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农作物用混合生物肥,可有效解决农作物对肥料的需要,以保农作物丰收的问题,该肥料是由纤维素酶、尿素、钙镁磷、硫酸钾、硫酸锌、硫酸锰和硼砂制成,因为此组配方配制后另加底料施入地内后,并不是作物吸收,而是起一种培养优势混合生物菌群生长、繁殖过程中的催化营养的作用,再由混合生物菌群的产物转化为被植物吸收的肥料,本发明专利技术组方科学,易生产,易施用,肥田效果好,可有效保证农作物对肥料的需要,而且没有负作用,其研制成功,是对肥料的一大创新,必为农业生产作出突出巨大的贡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农业生产中为农作物丰产、质优而施用的一种农作物用混合生物肥。
技术介绍
农业生产中,为保证作物长势良好和丰产质优,施肥是关键之一。目前肥料有多种多样,如有机肥、无机肥和生物肥,特别是各种化肥,已被广泛采用,但化肥中有害成分对农作物品质的污染已引起人民的高度重视,因此,生物肥成了开发研制的热门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和生物菌群生长、繁殖的特性,本专利技术之目的不仅为农作物提供一种混合生物肥,能有效解决农作物对肥料的需要,确保农作物丰收,还可以去除化肥的有害成分,使之成为绿色环保的健康佳品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肥料领域微生物培养采用原位本土就地培养法,微生物菌种直接来源于土壤,科学配制营养,以土壤为基质,配制底料(碳源),添加氮源、无机盐、生物酶为营养剂,组成三位一体固体天然合成营养基,用营养基所含营养成分及浓度,从营养基土壤中约4000种微生物种群寻找适合本营养成分生长的微生物做菌种,如酵素菌、噬纤维菌、赤微菌等诸种群,经培养扩大生产,成为优势菌群。利用他们残体及代谢产物,经土壤酶的作用转化合成含有氮、磷、钾、钙、镁、锌、锰、硼硅等元素,还有腐殖酸、氨基酸、维生素、生长素、赤霉素等生物活性物质,供植物吸收利用。由混合生物菌群的产物转化的肥料称为混合生物肥,又命名“绿全混合生物肥”。为实现上述目的,在土壤、底料营养成分及浓度达不到,混合微生物菌群生理特性及营养需求条件,因此,本专利技术采用由以下组份制成纤维素酶、尿素、钙镁磷、硫酸钾、硫酸锌、硫酸锰和硼砂为催化营养肥,此组方为混合微生物菌群,植物的营养共源,可同时供混合微生物菌群、植物吸收利用。但大部分氮素及大分子有机物被生长快、繁殖快、代谢量巨大混合微生物菌群吸收分解,合成代谢后,转化有机养分再供植物吸收利用。本专利技术组方科学,易生产,易施用,肥田效果好,可有效保证农作物对肥料的需要,而且没有负作用,其研制成功,是对肥料的一大创新,必为农业生产作出突出巨大的贡献。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具体情况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由组份给出,本专利技术是由重量计的纤维素酶0.3-0.5%、尿素34-37%、钙镁磷50-52%、硫酸钾9-11%、硫酸锌1-2%、硫酸锰0.8-1.2%和硼砂0.3-0.6%,总量为100%制成。其最佳是由重量计的纤维素酶0.3%、尿素35.5%、钙镁磷51.2%、硫酸钾10%、硫酸锌1.5%、硫酸锰1%和硼砂0.5%制成。例如生产1000kg混合生物肥,以最佳组份计,是由纤维素酶3kg、尿素355kg、钙镁磷512kg、硫酸钾100kg、硫酸锌15kg、硫酸锰10kg和硼砂5kg细粉混匀制成颗粒。所说的纤维素酶为质量含量96%的纤维素酶;尿素为质量含量46%的尿素;钙镁磷为质量含量钙17%、镁16%、磷18%、和硅16%的钙镁磷;硫酸钾为质量含量60%的硫酸钾;硫酸锌为质量含量98%的硫酸锌;硫酸锰为质量含量96%的硫酸锰;硼砂为质量含量98%的硼砂。在上述组份中,其中纤维素酶用于酵母菌属,霉菌属的微生物进行催化,促使从休眠进入生长状态,并作用水解纤维素,分离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尿素中性,含氮量稳定。氮素是构成微生物细胞含氮物质。底料中碳氮比约80∶1,达不到微生物生长需氮的标准,必须补充氮源,碳氮配制20∶1左右,混合生物菌群经过30天左右生长期,碳氮比值下降25∶1左右,碳源值大于25∶1时,微生物停止生长,氮元素配比不足时,微生物菌群从土壤中吸收氮源,引发作物早期缺氮苗黄,氮素配比量过大,延长微生物生长期,在微生物菌群停止生长后,土壤中还含一定分量的氮元素,而作物已处于生长的中后期,需矿质元素为主,需氮量较少的时期,此时生物肥释放氮素,营养基土壤含的氮量,两者合起氮素含量偏多,作物会疯长,影响花药合口,空瘪粒增多。