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用上轿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14093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17: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用上轿顶,包括:前边框、后边框,以及铺设在前边框和后边框之间的轿顶板,轿顶板的上方设有风机,所述风机与轿顶板顶面之间设有过渡风室,轿顶板上设有与过渡风室连通的风口,轿顶板底面设有与所述风口配合向轿顶板边缘引导气流的导风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梯用上轿顶,通用性强,能够在保持风量的前提下,减小轿厢吊顶高度,增大轿厢净高,节省建筑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梯
,具体涉及一种电梯用上轿顶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上轿顶由前中后三块轿顶板拼成,轿顶板的封头位于轿顶的左右两侧,封头和轿顶板之间采用无铆连接,因此,封头上需设置对应的工艺孔(从上向下穿过工艺孔进行封头与轿顶板的无铆连接)。工艺孔的位置决定了无铆连接点的位置,如果工艺孔的间距过大,则无铆连接点的位置间距较大,封头与轿顶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不好,工艺孔的间距不均匀,会导致封头与轿顶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有弱有强。轿顶的左右两侧恰好也是制动件的安装位置,即在轿顶左右两侧需要设置制动件的安装孔,制动件的安装孔受限于直梁的规格,限于技术中有多种直梁规格,例如,单直梁180mm或250mm,双直梁260mm*70mm,双直梁455mm*70mm,双直梁460mm*70mm,双直梁620mm*70mm等。轿顶的左右两侧还设有踢脚板的固定孔位。工艺孔、制动件的安装孔和踢脚板的固定孔位均位于轿顶的左右两侧,工艺孔需要避让制动件的安装孔以及踢脚板的固定孔位,导致针对不同的电梯型号,需要独立设计图纸,同意电梯型号因为直梁规格的不同,也需要设计对应的图纸,导致车间产品种类多,规则繁琐,很容易出错。制动件在轿顶以及距离单双直梁底端2.4米以上的位置处固定,双直梁的外侧安装有行程开关,和卡在双直梁外侧的制动件距离很近,若制动件碰到行程开关,很容易损坏行程开关,目前所采用的制动件的安装孔为圆孔,难以调整制动件的固定位置,由于制造和装配误差,很容易导致制动件碰触行程开关。现有技术中,上轿顶的风机安装面都是和上轿顶平面高度相等,且低于中间轿顶板高度的,其最大的缺陷是导风板比较高,吊顶挂吊高度比较大,减少了轿厢净空间。通常,轿顶导风板只需要固定一个面就可以实现导风,但是当双通轿顶安装有门机C型槽时,风机需要朝轿顶中间方向偏移两百多毫米布置,当吊顶吊挂高度较小时,会出现风机吹到下吊顶的风量都被吊顶装饰板阻挡,能进入轿厢内的风量很少。若电梯长时间使用,吊顶装饰板上有落灰,则落灰被吹入轿厢中,也会影响轿厢内的空气质量。当吊顶吊挂高度较大时,导风板的高度很高,斜面较大,才能从离吊顶四周拼缝较远的距离导向到拼缝里面,再吹到轿厢内,极大的浪费了轿厢的净空间,增加了轿厢成本和建筑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梯用上轿顶,通用性强,能够增加轿厢的净高,减少建筑成本。一种电梯用上轿顶,包括:前边框、后边框,以及铺设在前边框和后边框之间的轿顶板,轿顶板的上方设有风机,所述风机与轿顶板顶面之间设有过渡风室,轿顶板上设有与过渡风室连通的风口,轿顶板底面设有与所述风口配合向轿顶板边缘引导气流的导风板。本技术在风机和轿顶板顶面之间设置过渡风室,风机的风进入过渡风室中后,沿导风板进入轿厢内部。通过设置过渡风室,使风机的安装面高于上轿顶的顶面,避免风机出风口与吊顶以及导风板之间发生干涉,使吊顶高度能够尽可能地减小。作为优选,所述轿顶板为多块,由左至右依次排布在前边框和后边框之间。进一步优选,所述轿顶板为三块,由左至右依次排布在前边框和后边框之间。三块轿顶板的拼缝平行于轿厢的深度方向。本技术中的左右以人在轿厢外且面对轿门为参考位置。前后侧分别为:轿门一侧为前侧,与轿门相对的一侧为后侧。所述过渡风室以及风口左右居中布置。所述过渡风室由顶壁和四个侧壁围成且罩设在轿顶板的顶面,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朝下与过渡风室的顶壁对接连通。过渡风室的顶壁和四个侧壁之间不存在缝隙,风机的由出风口输出后,在导风板的作用下吹向轿厢内部。作为优选,相邻两块轿顶板之间设有朝上弯折且相互贴靠的折边,过渡风室所在的轿顶板中,轿顶板两侧的折边兼做过渡风室的两个侧壁,过渡风室的顶壁以及另外两个侧壁由板材一体折弯构成。作为优选,所述前边框和后边框的横截面均为双层结构,轿顶板铆接在下层结构,上层结构具有避让铆接操作的工艺孔。进一步优选,所述前边框和后边框的横截面为横置的U形。本技术中,上轿顶的工艺孔处于前后侧,左右两侧仅有制动件安装孔和踢脚板固定孔,直梁间距固定,则制动件安装孔位置固定,工艺孔的设置无需考虑与制动件安装孔之间的干涉,有利于实现参数化和标准化,不同型号的电梯可以共用一套图纸,减少零件的种类以及加工和安装的工作量。最左侧的轿顶板外沿上卷构成左边框,最右侧的轿顶板外沿上卷构成右边框。左边框和右边框上均设有与直梁相配合的条形定位孔。条形定位孔用于安装制动件,制动件可以卡在双直梁的内侧,也可以卡在双直梁的外侧,卡在双直梁外侧固定强度好,卡在双直梁内侧不容易发生干涉。