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净化器的风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992782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3 23: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应用于净化器的风道装置,其包括风道主体和设置于风道主体内的离心风机,离心风机具有一风叶,风道主体的入风端具有一由内向外扩张的导风部,风道主体的内壁与风叶的侧边之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通道,风叶背离导风部的一侧具有呈漏斗状的导风板,导风板的窄端朝向导风部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呈漏斗状的导风板,能改变风叶的导出风向,有效防止导出气流与内壁相撞产生噪音,并减少了风压的损失;采用扩张的导风部,增加了外部空气进入风道的面积,增加了进气量;减少了风叶与风道主体之间的间隙,弧形的设置使得增阻间隙的阻力更大,有助于隔离入风端与内部的空气互通,使外部空气全部通过离心风机进入内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风道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净化器的降噪风道装置。
技术介绍
净化器内的风道及风机对净化器的各项性能都存在较大的影响,净化器的通风量、风压系数、噪音系数等与风道及风机存在直接的关系。现有技术中,为了能达到更大范围的风量循环,净化器均采用向上出风的技术特征,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净化器内风道装置的结构图。风道壳体102用来改变风道的流向;离心风叶104为净化器的核心部件,是风量产生源;第二个风叶103一般采用离心或轴流风叶,轴流风叶采用居多,是为了产生更大的风量而增加的扇叶,过两组电机驱动,以获得更大的风量,具体工作原理,风进入离心风机进气口,在离扇叶的旋转过程中向外周运动,然后通过轴流扇叶将风送出风道。针对上述的现有技术可获知其存在的缺点:采用了两组风叶,即需要匹配两组电机,增加了净化器的成本;风叶、电机增加后,对净化器内部结构设计产生了影响,增大了净化器的体积及重量,亦增加了组装的难度;离心风叶的风流如图1中虚线101所示,风流与风道的内壁相垂直,风流对风道内壁存在正面撞击,会造成较大的噪音,且会造成风量、风压的损失;离心风叶及风道的进气口均较为狭窄,影响到净化器的进气量。现有技术中亦存在对上述技术进行改进的方案,即将第二风叶103省略,仅仅使用一个离心扇叶,但是采用功率更大的电机与规格更大的离心扇叶,但是未改善噪音大的缺点,亦未能减少风量、风压的损失。大功率的电机带来的是更大的能耗,而规格更大的离心扇叶对产生的风力更大,风流对风道内壁的撞击更严重,造成的噪音也亦更大,也增加了净化器的体积及重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应用于净化器的风道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应用于净化器的风道装置,包括风道主体和设置于风道主体内的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包括风叶,所述风道主体的入风端具有一由内向外扩张的导风部,所述风道主体的内壁与所述风叶的侧边之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通道,所述风叶背离所述导风部的一侧具有呈漏斗状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的窄端朝向所述导风部一侧。进一步地,风叶的底部与所述风道主体的内壁之间具有一增阻间隙。进一步地,风叶的底部具有一凹弧端壁,所述风道主体的内壁具有一与所述凹弧端壁相匹配的凸弧壁,所述凹弧端壁与所述凸弧壁之间形成所述增阻间隙。进一步地,所述增阻间隙的宽度为1~3mm。进一步地,所述风道主体的内壁具有一导向弧形部。进一步地,所述导风板与所述风叶的轴线呈45°~60°夹角。进一步地,所述风叶的入风端直径至少为所述风叶的主体直径的3/4。进一步地,所述导风部的窄口端面与所述风叶的底端面共面。进一步地,所述导风部的宽端具有沿边。进一步地,所述净化器的过滤机构位于所述风道主体的入风口一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1.风叶具有呈漏斗状的导风板,该导风板能改变离心风机的导出风向,使导出风向与风道主体的内壁存在倾斜,能有效防止风叶所导出的风与内壁直撞,有效的降低了净化器的工作噪音,减少了风压的损失;2.风道主体具有由内向外扩张的导风部,该导风部增加了外部空气进入风道的面积,增加了进气量;3.风道主体的内壁与风叶的侧边之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通道,该通道增大了风道主体的内壁与风叶侧边之间的距离,使风叶所导出的风存在缓冲变向,对降低净化器的噪音具有较大的贡献;4.减少了风叶底部与风道主体之间的间隙,该间隙为增阻间隙,有助于隔离入风端与内部的空气互通,使外部空气全部通过离心风机进入内部,且弧形的设置使的增阻间隙的阻力更大,有效增加了进气的风压;5.风道主体的内壁具有弧形部,该弧形部能进一步对风叶导出的风进行导向,降低风叶导出的风与风道主体内壁之间的碰撞,使得风更平缓的导出,有利于净化器的降噪工作。