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舱线束护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21046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2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舱线束护板,主要包括护板本体、上盖、固定螺栓、连接孔、感应器、出线口、进线口、显示器、进线口线束、支架、电机和出线口线束,所述护板本体上端设置进线口;所述进线口与进线口线束连接;所述进线口下端与固定螺栓铰接;所述护板本体下端与出线口固定连接;所述出线口与出线口线束连接;所述出线口上设置有感应器;所述护板本体与上盖铰接;所述上盖第三接扣右侧设置上盖第四接扣;所述上盖表面与显示器固定连接;所述显示器与感应器电性连接;所述护板本体底部与支架铰接;所述支架与电机铰接。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合理布置线束,实现空间合理化,并且还可以观察线束在工作时的状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护板
,具体涉及一种发舱线束护板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的广泛使用以及汽车上电器件数量的增多,整车的电器安全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整车电源的传输载体-整车线束,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作为整车电源的传输载体,线束需要确实可靠的固定以及合适的保护,避免造成电器功能失效乃至整车烧蚀等严重后果。在MPV车型中,发动机控制线束用于连接发动机传感器与执行器,布置与发动机上面。但是在现有的线束护板,由于发动机本体温度较高,需避免线束直接与发动机本体接触,由于发动机本体较厚和环境恶劣,不能像车体那样开孔卡接线束,需一种设计塑料护板,用于固定发动机控制线束,以及实现线束Z字型走向,而且还不便于观察内部的工作状态。因此,专利技术一种发舱线束护板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舱线束护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线束容易与发动机直接接触、线束空间布置不合理和不便于观察工作状态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舱线束护板,包括护板本体、上盖、护板第一接扣、固定螺栓、护板第二接扣、连接孔、护板第三接扣、感应器、出线口、护板第四接扣、护板第五接扣、护板第六接扣、进线口、上盖第一接扣、上盖第二接扣、上盖第三接扣、上盖第四接扣、上盖第五接扣、显示器、上盖第六接扣、进线口线束、支架、电机和出线口线束,所述护板本体上端设置进线口;所述进线口与进线口线束连接;所述进线口左侧与护板第一接扣固定连接;所述进线口右侧与护板第六接扣固定连接;所述进线口下端与固定螺栓铰接;所述护板第一接扣下端设置护板第二接扣;所述护板第二接扣右侧设置护板第五接扣;所述护板第二接扣左侧与连接孔固定连接;所述护板第二接扣下端与护板第三接扣连接;所述护板第三接扣右侧设置护板第四接扣;所述护板本体下端与出线口固定连接;所述出线口与出线口线束连接;所述出线口上设置有感应器;所述护板本体与上盖铰接;所述上盖左上端设置上盖第一接扣;所述上盖第一接扣右侧设置上盖第六接扣;所述上盖第一接扣下端与上盖第二接扣连接;所述上盖第二接扣右侧设置上盖第五接扣;所述上盖下端与上盖第三接扣固定连接;所述上盖第三接扣右侧设置上盖第四接扣;所述上盖表面与显示器固定连接;所述显示器与感应器电性连接;所述护板本体底部与支架铰接;所述支架与电机铰接。进一步,所述护板本体是一种Z字形护板。进一步,所述连接孔通过螺栓与电机铰接。进一步,所述护板本体通过接扣与上盖连接。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发舱线束护板,在护板本体通过护板第一接扣、护板第二接扣、护板第三接扣、护板第四接扣、护板第五接扣和护板第六接扣与上盖第一接扣、上盖第二接扣、上盖第三接扣、上盖第四接扣、上盖第五接扣和上盖第六接扣铰接,可以使护板内的线束在坏的时候便于维修更换,并且护板采用的是Z字形护板,可以合理布置线束,实现空间合理化,在护板上设置有感应器,感应器与显示器电性连接,通过感应器感应到线束的状态,通过显示器可以便于观察,一目了然,并且护板本体采用的是与上盖连接的方式,可以避免线束直接与发动机接触,以防烧坏,并且在护板上端设置进线口,进线口与进线口线束连接,护板下端设置出线口,出线口与出线口线束连接,可以保证线束在布置的时候比较有条理,可以保护和固定线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护板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上盖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装配结构示意图。