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井取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21385 阅读:3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2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井取样器。包括: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顶盖,且排气管穿设于第一通孔中,进液管穿设于第二通孔中,油气过滤网盖设于排气管的进气口,冲击板设置在取样器腔体内部,底盖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排液管穿设于第三通孔中,其中,当液体进入取样器腔体后,可通过冲击板达到初次液体与气体分离的目的,但此时的气体中会携带液滴,当气体通过排气管排出时,盖设在排气管进气口的油气过滤网会对气体进行二次过滤,使得气体中液滴与气体进一步的分离,既保证了气体干度符合取样化验要求又防止了液滴随排气管喷出带来的污染与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石油开采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油井取样器
技术介绍
目前,采油树取样阀门安装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取样阀门向下,一种是取样阀门处于水平,当不管基于那种方式,采样口均是一段垂直向下的短管。油井取油样一般使用的是敞口铁制取样桶,在取样过程中一只手开取样阀门,一只手提着取样桶,并使取样桶保持倾斜,以免油样溅出,同时还要眼睛看着取样桶里面的油是否满足要求的量。而取油井气样时需要将该油井从生产流程导入计量流程,然后在计量分离器的气出口取样。采用上述的方法操作人员取取油井油样和取油井气样时,高压气体中携带的油滴可能随排气管排出,从而既可能导致气体干度不符合取样化验要求,又可能导致液滴喷出带来污染与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油井取样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排气管被封堵的问题。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油井取样器,包括:进液管、排气管、油气过滤网、取样器腔体、设置于所述取样器腔体上部的顶盖、设置于所述取样器腔体下部的底盖、冲击板、排液管,所述顶盖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排气管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进液管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中,所述油气过滤网盖设于所述排气管的进气口,所述冲击板设置在所述取样器腔体内部,所述底盖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排液管穿设于所述第三通孔中。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油气过滤网还盖设于所述进液管的出液口。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油气过滤网呈漏斗状,所述油气过滤网的一端设置有向外翻转的第一边沿,所述油气过滤网的另一端设置有向内翻转的第二边沿,所述第一边沿固定在所述顶盖中面对所述取样器腔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边沿的内径围设在所述进液管的外侧。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固定螺母,所述进液管的底部设置有螺纹,所述螺母通过所述螺纹可拆卸的穿设于所述进液管底部的外侧且与第二边沿中背离所述顶盖的一侧相抵触,以将所述油气过滤网固定在所述顶盖中面对所述取样器腔体的一侧。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至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排液管包括:上排液管、排液阀门、下排液管,所述底盖外侧连接所述上排液管的一端,所述上排液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排液阀门的一端,所述排液阀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下排液管的一端。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冲击板包括:冲击板支腿和冲击板排液槽,所述冲击板支撑腿与所述取样器腔体的内壁连接,所述冲击板排液槽设置在所述冲击板与所述取样器腔体之间,且所述冲击板的截面为锥形。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取样桶挂钩,所述取样桶挂钩设置在所述下排液管的外侧。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进液管为直管,或,呈90度的弯管;所述取样器腔体为圆柱状的腔体;所述取样器腔体下部的底盖的截面为锥形,所述下排液管的轴线为曲线。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进液管的中心与所述取样器腔体的中心重合。本技术提供的油井取样器,包括: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顶盖,且排气管穿设于第一通孔中,进液管穿设于第二通孔中,油气过滤网盖设于排气管的进气口,冲击板设置在取样器腔体内部,底盖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排液管穿设于第三通孔中,其中,当液体进入取样器腔体后,可通过冲击板达到初次液体与气体分离的目的,但此时的气体中会携带液滴,当气体通过排气管排出时,盖设在排气管进气口的油气过滤网会对气体进行二次过滤,使得气体中液滴与气体进一步的分离,既保证了气体干度符合取样化验要求又防止了液滴随排气管喷出带来的污染与伤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油井取样器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油井取样器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油井取样器的结构示意图三;图4所示为油气过滤网的俯视图;图5所示为过滤网的剖面图;图6所示为冲击板的具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进液管101;排气管102;油气过滤网103;取样器腔体104;顶盖105;底盖107;冲击板106;排液管108;第一边沿1031;第二边沿1032;框架1033;上排液管1081;排液阀门1082;下排液管1083;固定螺母109;取样桶挂钩1010。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油井取样器的结构示意图一,如图1所示,该油井取样器包括:进液管101、排气管102、油气过滤网103、取样器腔体104、设置于取样器腔体104上部的顶盖105、设置于取样器腔体104下部的底盖107、冲击板106、排液管108,其中,顶盖105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排气管102穿设于第一通孔中,进液管101穿设于第二通孔中,油气过滤网103盖设于排气管102的进气口,冲击板106设置在取样器腔体104内部,底盖107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排液管108穿设于第三通孔中。本技术提供的油井取样器,包括: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顶盖,且排气管穿设于第一通孔中,进液管穿设于第二通孔中,油气过滤网盖设于排气管的进气口,冲击板设置在取样器腔体内部,底盖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排液管穿设于第三通孔中,其中,当液体进入取样器腔体后,可通过冲击板达到初次液体与气体分离的目的,但此时的气体中会携带液滴,当气体通过排气管排出时,盖设在排气管进气口的油气过滤网会对气体进行二次过滤,使得气体中液滴与气体进一步的分离,既保证了气体干度符合取样化验要求又防止了液滴随排气管喷出带来的污染与伤害。图2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油井取样器的结构示意图二,如图2所示,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可以将油气过滤网103盖设在排气管102的进气口处,还可以将油气过滤网103同时盖设在排气管102的进气口处以及进液管101的出液口处。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油井取样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井取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管、排气管、油气过滤网、取样器腔体、设置于所述取样器腔体上部的顶盖、设置于所述取样器腔体下部的底盖、冲击板、排液管,所述顶盖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排气管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进液管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中,所述油气过滤网盖设于所述排气管的进气口,所述冲击板设置在所述取样器腔体内部,所述底盖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排液管穿设于所述第三通孔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井取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管、排气管、油气过滤网、取样器腔体、设置于所述取样器腔体上部的顶盖、设置于所述取样器腔体下部的底盖、冲击板、排液管,
所述顶盖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排气管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进液管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中,所述油气过滤网盖设于所述排气管的进气口,所述冲击板设置在所述取样器腔体内部,所述底盖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排液管穿设于所述第三通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井取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过滤网还盖设于所述进液管的出液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井取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过滤网呈漏斗状,所述油气过滤网的一端设置有向外翻转的第一边沿,所述油气过滤网的另一端设置有向内翻转的第二边沿,所述第一边沿固定在所述顶盖中面对所述取样器腔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边沿的内径围设在所述进液管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井取样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螺母,所述进液管的底部设置有螺纹,所述螺母通过所述螺纹可拆卸的穿设于所述进液管底部的外侧且与第二边沿中背离所述顶盖的一侧相抵触,以将所述油气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今明王平王应全王道平谭秋仲刘迎斌赵长虎王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