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风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应用于净化器的风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应用于净化器的风道装置工作中空气流向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应用于净化器的风道装置中风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另一视角示意图;图6是图5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应用于净化器的风道装置中风道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应用于净化器的风道装置,噪音低、风压风量大、成本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以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如图2所示,应用于净化器的风道装置,风道装置用于净化器的抽风进气,外部空气被导入净化器内进行净化,净化后排出,循环净化气流达到净化的目的,该风道装置包括风道主体1和设置于风道主体1内的离心风机2,离心风机2包括风叶8,风道主体如图7所示,风道主体1的入风端3具有一由内向外扩张的导风部4,导风部呈漏斗状、喇叭口状等由内向外扩张形态状,优选的,导风部的窄端为圆形,导风部的宽端为矩形,由内向外扩张的形态能增加风道的进气量,当离心风机启动时,离心风机对导风部内部空气具有沿风向的导向力,导风部内的空气沿其窄端至宽端受离心风机的导向力由大至小,导风部的宽端内空气受导风部导向蓄存,不会因为受导向力小而游离出去,因此提高了离心风机的动能利用率,保障了风道的进气量,且经过导风部的作用,使得导风部内的空气受到离心风机的导向力作用更大,风道装置的进风稳定均匀,有利于净化器的后期净化。其中,风道主体1的内壁与风叶8的侧边之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通道5,该通道5能提供气流的变向距离,使离心风机中风叶8甩出风的径向运动力衰减并顺应轴向的流向,风道主体1的内壁可进一步的优化,其具有一导向弧形部7,该导向弧形部7位于离心风机2中风叶8的出风端侧边位置。该导向弧形部7能有效的平稳的改变风向,降低风压损失。另外,如图4至图6为风叶的各示意图,风叶8背离导风部4的一侧具有呈漏斗状的导风板6,该导风板6的窄端朝向导风部4一侧,风叶8将导入的气流离心甩出,即沿风叶8运动外周的切线方向甩出,而通过导风板6对气流具有导向作用,具体的,风道装置工作中的空气流向如图3中虚线14所示,使离心风机甩出气流的风向与风道主体的侧壁具有倾斜角度,防止风向垂直,减少了风压损失,降低了噪音。更细化的,对导风板进行优化,导风板6与风叶8的轴线呈45°~60°夹角13,经过测试,该夹角13范围内导风板的效果最优。本方案进行优化,风叶8的底部与风道主体1的内壁之间均具有满足装配运行的间隙,而本案中的间隙为增阻间隙9。通过减小间隙起到增阻的作用,增阻间隙9的宽度优选为1~3mm,该宽度即风叶与风道之间的间隙。具体的,风叶8的底部具有凹弧端壁10,风道主体1的内壁具有与凹弧端壁10相匹配的凸弧壁11,凹弧端壁10与凸弧壁11之间形成增阻间隙9。弧形的设计进一步增加了对外部空气在增阻间隙内的阻力,迫使外部空气全部通过风叶进入,不会从间隙侵入。当然还可进行优化,为了保障增阻间隙的稳定性,导风部4的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应用于净化器的风道装置,包括风道主体和设置于风道主体内的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包括风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主体的入风端具有一由内向外扩张的导风部,所述风道主体的内壁与所述风叶的侧边之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通道,所述风叶背离所述导风部的一侧具有呈漏斗状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的窄端朝向所述导风部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应用于净化器的风道装置,包括风道主体和设置于风道主体内的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包括风叶,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主体的入风端具有一由内向外扩张的导风部,所述风道主体的内壁与所述风叶的侧边之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通道,
所述风叶背离所述导风部的一侧具有呈漏斗状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的窄端朝向所述导风部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净化器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的底部与所述风道主体的内壁之间具有一增阻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净化器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的底部具有一凹弧端壁,所述风道主体的内壁具有一与所述凹弧端壁相匹配的凸弧壁,所述凹弧端壁与所述凸弧壁之间形成所述增阻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应用于净化器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义刚路遥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贝昂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