在实际施工时,可以根据轿厢规格大小不同引起的制动件与行程开关之间的距离变化灵活调整制动件与直梁的卡合位置,即使条形安装孔的制造存在误差,也能够减少返工,提高装配效率,保证机构的制动功能。左边框和右边框的上卷部位的截面为倒置的L形,所述条形定位孔处在倒置的L形的横部。所述横部的底面固定贴覆有加强筋,加强筋上设有与条形定位孔相对应的避让孔。现有技术中,轿顶制动件的固定孔仅有一层板厚,强度偏软,制动件固定后,容易出现板件变形,本技术中采用加强筋对开设条形定位孔的板件进行加强,装配方便,结构强度好,能够保证制动件的安装稳固性。本技术提供的电梯用上轿顶,通用性强,能够在保持风量的前提下,减小轿厢吊顶高度,增大轿厢净高,节省建筑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电梯用上轿顶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电梯用上轿顶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电梯用上轿顶的侧视图(另一角度);图4为图3中的A部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电梯用上轿顶的立体图;图6为图5中的B部放大图;图7为图5中的C部放大图;图8为本技术电梯用上轿顶的立体图(另一角度);图中:1、风机;2、后边框;3、导风板;4、吊顶;5、前边框;6、轿顶板;7、顶壁;8、折边;9、左边框;10、加强筋;11、右边框;12、工艺孔;13、条形定位孔;14、避让孔;15、侧壁;16、风机;17、轿顶板;18、导风板;19、吊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电梯用上轿顶做详细描述。现有技术中的电梯用上轿顶如图1所示,风机16安装在轿顶板17的顶面,风机16下方设有倾斜布置的导风板18,风沿导风板18进入轿厢内部,风向如图1中箭头所示,图1中的吊顶19高度较高,减小了轿厢内的净空间。如图2、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电梯用上轿顶,包括:前边框5、后边框2,以及铺设在前边框5和后边框2之间的三块轿顶板6,三块轿顶板6由左至右依次排布在前边框5和后边框2之间,轿顶板下方为吊顶4。如图3、图5所示,相邻两块轿顶板6之间设有朝上弯折且相互贴靠的折边8,中间位置的轿顶板6上设有过渡风室,轿顶板6两侧的折边8兼做过渡风室的两个侧壁15,过渡风室的顶壁7以及另外两个侧壁15由板材一体折弯构成,一个顶壁7以及四个侧壁15共同围成过渡风室,如图5、图7所示,一体结构的两个侧壁15与另外两个侧壁15的接触部位密封连接,如图4所示,一体结构的两个侧壁15的高度低于兼做过渡风室的折边8的高度,以保证过渡风室具有封闭的上部空间。如图2所示,过渡风室的顶部安装风机1,风机1的出风口朝下与过渡风室的顶壁7对接连通,轿顶板6上设有与过渡风室连通的风口,如图2、图8所示,轿顶板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电梯用上轿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用上轿顶,包括:前边框、后边框,以及铺设在前边框和后边框之间的轿顶板,轿顶板的上方设有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与轿顶板顶面之间设有过渡风室,轿顶板上设有与过渡风室连通的风口,轿顶板底面设有与所述风口配合向轿顶板边缘引导气流的导风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用上轿顶,包括:前边框、后边框,以及铺设在前边框和后边框之间的轿顶板,轿顶板的上方设有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与轿顶板顶面之间设有过渡风室,轿顶板上设有与过渡风室连通的风口,轿顶板底面设有与所述风口配合向轿顶板边缘引导气流的导风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上轿顶,其特征在于,所述轿顶板为多块,由左至右依次排布在前边框和后边框之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上轿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风室以及风口左右居中布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上轿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风室由顶壁和四个侧壁围成且罩设在轿顶板的顶面,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朝下与过渡风室的顶壁对接连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用上轿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块轿顶板之间设有朝上弯折且相互贴靠的折边,过渡风室所在的轿顶板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培森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斯沃德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