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式集成房屋,包括拼装的若干层内嵌式模块房屋及设置于所述内嵌式模块房屋之间的混凝土框架,内嵌式模块房屋包括地板,设置于所述地板四周的四块第一墙面,设置于第一墙面顶部的盖板,设置于盖板内侧的第二墙面及设置于相邻的第二墙面连接处的四个定位销;混凝土框架包括四根第一混凝土柱,若干根第二混凝土柱,四根第一混凝土梁及若干根第二混凝土梁,第二层及以上层具有与第一层相同的混凝土框架。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施工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由混凝土框架承重,只在模块的连接节点上浇筑钢筋混凝土,不仅提高了房屋的承重能力、抗震和抗风能力,还节省了混凝土,适合于中高层建筑;同时还具有模块预制率高,施工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模块建筑
,具体的说,是关于一种混合式集成房屋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模块化集成房屋不仅预制化程度高,施工和吊装简单,施工效率高,且重量轻,健康环保,因此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模块化集成房屋通常为钢结构,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连接也常采用钢结构的连接方式,因此房屋的所有重量均由钢材承受。受钢材的承重能力及抗震、抗风性能的限制,模块化集成房屋不适合建成中高层建筑。如果中高层建筑依然采用模块化集成技术,则必须加大钢材的尺寸,增强钢材的强度,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建筑成本。因此,现有技术中的中高层建筑依然采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施工复杂,施工效率低,导致建筑成本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研究模块化技术与钢筋混凝土技术的结合。CN200810199145.3公开了一种模块化房屋建筑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并分别与基础固定连接的钢筋架、多个由模块化生产的柱体、墙体和楼板。该模块化房屋建筑结构安装时,先在基础上间隔固定设置多个钢筋架,并在钢筋架外安装设有竖向通孔的柱体,然后在柱体之间拼装墙体和楼板使成为房屋,再浇注混凝土,使柱体、墙面和楼板成为一个整体。该模块化房屋建筑结构的预制化程度不高,大量的柱体、墙面和楼板的现场安装导致施工效率低,施工成本增加,且混凝土只浇筑在房间的四个角上的柱体内,钢结构的墙体上还需要承受竖向的重力,受钢结构本身承重能力的限制,采用该方法不能建筑中高层的模块化房屋建筑。CN201610022585.6公开了一种包括预制构件模块化住宅的装配方法,模块化住宅包括住宅预制墙体和住宅预制楼盖,预制装配整体步骤为:预制的墙体拼装成为四面体盒子,角部形成空间,相邻房间的薄壁槽型板上的片状构件相互拼合形成墙体空腔,四面体盒子经过吊装,角部空间和墙体空腔内浇注混凝土,然后再吊装楼板。然而,此种结构需要预制结构复杂的薄壁槽型板,并在墙体空腔内进行浇注,然后吊装楼板,通过钢结构的墙体和混凝土墙体共同承重,不仅预制工艺复杂,安装工序繁琐,导致施工效率不高,且混凝土的用量大,导致施工成本高。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混合式集成房屋,结合模块化房屋预制化程度高,结构轻的优点及混凝土房屋承重能力、抗震和抗风能力强的优点,适合于建设成中高层建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混合式集成房屋及施工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混合式集成房屋,包括拼装的若干层内嵌式模块房屋及设置于所述内嵌式模块房屋之间的混凝土框架,其中:所述内嵌式模块房屋包括地板,设置于所述地板四周的四块第一墙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墙面顶部的盖板,设置于所述盖板内侧的第二墙面,设置于相邻的第二墙面连接处的四个定位销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墙面顶部的楼板;所述混凝土框架包括四根第一混凝土柱,若干根第二混凝土柱,四根第一混凝土梁及若干根第二混凝土梁,所述第一混凝土柱设置于拼装的内嵌式模块房屋最外侧的四个角上,所述第二混凝土柱设置于相邻的内嵌式模块房屋之间,所述第一混凝土梁设置于拼装的内嵌式模块房屋顶部的四周,所述第二混凝土梁设置于相邻的内嵌式模块房屋之间,第二层及以上层具有与第一层相同的混凝土框架。所述地板的四个角上分别具有L型缺口,相邻的所述第一墙面之间形成第一L型槽,所述第一L型槽与所述L型缺口对应衔接,相邻的两个内嵌式模块房屋之间的两个第一L型槽拼装形成开口朝外的П型第一凹槽,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二墙面形成第二L型槽,相邻的两个内嵌式模块房屋的两个第二L型槽拼装形成开口朝上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混凝土柱浇筑于所述第一L型槽内,所述第二混凝土柱浇筑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混凝土梁浇筑于所述第二L型槽内,所述第二混凝土梁浇筑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地板的四个角上分别设置有通孔,所述定位销穿过所述通孔定位第二层的内嵌式模块房屋。所述的混合式集成房屋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预制内嵌式模块房屋并进行内部装修,验收;(2)将验收合格的内嵌式模块房屋吊装至现场,在施工区段的地基上拼装好第一层的内嵌式模块房屋;(3)在第一层的内嵌式模块房屋的第一L型槽、第一凹槽、第二L型槽及第二凹槽的位置绑扎钢筋并浇筑混凝土,形成所述第一混凝土柱、第二混凝土柱、第一混凝土梁及第二混凝土梁,并打磨收面,验收;(4)步骤(3)验收合格后,进吊装第二层的内嵌式模块房屋,使第二层的内嵌式模块房屋的地板上的通孔套入第一层的内嵌式模块房屋顶部的定位销中,然后重复上述步骤(3);(5)依次重复步骤(4)和(3),建成N层的中高层建筑。