处于虫口期,引发病虫害发生。营养基中氮的配比,在满足混合菌群一定时间生长营养要求,确保作物在菌群生长期氮素的充足供应,保持作物正常生长。矿质元素是微生物生长必不可少的一类营养物质,构成机体生理功能及细胞物质合成部分,维持细胞渗透压平衡,酶的活性中心组成物质。如矿质某种元素含量少,或缺微生物就停止生长。本专利技术,除利用土壤,底料所含的元素,特添加钙、镁、磷、硅、钾、锌、锰、硼8种矿质元素,满足菌群生长对多种矿元素的需求,生长繁殖高产微生物和巨大代谢产物。施用时必须与底料配合施用,其底料凡是能为菌群生长提供营养物质的都可以做底料。如稻草、麦秸、玉米秆、花生秧、豆类秸秆及壳等物质。这些物质是碳源,也是能量主要来源。碳源主要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脂类、糖类等物质。参与其它营养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经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为生物细胞物质,能量及代谢产物。土壤中含大量的动植物残体,矿质和水。土壤含水量可以满足菌群生长对水的需要,土温变化小而缓慢,有利菌群正常生长,培养肥料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特殊条件,选择土壤做培养基基质。混合菌群属嗜温微生物,萌发生长温度10-15℃,最宜生长温度20-30℃之间,最高生长温度35℃。水参与营养物质溶解和运输,参与细胞物质合成和代谢,土壤中水含量50%为宜,低于20%停止生长。PH赤微生物菌群生长PH6-8之间。底料分两次用料,一次在春夏作物播种时,另一次在秋季播种时。底料其做法是,水稻、小麦收割留茬15-20厘米,需补的部分秸秆铡10-15厘米长,撒于田面,每亩每年用550-650kg,或玉米秆收割粉碎撒于田面,亩单季用料400-450千克。没有底料的田块可以移来来料撒施,其它作物茬口做法同上。作物每亩单季施混合生物肥50至55千克,如增加底料按比例增施。随施随翻耕,将底料,营养剂埋入15-25厘米深土层中。旱地播种耙平即可,水田作业,机械翻耕,旋耕机整平田面插秧,耕牛作业,翻耕后用耙耙平田面插秧。由上述情况表明,本专利技术是采用基因工程工具酶促反应,使土壤中菌群生长,利用他们残体及其代谢产物,转化为肥料,供植物吸收利用,特别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为农业丰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经田间实验,如河南省固始县8丘30亩,(2亩-2丘、3亩-3丘、5亩-2丘、7亩-1丘),土壤为粘性灰白土和黑粘土,可耕层25-40厘米,PH6.7。作物小麦、玉米、水稻。试验时间2002年-2004年。第一年3亩,第二年18亩,第三年30亩。PH测试,用试纸浸入土壤液中,取出对照试纸标准版,碱性土壤调制亩施石灰100千克,PH为7.3。亩施200千克石灰,PH7.8。当茬培养微生物生长、繁育状态良好。微生物适应性强的特性,微生物不能改变自然条件,但自然条件可以改变微生物生理功能,混合菌群适宜生长在PH6-8之间的环境中。本专利技术的施用恰好满足菌群最佳生长环境。结果表明①混合菌群直接来源于土壤,种源丰富,生长快,繁殖率高,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本土微生物没有与之拮抗、抑制,没有使之失活及杀灭的理化因素,没有其它微生物杀灭的种类。菌群在20厘米厚的营养基土壤中氧化有机物质,在细胞内氧化过程中产生生物能,一部分为生命活动供能量,一部分热能随代谢物排出体外,生物活动将有机物产电子转给底物,三者共同作用使土壤温度升高,在微生物生长期间对照气温20℃时,土温上升4℃,气温上升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农作物用混合生物肥,其特征在于,该生物肥是以重量计的:纤维素酶0.3-0.5%、尿素34-37%、钙镁磷50-52%、硫酸钾9-11%、硫酸锌1-2%、硫酸锰0.8-1.2%和硼砂0.3-0.6%,总量为100%制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保善,杨鑫,
申请(专利权)人:张保善,杨鑫,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