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太阳能充电控制器,包括电容C1、电阻R1、三极管VT1、变压器T1、二极管VT1和电容C2,所述电容C1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电阻R2、电容C1、变压器T1线圈L1和太阳能电池板,电阻R1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1基极、电阻R3和三极管VT2集电极,三极管VT1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2和变压器T1线圈L1另一端,电阻R3另一端连接电容C2,电容C2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1线圈L2,变压器T1线圈L2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1发射极、电阻R4、三极管VT2发射极、电容C1另一端和太阳能电池板另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太阳能充电控制器能够将太阳能电池板输出的电压转换为稳定的电压给电池组充电,并且有过充保护功能,电路结构非常简单,体积小,易于携带,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控制器,具体是一种太阳能充电控制器。
技术介绍
锂电池因为具有使用寿命长、性能稳定和体积小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中作为储能元件,但是其充电器大多功能单一,只能使用市电充电,在野外旅行、长途汽车、火车上没法得到及时的电能补充,同时这类充电宝多使用芯片作为控制元件,从而增加制作成本和静态功耗。随着新能源的发展,太阳能充电进入人们的视线,但是太阳能电池在使用时由于太阳光的变化较大,其内阻又比较高,因此输出电压不稳定,输出电流也小,这就需要用一个直流变换电路变换电压后供电池组E充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充电控制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太阳能充电控制器,包括电容C1、电阻R1、三极管VT1、变压器T1、二极管VT1和电容C2,所述电容C1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电阻R2、电容C1、变压器T1线圈L1和太阳能电池板,电阻R1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1基极、电阻R3和三极管VT2集电极,三极管VT1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2和变压器T1线圈L1另一端,电阻R3另一端连接电容C2,电容C2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1线圈L2,变压器T1线圈L2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1发射极、电阻R4、三极管VT2发射极、电容C1另一端和太阳能电池板另一端,电阻R4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2基极和二极管VD2正极,二极管VD2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5和电阻R6,电阻R5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VD1负极、电容C3和电池组E正极,电池组E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6另一端、电容C3另一端和变压器T线圈L3并接地,变压器T线圈L3另一端连接二极管VD1正极。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二极管VD2为稳压二极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太阳能充电控制器能够将太阳能电池板输出的电压转换为稳定的电压给电池组充电,并且有过充保护功能,电路结构非常简单,体积小,易于携带,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为太阳能充电控制器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太阳能充电控制器,包括电容C1、电阻R1、三极管VT1、变压器T1、二极管VT1和电容C2,所述电容C1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电阻R2、电容C1、变压器T1线圈L1和太阳能电池板,电阻R1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1基极、电阻R3和三极管VT2集电极,三极管VT1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2和变压器T1线圈L1另一端,电阻R3另一端连接电容C2,电容C2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1线圈L2,变压器T1线圈L2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1发射极、电阻R4、三极管VT2发射极、电容C1另一端和太阳能电池板另一端,电阻R4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2基极和二极管VD2正极,二极管VD2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5和电阻R6,电阻R5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VD1负极、电容C3和电池组E正极,电池组E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6另一端、电容C3另一端和变压器T线圈L3并接地,变压器T线圈L3另一端连接二极管VD1正极;所述二极管VD2为稳压二极管。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请参阅图1,三极管VT1为开关电源管,它和T1、R1、R3、C2等组成自激式振荡电路,加上太阳能电池板后,电流经启动电阻R1流向VT1的基极,使VT1导通。VT1导通后,变压器T1线圈L1就加上输入直流电压,VT1集电极电流在L1中线性增长,线圈L2产生感应电压,使VT1得到基极为正,发射极为负的正反馈电压,此电压经C2、R3向VT1注入基极电流使VT1的集电极电流进一步增大,正反馈产生雪崩过程,使VT1饱和导通,在VT1饱和导通期间,T1通过线圈L1储存磁能。与此同时,感应电压给C2充电,随着C2充电电压的增高,VT1基极电位逐渐变低,当VT1的基极电流变化不能满足其继续饱和时,VT1退出饱和区进入放大区。VT1进入放大状态后,其集电极电流由放大状态前的最大值下降,在L2产生感应电压,使VT1基极电流减小,其集电极电流随之减小,正反馈再一次出现雪崩过程,VT1迅速截止。VT1截止后,变压器T1储存的能量提供给后续负载,线圈L3产生的的电压经二极管VD1整流滤波后,在C3上得到直流电压给电池组E充电。在VT1截止时,直流供电输入电压和L2感应的电压又经R1、R3给C2反向充电,逐渐提高VT1基极电位,使其重新导通,再次翻转达到饱和状态,电路就这样重复振荡下去。R5、R6、VD2、VT2等组成限压电路,以保护电池组E不被过充电,这里以3.6V手机电池为例,其充电限制电压为4.2V。在电池的充电过程中,电池电压逐渐上升,当充电电压大于4.2V时,经R5、R6分压后稳压二极管VD2开始导通,使VT2导通,VT2的分流作用减小了VT1的基极电流,从而减小了VT1的集电极电流,达到了限制输出电压的作用。这时电路停止了对电池组E的大电流充电,用小电流将电池组E的电压维持在4.2V。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太阳能充电控制器,包括电容C1、电阻R1、三极管VT1、变压器T1、二极管VT1和电容C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C1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电阻R2、电容C1、变压器T1线圈L1和太阳能电池板,电阻R1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1基极、电阻R3和三极管VT2集电极,三极管VT1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2和变压器T1线圈L1另一端,电阻R3另一端连接电容C2,电容C2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1线圈L2,变压器T1线圈L2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1发射极、电阻R4、三极管VT2发射极、电容C1另一端和太阳能电池板另一端,电阻R4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2基极和二极管VD2正极,二极管VD2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5和电阻R6,电阻R5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VD1负极、电容C3和电池组E正极,电池组E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6另一端、电容C3另一端和变压器T线圈L3并接地,变压器T线圈L3另一端连接二极管VD1正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能充电控制器,包括电容C1、电阻R1、三极管VT1、变压器T1、二极管VT1和电容C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C1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电阻R2、电容C1、变压器T1线圈L1和太阳能电池板,电阻R1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1基极、电阻R3和三极管VT2集电极,三极管VT1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2和变压器T1线圈L1另一端,电阻R3另一端连接电容C2,电容C2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1线圈L2,变压器T1线圈L2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1发射极、电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北明,
申请(专利权)人:周北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