本专利技术的混合式集成房屋及施工方法,其有益效果是:(1)、混合式集成房屋由混凝土框架承重,内嵌式模块房屋的钢结构墙面不承重,且只在模块的连接节点上浇筑钢筋混凝土,不仅节省混凝土材料,还使得混合式集成房屋重量轻,提高了混合式集成房屋的承重能力、抗震和抗风能力,本专利技术的施工方法适合于中高层模块化建筑的建设;(2)、模块预制率高,可事先进行模块房屋的整体安装及内部装修,施工时只需整体安装整个模块房屋,再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因此施工效率高,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为浇筑好混凝土框架后的混合式集成房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内嵌式模块房屋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内嵌式模块房屋的主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层的混凝土框架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内嵌式模块房屋地板的俯视图。图6为拼装好的第一层的内嵌式模块房屋俯视图。图7为拼装好的第一层的内嵌式模块房屋主视图。图中:1-内嵌式模块房屋、2-混凝土框架、11-地板、12-第一墙面、13-盖板、14-第二墙面、15-定位销、16-楼板、21-第一混凝土柱、22-第二混凝土柱、23-第一混凝土梁、24-第二混凝土梁、111-L型缺口、112-通孔、121-第一L型槽、122-第一凹槽、131-第二L型槽、132-第二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混合式集成房屋及施工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混合式集成房屋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不同的层数,现以两层两列的混合式集成房屋为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结构及施工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两层两列的混合式集成房屋,包括拼装在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内嵌式模块房屋1及设置于所述内嵌式模块房屋1之间的混凝土框架2,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内嵌式模块房屋1包括地板11,设置于所述地板11四周的四块第一墙面12,设置于所述第一墙面12顶部的盖板13,设置于所述盖板13内侧的第二墙面14,设置于相邻的第二墙面14连接处的四个定位销15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墙面14顶部的楼板16。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混凝土框架2包括四根第一混凝土柱21,前后两根第二混凝土柱22,四根第一混凝土梁23及一根第二混凝土梁24,所述第一混凝土柱21设置于拼装的内嵌式模块房屋1最外侧的四个角上,所述第二混凝土柱22设置于相邻的内嵌式模块房屋1之间,所述第一混凝土梁23设置于拼装的内嵌式模块房屋1顶部的四周,所述第二混凝土梁24设置于相邻的内嵌式模块房屋1之间,第二层具有与第一层相同的混凝土框架2。如图2、图3、图5和图7所示,所述地板11的四个角上分别具有L型缺口111,相邻的所述第一墙面12之间形成第一L型槽121,所述第一L型槽121与所述L型缺口111对应衔接,所示相邻的两个内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式集成房屋,其特征在于,包括拼装的若干层内嵌式模块房屋及设置于所述内嵌式模块房屋之间的混凝土框架,其中:所述内嵌式模块房屋包括地板,设置于所述地板四周的四块第一墙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墙面顶部的盖板,设置于所述盖板内侧的第二墙面,设置于相邻的第二墙面连接处的四个定位销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墙面顶部的楼板;所述混凝土框架包括四根第一混凝土柱,若干根第二混凝土柱,四根第一混凝土梁及若干根第二混凝土梁,所述第一混凝土柱设置于拼装的内嵌式模块房屋最外侧的四个角上,所述第二混凝土柱设置于相邻的内嵌式模块房屋之间,所述第一混凝土梁设置于拼装的内嵌式模块房屋顶部的四周,所述第二混凝土梁设置于相邻的内嵌式模块房屋之间,第二层及以上层具有与第一层相同的混凝土框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式集成房屋,其特征在于,包括拼装的若干层内嵌式模块房屋及设置于所述内嵌式模块房屋之间的混凝土框架,其中:所述内嵌式模块房屋包括地板,设置于所述地板四周的四块第一墙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墙面顶部的盖板,设置于所述盖板内侧的第二墙面,设置于相邻的第二墙面连接处的四个定位销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墙面顶部的楼板;所述混凝土框架包括四根第一混凝土柱,若干根第二混凝土柱,四根第一混凝土梁及若干根第二混凝土梁,所述第一混凝土柱设置于拼装的内嵌式模块房屋最外侧的四个角上,所述第二混凝土柱设置于相邻的内嵌式模块房屋之间,所述第一混凝土梁设置于拼装的内嵌式模块房屋顶部的四周,所述第二混凝土梁设置于相邻的内嵌式模块房屋之间,第二层及以上层具有与第一层相同的混凝土框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式集成房屋,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的四个角上分别具有L型缺口,相邻的所述第一墙面之间形成第一L型槽,所述第一L型槽与所述L型缺口对应衔接,相邻的两个内嵌式模块房屋之间的两个第一L型槽拼装形成开口朝外的П型第一凹槽,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二墙面形成第二L型槽,相邻的两个内嵌式模块房屋的两个第二L型槽拼装形成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建中,吴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迅铸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