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次性使用多功能无菌配药器,包括持针握柄、第一导液针、第二导液针、第一针套、第二针套以及缓冲气囊,第一针套、第二针套分别套设在第一导液针、第二导液针上,持针握柄内开设有T形的通道,其特征在于:持针握柄上固定有握板,握板的外壁面呈弧面结构。通过具有弧形外壁的握板,结构设计合理,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可以方便较为牢固、舒适地抓住配药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一次性使用多功能无菌配药器。
技术介绍
国内外现有医疗中对输入液体的配药方法,一般是采用一次性注射器进行配药,这种方法存在以下缺陷:1.过程繁琐,需经过以下步骤:用注射器抽吸液体、注入药瓶(如果药瓶中产生正压还需要排气)、拔出注射器、摇动药瓶待药粉溶解、用注射器在抽回药剂溶液(如果药瓶中产生负压还需注入空气)、将药液注入液体瓶;2.容易污染:配药过程中注射器针头反复暴露在空气中并穿刺药剂瓶和液体瓶瓶塞,加之外界气体注入和注射器自身添加有润滑剂(硅油)液体被污染的机会加大。因此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专业用于配药的一次性使用多功能无菌配药器,该配药器的结构包括持针握柄、背向设置两根针头以及设置在两根针头中部的缓冲气囊,两根针头分别连接粉针瓶和输液瓶,从而连通粉针瓶和输液瓶,实现将粉针瓶的药物导入输液瓶,通过配药器可以一次性完成配药工作,避免了采用一次性注射器进行配药出现的过程繁琐、容易污染的问题,因此逐渐成为医疗行业的常用设备,现有的配药器存在的问题是配药器的持针握柄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单手有时候无法进行较为舒适、稳定的抓住持针握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可以较为舒适、稳定的抓住持针握柄的一次性使用多功能无菌配药器。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一次性使用多功能无菌配药器,包括持针握柄、第一导液针、第二导液针、第一针套、第二针套以及缓冲气囊,第一针套、第二针套分别套设在第一导液针、第二导液针上,持针握柄内开设有T形的通道,第一导液针、第二导液针分别插入持针握柄的两端并使得第一导液针、第二导液针分别连通所述通道的其中两个端口,缓冲气囊内设置有缓冲内腔,缓冲内腔的上下两端设有使得缓冲内腔连通至外部的上通气端口和下通气端口,缓冲气囊的下端固定在持针握柄上并使得下通气端口连通所述通道的剩余一个端口,通过上述结构,使得第一导液针、第二导液针以及缓冲气囊通过通道实现连通,其特征在于:持针握柄上固定有握板,握板的外壁面呈弧面结构。通过具有弧形外壁的握板,结构设计合理,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可以方便较为牢固、舒适地抓住配药器。作为优选,所述握板垂直于持针握柄。所述握板呈半圆形板状结构。作为优选,所述握板的两侧固定有防滑纹路。从而提高了防滑效果。作为优选,所述缓冲气囊的下端通过螺纹配合固定在持针握柄上。采用这种结构,使得缓冲气囊不易与持针握柄脱离,保证了操作的安全性。作为优选,所述缓冲气囊的上通气端口上通过螺纹配合固定有一过滤帽,所述过滤帽上开设有通气孔。采用这种结构,使得缓冲气囊不易与过滤帽脱离,保证了操作的安全性。作为优选,所述缓冲内腔内的顶部设置有相对缓冲内腔内的顶部向下凸出的防倒流管,防倒流管连通缓冲内腔和上通气端口,从而通过防倒流管,避免药液渗漏,弄湿过滤帽与大气相交换的过滤纸。作为优选,过滤帽上固定有用于过滤进入缓冲内腔的空气的过滤纸。从而配药过程中,外界粉尘通过进入缓冲气囊内。作为优选,所述缓冲气囊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固定过滤帽的第一外螺纹段,过滤帽上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段,从而实现缓冲气囊和过滤帽的螺纹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缓冲气囊的下通气端口设置有用于固定持针握柄的第二内螺纹段,持针握柄上固定有固定柱,所述通道的剩余一个端口开设在所述固定柱上,固定柱的外壁面设置有第二外螺纹段。从而实现缓冲气囊和缓冲气囊的螺纹连接。作为优选,第一针套上设置有第三内螺纹,所述针握柄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三外螺纹,从而使得第一针套通过螺纹配合固定在针握柄的一端。作为优选,第一导液针包括第一导液内针、第一导液外针,第一导液内针插设在第一导液外针内,第一导液外针和第二导液针为一体式针管结构。一体式针管结构的中部一体式固定有连通针管,所述连通针管插设在固定柱内。采用这种结构,可以使得针管一次成型,减少制造人工成本,防止常规溶药器的针头拉扯过程掉出再旋入导致的不卫生的问题。作为优选,缓冲内腔的上通气端口的顶部孔径为4mm~12mm。采用这种结构,可以通过上通气端口导入其他药剂,从而方便导入药剂进入输液瓶。作为优选,第一导液针、第二导液针的外壁面上开设有若干个用于流通药物的通药孔,所述通药孔的直径为0.5mm-2mm。采用这种结构,市场上的常规溶药器在输液瓶的液体快速进入粉针剂瓶内时,由于粉针剂瓶内的气压增大,部分药剂会冲出缓冲气囊,上述结构,通过小孔径的通药孔,有效地解决了由于粉针剂瓶内的气压增大,药剂会冲出缓冲气囊的问题。