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18860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2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它是由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第一个基材层(2)、防眩光层(3)、复合胶层(4)、金属层(5)、第二个基材层(6)、防紫外压敏胶层(7)和离型膜(8)组成;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固化在第一个基材层(2)的一个表面,防眩光层(3)的一个表面结合在第一个基材层(2)的另一个表面,复合胶层(4)固在防眩光层(3)的另一个表面,结合在第二个基材层(6)一个表面的金属层(5)复合在复合胶层(4)的外表面,在第二个基材层(6)的另一个表面结合防紫外压敏胶层(7),离型膜(8)复合在防紫外压敏胶层(7)的外表面。本窗膜使玻璃具有单向透视功能,玻璃内表面不会产生强烈眩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特别适用于汽车车窗、建筑物装饰玻璃、门窗玻璃等表面,具有单向透视功能,并且人在车内或者室内,朝膜面看不会有很强的镜面效果,消除灯光反射给人眼造成的不适。
技术介绍
为保护人们的隐私,汽车车窗、建筑物装饰玻璃、门窗玻璃上要达到单向透视的效果,一种方法是直接使用镀膜玻璃,即在玻璃表面镀一层或多层金属,合金或金属化合物,以改变玻璃的性能,由于膜层强度较差,一般都制成中空玻璃使用而不单独使用,这样,使得生产成本较大;另一种方法就是贴上单向透视膜来实现单向透视功能,此种方法优势明显,且使用成本与镀膜玻璃相比较低,以及贴膜的同时能够避免玻璃破裂时四处溅落伤人,并且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合适的单向透视膜来调节自己预想的光亮度。目前市场上所销售的单向透视膜或者单向透视玻璃,虽然具有单向透视功能,但人在车内或者室内会明显感觉到很强的镜面效果,在内部有亮光源的时候玻璃表面会产生明显的眩光,造成光污染,使人眼感到不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使玻璃具有单向透视功能,同时贴膜玻璃内表面不会产生强烈的眩光。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其创新点在于:它是由低折射率抗划伤层、第一个基材层、防眩光层、复合胶层、金属层、第二个基材层、防紫外压敏胶层和离型膜组成,且各层复合为一体;所述低折射率抗划伤层通过紫外光固化在第一个基材层的一个表面,防眩光层的一个表面热固化结合在第一个基材层的另一个表面,复合胶层热固化结合在防眩光层的另一个表面,通过真空蒸镀或磁控溅射结合在第二个基材层一个表面的金属层复合在复合胶层的外表面,在第二个基材层的另一个表面热固化结合防紫外压敏胶层,离型膜复合在防紫外压敏胶层的外表面;所述低折射率抗划伤层的折射率为1.21~1.4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个基材层为有色透明的或无色透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氨酯薄膜中的一种,第二个基材层为在一个表面有通过真空蒸镀或磁控溅射结合的金属层的有色透明的或无色透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氨酯薄膜中的一种。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金属层是由金属颗粒构成的,该金属是不锈钢、铝、银、铜、镍、铬、钛中的一种或多种。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的厚度为50~500μm,其中,低折射率抗划伤层的厚度为1~5μm,第一个基材层的厚度为12~175μm,防眩光层的厚度为1~20μm,复合胶层的厚度为6~25μm,金属层的厚度为0.01~1μm,第二个基材层的厚度为12~175μm,防紫外压敏胶层的厚度为6~25μm,离型膜的厚度为12~50μm。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个基材层和第二个基材层的厚度相同或者不同。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本技术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具有复合结构,它是由低折射率抗划伤层、第一个基材层、防眩光层、复合胶层、金属层、第二个基材层、防紫外压敏胶层和离型膜组成且各层复合为一体,各层具有相互协同作用:其中,低折射率抗划伤层的折射率为1.21~1.40,其主要作用在于减少对光面的反射;由于单向透视膜为玻璃内贴膜,这样所述低折射率抗划伤层会向内面对使用者,减少光的反射,也就是可以让使用者在屋内不会感觉很强的眩光及镜面效果,减少人体不适。具体的原理如下:光从一种介质反射到另一种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将发生反射和折射,把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叫做反射率,并用ρ表示,ρ=(À/Α)2,À和Α分别表示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振幅。设入射的光强度为1,则反射光的强度为ρ,在不考虑吸收及散射情况下,折射光的强度为(1-ρ)。根据菲涅尔公式和折射定律可知:当入射角很小时,光从折射率n1的介质射向折射率n2介质,反射率为ρ=(À/Α)2=((n2-n1)/(n2+n1))2。当人站在室内时,屋内灯光由很小的入射角从经空气射入折射率为1.40的低折射率抗划伤层表面时,则反射率为ρ1=((1.40-1)/(1.40+1))2=0.027;如果屋内灯光由很小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折射率为1.65的基材层的表面时,则反射率为ρ2=((1.65-1)/(1.65+1))2=0.060。