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船壳结构,包括船底及船侧,所述船底包括中间的V形底和两侧的第一锯齿形底与第二锯齿形底,所述船侧包括第一船侧和第二船侧;所述第一锯齿形底的一端与所述V形底相连,所述第一锯齿形底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船侧相连,所述第二锯齿形底的一端与所述V形底相连,所述第二锯齿形底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船侧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船壳结构,既能够有效减小航行阻力,又能维持船体水平行进状态的稳定性,其中,传统的V形底可以有效减小航行阻力,而第一锯齿形底与第二锯齿形底具有保持船舶的平稳性的趋势,并且锯齿形底由于具有多个突出部和凹槽,从而在与水流接触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缓冲余地,进一步提高船体航行的平稳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交通工具,尤其涉及一种船壳结构。
技术介绍
船舶,各种船只的总称,是一种主要在地理水中运行的人造交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装备和结构型式。另外,民用船一般称为船,军用船称为舰,小型船称为艇或舟,其总称为舰船或船艇。内部主要包括容纳空间、支撑结构和排水结构,具有利用外在或自带能源的推进系统。外型一般是利于克服流体阻力的流线性包络,材料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更新,早期为木、竹、麻等自然材料,近代多是钢材以及铝、玻璃纤维、亚克力和各种复合材料。船舶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按各部分的作用和用途,可综合归纳为船体、船舶动力装置、船舶舾装等三大部分。船体是船舶的基本部分,可分为主体部分和上层建筑部分。主体部分一般指上甲板以下的部分,它是由船壳(船底及船侧)和上甲板围成的具有特定形状的空心体,是保证船舶具有所需浮力、航海性能和船体强度的关键部分。船体一般用于布置动力装置、装载货物、储存燃油和淡水,以及布置其他各种舱室。为保障船体强度、提高船舶的抗沉性和布置各种舱室,通常设置若干强固的水密舱壁和内底,在主体内形成一定数量的水密舱,并根据需要加设中间甲板或平台,将主体水平分隔成若干层。上层建筑位于上甲板以上,由左、右侧壁,前、后端壁和各层甲板围成,其内部主要用于布置各种用途的舱室,如工作舱室、生活舱室、贮藏舱室、仪器设备舱室等。上层建筑的大小、层楼和型式因船舶用途和尺度而异。目前,为了减小水流阻力,船底一般采用尖底,也叫V形底,虽然,整体式的尖底结构可以显著减小水流阻力,提高船舶行驶的航行速度,但由于受到侧向风浪,严重影响船舶的行驶平稳性,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既能显著减小航行水流阻力又能维持船体水平行进状态的稳定性的船体结构,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壳结构,通过对现有船舶的船壳结构进行改进,使得船壳结构能够有效减小航行阻力,且能维持船体水平行进状态的稳定性。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船壳结构,包括船底及船侧,所述船底包括中间的V形底和两侧的第一锯齿形底与第二锯齿形底,所述船侧包括第一船侧和第二船侧;所述第一锯齿形底的一端与所述V形底相连,所述第一锯齿形底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船侧相连,所述第二锯齿形底的一端与所述V形底相连,所述第二锯齿形底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船侧相连。进一步的,所述V形底向上开口的角度从船首柱处至船尾柱处逐渐增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船侧和第二船侧在船首柱处所成开口向上的夹角与所述V形底向上开口的角度相等。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船侧和第二船侧所成开口向上的夹角从船首柱处至船尾柱处逐渐减小。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锯齿形底与第二锯齿形底和水平面所成夹角从船首柱处至船尾柱处逐渐减小。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包括中间的V形底和两侧的第一锯齿形底与第二锯齿形底的船底,使得船壳结构既能够有效减小航行阻力,又能维持船体水平行进状态的稳定性,其中,传统的V形底可以有效减小航行阻力,而第一锯齿形底与第二锯齿形底具有保持船舶的平稳性的趋势,并且锯齿形底由于具有多个突出部和凹槽,从而在与水流接触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缓冲余地,进一步提高船体航行的平稳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船壳结构具体实施例的纵向剖面图;图2为图1的A处横向剖面图;图3为图1的B处横向剖面图;图4为图1的C处横向剖面图;图5为图1的D处横向剖面图;图6为图1的E处横向剖面图;图7为图1的F处横向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船壳结构,包括船底及船侧,所述船底包括中间的V形底1和两侧的第一锯齿形底2与第二锯齿形底3,其中,V形底1也可以称为尖底,所述船侧包括第一船侧4和第二船侧5;所述第一锯齿形底2的一端与所述V形底1相连,所述第一锯齿形底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船侧4相连,所述第二锯齿形底3的一端与所述V形底1相连,所述第二锯齿形底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船侧5相连。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包括中间的V形底1和两侧的第一锯齿形底2与第二锯齿形底3的船底,使得船壳结构既能够有效减小航行阻力,又能维持船体水平行进状态的稳定性,其中,传统的V形底1可以有效减小航行阻力,而第一锯齿形底2与第二锯齿形底3具有保持船舶的平稳性的趋势,并且锯齿形底由于具有多个突出部和凹槽,从而在与水流接触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缓冲余地,进一步提高船体航行的平稳性。经过实验证明,与传统的单一V形底结构的船舶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包括中间的V形底1以及和两侧的第一锯齿形底2与第二锯齿形底3的船底,在基本不增加航行阻力的基础上,大幅提高了船体结构的横向稳定性,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效果。具体地,所述V形底1向上开口的角度从船首柱处至船尾柱处逐渐增大。所述第一船侧4和第二船侧5所成开口向上的夹角从船首柱处至船尾柱处逐渐减小。所述第一锯齿形底2与第二锯齿形底3和水平面所成夹角从船首柱处至船尾柱处逐渐减小。其中,船首柱和船尾柱分别安装在船体的首端和尾部,下面同龙骨连接,它们能增强船体承受波浪冲击力和水压力,还能承受纵向碰撞和螺旋桨工作时的震动。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船侧4和第二船侧5在船首柱处所成开口向上的夹角与所述V形底1向上开口的角度相等,以及第一锯齿形底2与第二锯齿形底3在船首柱处所成开口向上的夹角与所述V形底1向上开口的角度相等。如此设置,使得在船首柱处,所述船底和船侧共同构成大V形结构,进一步减小船舶行驶的阻力,从而降低能耗。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船壳结构,包括船底及船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船底包括中间的V形底和两侧的第一锯齿形底与第二锯齿形底,所述船侧包括第一船侧和第二船侧;所述第一锯齿形底的一端与所述V形底相连,所述第一锯齿形底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船侧相连,所述第二锯齿形底的一端与所述V形底相连,所述第二锯齿形底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船侧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壳结构,包括船底及船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船底包括中间的V形底和两侧的第一锯齿形底与第二锯齿形底,所述
船侧包括第一船侧和第二船侧;
所述第一锯齿形底的一端与所述V形底相连,所述第一锯齿形底的另一端
与所述第一船侧相连,所述第二锯齿形底的一端与所述V形底相连,所述第二
锯齿形底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船侧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底向上开
口的角度从船首柱处至船尾柱处逐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广明,
申请(专利权)人:林广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