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通过具有弧形外壁的握板,结构设计合理,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可以方便较为牢固、舒适地抓住配药器;缓冲气囊的两端通过螺纹连接过滤帽以及持针握柄,使得结合更牢固,提高了操作的稳定性;通过过滤纸,避免了配药过程中,外界粉尘通过进入缓冲气囊内;握板的两侧的防滑纹路,提高了防滑效果;通过防倒流段,从而避免弄湿过滤帽与大气相交换的过滤纸。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次性使用多功能无菌配药器正面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次性使用多功能无菌配药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取下第一针套、第二针套后,一次性使用多功能无菌配药器正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取下第一针套、第二针套后,一次性使用多功能无菌配药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取下第一针套、第二针套后,一次性使用多功能无菌配药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过滤纸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参见图1-图6,本实施例一次性使用多功能无菌配药器,包括持针握柄1、第一导液针2、第二导液针3、第一针套4、第二针套5以及缓冲气囊6,第一针套4、第二针套5分别套设在第一导液针2、第二导液针3上,持针握柄1内开设有T形的通道11,第一导液针2、第二导液针3分别插入持针握柄1的两端并使得第一导液针2、第二导液针3分别连通所述通道11的其中两个端口,缓冲气囊6内设置有缓冲内腔61,缓冲内腔61的上下两端设有使得缓冲内腔61连通至外部的上通气端口62和下通气端口63,缓冲气囊6的下端固定在持针握柄1上并使得下通气端口63连通所述通道11的剩余一个端口,通过上述结构,使得第一导液针2、第二导液针3以及缓冲气囊6通过通道11实现连通,持针握柄1上固定有握板7,握板的外壁面71呈弧面结构。所述握板7垂直于持针握柄1。所述握板7呈半圆形板状结构。所述握板7的两侧固定有防滑纹路72。从而提高了防滑效果。所述缓冲内腔内的顶部设置有相对缓冲内腔内的顶部向下凸出的防倒流管64,防倒流管64连通缓冲内腔和上通气端口,过滤帽8上固定有用于过滤进入缓冲内腔61的空气的过滤纸9。从而配药过程中,外界粉尘通过进入缓冲气囊6内。所述缓冲气囊6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固定过滤帽8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次性使用多功能无菌配药器,包括持针握柄、第一导液针、第二导液针、第一针套、第二针套以及缓冲气囊,第一针套、第二针套分别套设在第一导液针、第二导液针上,持针握柄内开设有T形的通道,第一导液针、第二导液针分别插入持针握柄的两端并使得第一导液针、第二导液针分别连通所述通道的其中两个端口,缓冲气囊内设置有缓冲内腔,缓冲内腔的上下两端设有使得缓冲内腔连通至外部的上通气端口和下通气端口,缓冲气囊的下端固定在持针握柄上并使得下通气端口连通所述通道的剩余一个端口,通过上述结构,使得第一导液针、第二导液针以及缓冲气囊通过通道实现连通,其特征在于:持针握柄上固定有握板,握板的外壁面呈弧面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次性使用多功能无菌配药器,包括持针握柄、第一导液针、第二导液针、第
一针套、第二针套以及缓冲气囊,第一针套、第二针套分别套设在第一导液针、第二导液
针上,持针握柄内开设有T形的通道,第一导液针、第二导液针分别插入持针握柄的两端
并使得第一导液针、第二导液针分别连通所述通道的其中两个端口,缓冲气囊内设置有缓
冲内腔,缓冲内腔的上下两端设有使得缓冲内腔连通至外部的上通气端口和下通气端口,
缓冲气囊的下端固定在持针握柄上并使得下通气端口连通所述通道的剩余一个端口,通过
上述结构,使得第一导液针、第二导液针以及缓冲气囊通过通道实现连通,其特征在于:
持针握柄上固定有握板,握板的外壁面呈弧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使用多功能无菌配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板垂直
于持针握柄,所述握板呈半圆形板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使用多功能无菌配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板的两
侧固定有防滑纹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使用多功能无菌配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气囊
的下端通过螺纹配合固定在持针握柄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使用多功能无菌配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气囊
的上通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崇州,廖浩佑,
申请(专利权)人:廖崇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