图中:1-护板本体;2-上盖;3-护板第一接扣;4-固定螺栓;5-护板第二接扣;6-连接孔;7-护板第三接扣;8-感应器;9-出线口;10-护板第四接扣;11-护板第五接扣;12-护板第六接扣;13-进线口;14-上盖第一接扣;15-上盖第二接扣;16-上盖第三接扣;17-上盖第四接扣;18-上盖第五接扣;19-显示器;20-上盖第六接扣;21-进线口线束;22-支架;23-电机;24-出线口线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的一种发舱线束护板,包括护板本体1、上盖2、护板第一接扣3、固定螺栓4、护板第二接扣5、连接孔6、护板第三接扣7、感应器8、出线口9、护板第四接扣10、护板第五接扣11、护板第六接扣12、进线口13、上盖第一接扣14、上盖第二接扣15、上盖第三接扣16、上盖第四接扣17、上盖第五接扣18、显示器19、上盖第六接扣20、进线口线束21、支架22、电机23和出线口线束24,所述护板本体1上端设置进线口13;所述进线口13与进线口线束21连接;所述进线口13左侧与护板第一接扣3固定连接;所述进线口13右侧与护板第六接扣12固定连接;所述进线口13下端与固定螺栓4铰接;所述护板第一接扣3下端设置护板第二接扣5;所述护板第二接扣5右侧设置护板第五接扣11;所述护板第二接扣5左侧与连接孔6固定连接;所述护板第二接扣5下端与护板第三接扣7连接;所述护板第三接扣7右侧设置护板第四接扣10;所述护板本体1下端与出线口9固定连接;所述出线口9与出线口线束24连接;所述出线口9上设置有感应器8;所述护板本体1与上盖2铰接;所述上盖2左上端设置上盖第一接扣14;所述上盖第一接扣14右侧设置上盖第六接扣20;所述上盖第一接扣14下端与上盖第二接扣15连接;所述上盖第二接扣15右侧设置上盖第五接扣18;所述上盖2下端与上盖第三接扣16固定连接;所述上盖第三接扣16右侧设置上盖第四接扣17;所述上盖2表面与显示器19固定连接;所述显示器19与感应器8电性连接;所述护板本体1底部与支架22铰接;所述支架22与电机23铰接。进一步,所述护板本体1是一种Z字形护板。进一步,所述连接孔6通过螺栓与电机23铰接。进一步,所述护板本体1通过接扣与上盖2连接。工作原理:该发舱线束护板,在护板本体1通过护板第一接扣3、护板第二接扣5、护板第三接扣7、护板第四接扣10、护板第五接扣11和护板第六接扣12与上盖第一接扣14、上盖第二接扣15、上盖第三接扣16、上盖第四接扣17、上盖第五接扣18和上盖第六接扣20铰接,可以使护板内的线束在坏的时候便于维修更换,并且护板采用的是Z字形护板,可以合理布置线束,实现空间合理化,在护板上设置有感应器8,感应器8与显示器19电性连接,通过感应器8感应到线束的状态,通过显示器19可以便于观察,一目了然,并且护板本体1采用的是与上盖2连接的方式,可以避免线束直接与发动机接触,以防烧坏,并且在护板上端设置进线口13,进线口13与进线口线束21连接,护板下端设置出线口9,出线口9与出线口线束24连接,可以保证线束在布置的时候比较有条理,可以保护和固定线束。利用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发舱线束护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舱线束护板,包括护板本体(1)、上盖(2)、护板第一接扣(3)、固定螺栓(4)、护板第二接扣(5)、连接孔(6)、护板第三接扣(7)、感应器(8)、出线口(9)、护板第四接扣(10)、护板第五接扣(11)、护板第六接扣(12)、进线口(13)、上盖第一接扣(14)、上盖第二接扣(15)、上盖第三接扣(16)、上盖第四接扣(17)、上盖第五接扣(18)、显示器(19)、上盖第六接扣(20)、进线口线束(21)、支架(22)、电机(23)和出线口线束(24),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板本体(1)上端设置进线口(13);所述进线口(13)与进线口线束(21)连接;所述进线口(13)左侧与护板第一接扣(3)固定连接;所述进线口(13)右侧与护板第六接扣(12)固定连接;所述进线口(13)下端与固定螺栓(4)铰接;所述护板第一接扣(3)下端设置护板第二接扣(5);所述护板第二接扣(5)右侧设置护板第五接扣(11);所述护板第二接扣(5)左侧与连接孔(6)固定连接;所述护板第二接扣(5)下端与护板第三接扣(7)连接;所述护板第三接扣(7)右侧设置护板第四接扣(10);所述护板本体(1)下端与出线口(9)固定连接;所述出线口(9)与出线口线束(24)连接;所述出线口(9)上设置有感应器(8);所述护板本体(1)与上盖(2)铰接;所述上盖(2)左上端设置上盖第一接扣(14);所述上盖第一接扣(14)右侧设置上盖第六接扣(20);所述上盖第一接扣(14)下端与上盖第二接扣(15)连接;所述上盖第二接扣(15)右侧设置上盖第五接扣(18);所述上盖(2)下端与上盖第三接扣(16)固定连接;所述上盖第三接扣(16)右侧设置上盖第四接扣(17);所述上盖(2)表面与显示器(19)固定连接;所述显示器(19)与感应器(8)电性连接;所述护板本体(1)底部与支架(22)铰接;所述支架(22)与电机(23)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舱线束护板,包括护板本体(1)、上盖(2)、护板第一接扣(3)、固定螺栓(4)、护板第二接扣(5)、连接孔(6)、护板第三接扣(7)、感应器(8)、出线口(9)、护板第四接扣(10)、护板第五接扣(11)、护板第六接扣(12)、进线口(13)、上盖第一接扣(14)、上盖第二接扣(15)、上盖第三接扣(16)、上盖第四接扣(17)、上盖第五接扣(18)、显示器(19)、上盖第六接扣(20)、进线口线束(21)、支架(22)、电机(23)和出线口线束(24),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板本体(1)上端设置进线口(13);所述进线口(13)与进线口线束(21)连接;所述进线口(13)左侧与护板第一接扣(3)固定连接;所述进线口(13)右侧与护板第六接扣(12)固定连接;所述进线口(13)下端与固定螺栓(4)铰接;所述护板第一接扣(3)下端设置护板第二接扣(5);所述护板第二接扣(5)右侧设置护板第五接扣(11);所述护板第二接扣(5)左侧与连接孔(6)固定连接;所述护板第二接扣(5)下端与护板第三接扣(7)连接;所述护板第三接扣(7)右侧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牟亮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