从计算结果分析,ρ1明显小于ρ2,在同样光线的条件下,使用低折射率抗划伤层与第一个基材层的结合形成一定的折射率差,使得本技术的多功能单向透视膜表面的光的反射率更低,可以有效地减少内部眩光及镜面效果;因此,在同样光线的条件下,利用低折射率抗划伤层与第一个基材层的结合形成一定的折射率差,使得本技术的多功能单向透视膜表面的光的反射率更低,可以有效地减少内部眩光及镜面效果,让使用该窗膜的人在屋内不会感觉很强的眩光及镜面效果,减少人体不适;通过调节所述防眩光层中的防眩光主体材料及防眩光层厚度,使得本技术的多功能单向透视膜在两面光线强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仍有较好的单向透视效果,且贴膜玻璃内表面不会产生强烈的眩光;利用金属层可以阻隔一定的红外线和提高贴膜后室外的反光;上述各层配合,使得在玻璃内表面粘贴有本技术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的玻璃具有单向透视功能,同时贴膜玻璃内表面不会产生强烈的眩光,克服了目前市场上所销售的单向透视膜或者单向透视玻璃的缺点。此外,本技术的多功能单向透视膜各层之间结合牢固,使用十分方便,使用时,将最外层的离型膜剥离后,粘贴在汽车车窗、建筑物装饰玻璃或是门窗玻璃表面,即能具有单向透视功能,并在车内或者室内朝膜面看不会有很强的镜面效果,消除灯光反射给人眼造成的不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具体描述,但不受此限制。实施例所用原料,除另有说明外,均为市售工业品,通过商业渠道可以购得。如图1所示,一种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它是由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第一个基材层2、防眩光层3、复合胶层4、金属层5、第二个基材层6、防紫外压敏胶层7和离型膜8组成,且各层复合为一体;所述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通过紫外光固化在第一个基材层2的一个表面,防眩光层3的一个表面热固化结合在第一个基材层2的另一个表面,复合胶层4热固化结合在防眩光层3的另一个表面,通过真空蒸镀或磁控溅射结合在第二个基材层6一个表面的金属层5复合在复合胶层4的外表面,在第二个基材层6的另一个表面热固化结合防紫外压敏胶层7,离型膜8复合在防紫外压敏胶层7的外表面;所述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的折射率为1.21~1.40。在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中,所述第一个基材层2为有色透明的或无色透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氨酯薄膜中的一种,第二个基材层6为在一个表面有通过真空蒸镀或磁控溅射结合的金属层5的有色透明的或无色透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氨酯薄膜中的一种。在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中,所述金属层5是由金属颗粒构成的,该金属是不锈钢、铝、银、铜、镍、铬、钛中的一种或多种。在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中,所述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的厚度为50~500μm,其中,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的厚度为1~5μm,第一个基材层2的厚度为12~175μm,防眩光层3的厚度为1~20μm,复合胶层4的厚度为6~25μ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第一个基材层(2)、防眩光层(3)、复合胶层(4)、金属层(5)、第二个基材层(6)、防紫外压敏胶层(7)和离型膜(8)组成,且各层复合为一体;所述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通过紫外光固化在第一个基材层(2)的一个表面,防眩光层(3)的一个表面热固化结合在第一个基材层(2)的另一个表面,复合胶层(4)热固化结合在防眩光层(3)的另一个表面,通过真空蒸镀或磁控溅射结合在第二个基材层(6)一个表面的金属层(5)复合在复合胶层(4)的外表面,在第二个基材层(6)的另一个表面热固化结合防紫外压敏胶层(7),离型膜(8)复合在防紫外压敏胶层(7)的外表面;所述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的折射率为1.21~1.4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第一个基材层(2)、防眩光层(3)、复合胶层(4)、金属层(5)、第二个基材层(6)、防紫外压敏胶层(7)和离型膜(8)组成,且各层复合为一体;所述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通过紫外光固化在第一个基材层(2)的一个表面,防眩光层(3)的一个表面热固化结合在第一个基材层(2)的另一个表面,复合胶层(4)热固化结合在防眩光层(3)的另一个表面,通过真空蒸镀或磁控溅射结合在第二个基材层(6)一个表面的金属层(5)复合在复合胶层(4)的外表面,在第二个基材层(6)的另一个表面热固化结合防紫外压敏胶层(7),离型膜(8)复合在防紫外压敏胶层(7)的外表面;所述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的折射率为1.21~1.4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个基材层(2)为有色透明的或无色透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氨酯薄膜中的一种,第二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舟浩丁锋赵强国贲晓燕王亚飞殷开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山由帝杉防护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