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52028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2 04: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结构,包括至少一第一管片环与一第二管片环,所述第一管片环包括一第一环面,所述第二管片环包括一第二环面,所述第一环面与所述第二环面相互拼接,所述第一环面与所述第二环面包括一环面外弧侧与一环面内弧侧,所述第一环面与所述第二环面的环面外弧侧设有对应的环面密封垫以及位于所述环面密封垫上方的环面挡水条,所述第一环面位于所述环面外弧侧与环面内弧侧之间设有贴靠于所述第二环面的突出端。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管片分块的角部由于应力集中极易发生破损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结构
技术介绍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车辆保有量以及人口随之不断增长,为此需要建设越来越多的地下通道和城市地下快速路以解决或缓解城市居民“过街难”和车辆交通拥挤等问题。盾构隧道技术由于具有对周围环境影响小、机械化施工速度快、适于各种埋深、安全性高等特点,在城市建筑密集区和水下隧道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采用盾构法施工的隧道大多采用圆环形衬砌,此种圆环形衬砌具有预制拼装简单、结构受力好等优点;但是圆环形隧道衬砌结构在内部空间利用率上并不高,隧道顶底部和两侧均存在较多未利用区域,特别在单管双洞隧道中由于隧道直径太大,空间利用率更低;圆环形隧道衬砌为满足使用阶段内部空间的限界要求,直径往往都很大,在地下水浮力的作用下,对上部覆土厚度也有较高要求;从断面的有效利用率看,矩形隧道断面比圆形断面更合理,在有效面积相同的条件下,显然矩形断面的外包尺寸比圆环形隧道外包尺寸要更小,占用地下空间更少,隧道顶覆土厚度要求更小。在地下空间狭窄、隧道覆土较小或者隧道线路受到四周环境限制的条件下,圆形隧道衬砌适应性差、对于空间的利用率明显较低。为解决隧道衬砌空间利用率问题,矩形隧道在我国得到较大发展,上海、广州、宁波、郑州等城市均有采用矩形顶管掘进机施工的成功案例。但是现有的混凝土盾构隧道中的相邻的管片分块的环面基本是面与面直接接触,当隧道管片由于周围的水土压力作用产生应力弯曲时,或者隧道管片在施工拼装过程产生应力集中时,相邻的管片分块的角部极易相互碰撞而造成破损。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结构,以解决管片分块的角部由于应力集中极易发生破损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结构,包括至少一第一管片环与一第二管片环,所述第一管片环包括一第一环面,所述第二管片环包括一第二环面,所述第一环面与所述第二环面相互拼接,所述第一环面与所述第二环面包括一环面外弧侧与一环面内弧侧,所述第一环面与所述第二环面的环面外弧侧设有对应的环面密封垫以及位于所述环面密封垫上方的环面挡水条,所述第一环面位于所述环面外弧侧与环面内弧侧之间设有贴靠于所述第二环面的突出端。本专利技术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形式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环面的环面外弧侧与所述第二环面的环面外弧侧突设有位于所述环面挡水条上方、用于止挡所述环面挡水条的限位台阶。本专利技术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形式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环面与所述第二环面的环面外弧侧设有填充所述环面密封垫的环面垫槽。本专利技术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形式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环面垫槽宽38mm。本专利技术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形式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环面的环面内弧侧与所述第二环面的环面内弧侧设有对应的环面填充槽,所述环面填充槽内填充有环面防水材料。本专利技术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形式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管片环或所述第二管片环至少包括至少一第一管片分块与一第二管片分块,所述第一管片分块包括一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管片分块包括一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相互拼接,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包括一端面外弧侧与一端面内弧侧,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的端面外弧侧设有对应的端面密封垫以及位于所述端面密封垫上方的端面挡水条。本专利技术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形式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端面外弧侧与所述第二端面的端面外弧侧突设有位于所述端面挡水条上方、用于止挡所述端面挡水条的定位台阶。本专利技术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形式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的端面外弧侧设有填充所述端面密封垫的端面垫槽。本专利技术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形式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端面垫槽宽38mm。本专利技术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形式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端面内弧侧与所述第二端面的端面内弧侧设有对应的端面填充槽,所述端面填充槽内填充有端面防水材料。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在第一管片环与第二管片环之间设置突出端,使得管片环与管片环之间以薄榫的形式接触,第一管片环的角部与第二管片环的角部形成有缓冲缝隙,当第一管片环与第二管片环在应力弯曲时,由于第一管片环的角部与第二管片环的角部形成的所述缓冲缝隙的存在,第一管片环的角部与第二管片环的角部不会由于应力集中而发生碰撞造成破损,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隐患,并且加快了施工进度。2)通过在第一环面与第二环面的环面外弧侧设有对应的环面密封垫以及位于环面密封垫上方的环面挡水条,能够有效防水以及防止杂物和油脂进入管片接缝处。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管片分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结构中第一管片环与第二管片环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2中S1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3中S2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4中设有环面密封垫和环面挡水条的示意图。图6为图4中第一管片环与第二管片环在应力弯曲时的状态示意图。图7为图3中S3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结构中第一管片分块与第二管片分块在拼接处的局面示意图。图9为图8中S4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10为图9中设有端面密封垫和端面挡水条的示意图。图11为图8中S5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为了对专利技术更易理解,在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之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结构,包括至少一第一管片环与一第二管片环,所述第一管片环包括一第一环面,所述第二管片环包括一第二环面,所述第一环面与所述第二环面相互拼接,所述第一环面与所述第二环面包括一环面外弧侧与一环面内弧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面与所述第二环面的环面外弧侧设有对应的环面密封垫以及位于所述环面密封垫上方的环面挡水条,所述第一环面位于所述环面外弧侧与环面内弧侧之间设有贴靠于所述第二环面的突出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结构,包括至少一第一管片环与一
第二管片环,所述第一管片环包括一第一环面,所述第二管片环包括一第二
环面,所述第一环面与所述第二环面相互拼接,所述第一环面与所述第二环
面包括一环面外弧侧与一环面内弧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面与所述第
二环面的环面外弧侧设有对应的环面密封垫以及位于所述环面密封垫上方
的环面挡水条,所述第一环面位于所述环面外弧侧与环面内弧侧之间设有贴
靠于所述第二环面的突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结构,其特征在
于,所述第一环面的环面外弧侧与所述第二环面的环面外弧侧突设有位于所
述环面挡水条上方、用于止挡所述环面挡水条的限位台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结构,其特征在
于,所述第一环面与所述第二环面的环面外弧侧设有填充所述环面密封垫的
环面垫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结构,其特征在
于,所述环面垫槽宽38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结构,其特征在
于,所述第一环面的环面内弧侧与所述第二环面的环面内弧侧设有对应的环
面填充槽,所述环面填充槽内填充有环面防水材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豪郦亮沈张勇张旭黄德中刘喜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