外表面,所述第三胶
体与所述胶框的底面和所述反射膜的边缘粘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胶的第一胶体、
第二胶体、第三胶体一体延伸形成,均包括基体层和位于基体层两相对表面的
粘性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胶体的一粘性
层与所述胶框的外侧面粘接,所述第二胶体的另一粘性层与所述遮光部粘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延伸超出所
述导光板的侧缘,所述第三胶体的一粘性层与所述胶框的底面粘接,所述第三
胶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能
申请(专利权)人:TCL显示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