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动开关,特点是包括弹性连动件、触杆、开关壳体、开关、动触片、第一及第二静触片、第一及第二卡线片结构;第一及第二静触片分别位于设在开关壳体的第一及第二插槽内,第一及第二静触片的上端分别位于开关壳体的工作空间内;在第二静触片的“U”形槽的右壁上设有“V”形槽,弹性连动件的左端固定在第二静触片的“U”形槽的左臂上,其右端与动触片的左端部连接;动触片的左端部抵靠在“V”形槽中并电连接,其右端部位于第一静触片的上端部的上方并可触碰电连接;触杆抵靠在开关上,开关的底端抵靠在弹性连动件上;第一卡线片结构的一端抵靠在第一静触片上,第二卡线片结构的一端抵靠在第二静触片上。其优点为:能将导线直接插在开关壳体的插孔处并卡紧电连接,接线简单,加工方便,生产效率高,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微动开关。
技术介绍
目前,微动开关在接线时,需要将电线焊接在微动开关的接线片上或通过接线端子将电线固定在微动开关的接线片上,然后在接线部位套上绝缘套;其接线复杂,加工麻烦,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微动开关,能将导线直接插在开关壳体的插线孔处并卡紧电连接,接线简单,加工方便,生产效率高,降低生产成本。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其是一种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包括弹性连动件、触杆、开关壳体、开关、动触片、第一静触片、第二静触片、第一卡线片结构及第二卡线片结构;其中在所述开关壳体内设有第一插槽、第二插槽、工作空间、第一插孔及第二插孔,所述第一插槽与第一插孔连通,所述第二插槽与第二插孔连通;所述第一静触片设在第一插槽内,第一静触片的上端位于工作空间内;所述第二静触片设在第二插槽内,第二静触片的上端位于工作空间内,在第二静触片的上部设有“U”形槽,在所述“U”形槽的右壁上设有“V”形槽;所述弹性连动件的左端固定在“U”形槽的左臂上,弹性连动件的右端与动触片的左端部连接;所述动触片的左端部抵靠在“V”形槽中并电连接,动触片的右端部位于第一静触片的上端部的上方并可触碰电连接;所述触杆的一端转动的安装在开关壳体上,所述开关安装在开关壳体上并可上下移动,触杆抵靠在开关上以控制开关上下移动,开关的底端抵靠在弹性连动件上以控制动触片的右端部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卡线片结构安装在第一插槽内,第一卡线片结构的一端抵靠在第一静触片上从而将插入第一插孔的电线卡住并电连接;所述第二卡线片结构安装在第二插槽内,第二卡线片结构的一端抵靠在第二静触片上从而将插入第二插孔的电线卡住并电连接。所述第一卡线片结构呈倒“F”形,第一卡线片结构的第一纵臂固定在第一插槽内,所述第一卡线片结构的两第一横向卡线片的端部均抵靠在第一静触片上;或所述第一卡线片结构呈倒“L”形,第一卡线片结构的第一纵臂固定在第一插槽内,第一卡线片结构的第一横向卡线片的端部抵靠在第一静触片上。在所述第一插槽内设有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抵靠在第一纵臂与第一横向卡线片连接的弯折位上。所述第二卡线片结构呈倒“F”形,第二卡线片结构的第二纵臂固定在第二插槽内,第二卡线片结构的两第二横向卡线片的端部均抵靠在第二静触片上;或所述第二卡线片结构呈倒“L”形,第二卡线片结构的第二纵臂固定在第二插槽内,第二卡线片结构的第二横向卡线片的端部抵靠在第二静触片上。在所述第二插槽内还设有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柱抵靠在第二纵臂与第二横向卡线片连接的弯折位上。在所述第一插槽内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纵臂卡设在第一卡槽内。在所述第二插槽内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纵臂卡设在第二卡槽内。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为:能将导线直接插在开关壳体的插孔处并卡紧电连接,接线简单,加工方便,生产效率高,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A-A的放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互相结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及“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纵”及“横”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要求本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至图3所示,其是一种微动开关,包括弹性连动件1、触杆2、开关壳体3、开关4、动触片6、第一静触片7、第二静触片8、第一卡线片结构9及第二卡线片结构10;其中在所述开关壳体3内设有第一插槽33、第二插槽34、工作空间35、第一插孔31及第二插孔32,所述第一插槽33与第一插孔31连通,所述第二插槽34与第二插孔32连通;所述第一静触片7设在第一插槽33内,第一静触片7的上端位于工作空间35内,在第一静触片7的上端位设有第一静触点;所述第二静触片8设在第二插槽34内,第二静触片8的上端位于工作空间35内,在第二静触片8的上部设有呈“U”形槽81,在所述“U”形槽81的右壁上设有“V”型槽811;所述弹性连动件1的左端固定在“U”形槽81的左臂上,弹性连动件1的右端与动触片6的左端部连接;所述动触片6的左端部抵靠在“V”型槽811中并电连接,动触片6的右端部位于第一静触片7的上端部的上方并可触碰电连接,在动触片6的右端部设有动触点;所述触杆2的一端转动的安装在开关壳体3上,所述开关4安装在开关壳体3上并可上下移动,触杆2抵靠在开关4上以控制开关4上下移动;开关4的底端抵靠在弹性连动件1上以控制动触片6的右端部上下移动,这样使动触片6的动触点与第一静触片7的上部的触点电连接或断开;所述第一卡线片结构9安装在第一插槽33内,第一卡线片结构9的一端抵靠在第一静触片7上从而将插入第一插孔31的电线卡住并电连接;所述第二卡线片结构10安装在第二插槽34内,第二卡线片结构10的一端抵靠在第二静触片8上从而将插入第二插孔32的电线卡住并电连接。工作时,按下触杆2,开关4的底端将弹性连动件1的中部向下压,弹性连动件1的右端部向上运动,弹力连接片1的右端部带动动触片6在“V”形槽811中向上运动,动触片6的左端部抵靠在“V”形槽811的上部,动触片6右端的动触点向下摆动并与第一静触片7上的触点接触并电连接,这样第一静触片7与第二静触片8电连接;当不按下触杆2时,弹性连动件1将开关4向上顶,动触片6复位,动触片6右端的动触点向上摆动并与第一静触片7上的触点脱离,第一静触片7与第二静触片8断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线片结构9呈倒“F”形,第一卡线片结构9的第一纵臂91固定在第一插槽33内,第一卡线片结构9的两第一横向卡线片92的端部均抵靠在第一静触片7上;或所述第一卡线片结构9呈倒“L”形,第一卡线片结构9的第一纵臂91固定在第一插槽33内,第一卡线片结构9的第一横向卡线片的端部抵靠在第一静触片7上。在所述第一插槽33内设有第一定位柱11,所述第一定位柱11抵靠在第一纵臂91与第一横向卡线片92连接的弯折位上,第一定位柱11限制第一横向卡线片92的行程,防止第一上横向卡线片92行程过大,导致第一上横向卡线片92弹性失效。工作时,第一横向卡线片与第一静触片7配合将插入第一插孔31的电线自动卡住,这样第一静触片7与电线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固定第一纵臂91,在所述第一插槽33内设有第一卡槽13,所述第一纵臂91卡设在第一卡槽13内。在本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连动件(1)、触杆(2)、开关壳体(3)、开关(4)、动触片(6)、第一静触片(7)、第二静触片(8)、第一卡线片结构(9)及第二卡线片结构(10);其中在所述开关壳体(3)内设有第一插槽(33)、第二插槽(34)、工作空间(35)、第一插孔(31)及第二插孔(32),所述第一插槽(33)与第一插孔(31)连通,所述第二插槽(34)与第二插孔(32)连通;所述第一静触片(7)设在第一插槽(33)内,第一静触片(7)的上端位于工作空间(35)内;所述第二静触片(8)设在第二插槽(34)内,第二静触片(8)的上端位于工作空间(35)内,在第二静触片(8)的上部设有“U”形槽(81),在所述“U”形槽(81)的右壁上设有“V”形槽(811);所述弹性连动件(1)的左端固定在“U”形槽(81)的左臂上,弹性连动件(1)的右端与动触片(6)的左端部连接;所述动触片(6)的左端部抵靠在“V”形槽(811)中并电连接,动触片(6)的右端部位于第一静触片(7)的上端部的上方并可触碰电连接;所述触杆(2)的一端转动的安装在开关壳体(3)上,所述开关(4)安装在开关壳体(3)上并可上下移动,触杆(2)抵靠在开关(4)上以控制开关(4)上下移动,开关(4)的底端抵靠在弹性连动件(1)上以控制动触片的右端部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卡线片结构(9)安装在第一插槽(33)内,第一卡线片结构(9)的一端抵靠在第一静触片(7)上从而将插入第一插孔(31)的电线卡住并电连接;所述第二卡线片结构(10)安装在第二插槽(34)内,第二卡线片结构(10)的一端抵靠在第二静触片(8)上从而将插入第二插孔(32)的电线卡住并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连动件(1)、触杆(2)、开关壳体(3)、开关(4)、动触片(6)、第一静触片(7)、第二静触片(8)、第一卡线片结构(9)及第二卡线片结构(10);其中
在所述开关壳体(3)内设有第一插槽(33)、第二插槽(34)、工作空间(35)、第一插孔(31)及第二插孔(32),所述第一插槽(33)与第一插孔(31)连通,所述第二插槽(34)与第二插孔(32)连通;
所述第一静触片(7)设在第一插槽(33)内,第一静触片(7)的上端位于工作空间(35)内;
所述第二静触片(8)设在第二插槽(34)内,第二静触片(8)的上端位于工作空间(35)内,在第二静触片(8)的上部设有“U”形槽(81),在所述“U”形槽(81)的右壁上设有“V”形槽(811);
所述弹性连动件(1)的左端固定在“U”形槽(81)的左臂上,弹性连动件(1)的右端与动触片(6)的左端部连接;
所述动触片(6)的左端部抵靠在“V”形槽(811)中并电连接,动触片(6)的右端部位于第一静触片(7)的上端部的上方并可触碰电连接;
所述触杆(2)的一端转动的安装在开关壳体(3)上,所述开关(4)安装在开关壳体(3)上并可上下移动,触杆(2)抵靠在开关(4)上以控制开关(4)上下移动,开关(4)的底端抵靠在弹性连动件(1)上以控制动触片的右端部上下移动;
所述第一卡线片结构(9)安装在第一插槽(33)内,第一卡线片结构(9)的一端抵靠在第一静触片(7)上从而将插入第一插孔(31)的电线卡住并电连接;
所述第二卡线片结构(10)安装在第二插槽(34)内,第二卡线片结构(10)的一端抵靠在第二静触片(8)上从而将插入第二插孔(32)的电线卡住并电连接。
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继兵,刘小伟,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沅烽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