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戴永胜专利>正文

一种电容加载型缺口环C型滤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32124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1 1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容加载型缺口环C型滤波器,属于滤波器技术领域,包括输入端口P1、输出端口P2、第一带状线层,第二带状线层、第一电容层、第一金属柱H11、第二金属柱H12、第三金属柱H13、第四金属柱H14、第五金属柱H21、第六金属柱H22、第七金属柱H23、第八金属柱H24、第九金属柱H31、第十金属柱H32、第十一金属柱H33、第十二金属柱H34、第十三金属柱H41、第十四金属柱H42、第十五金属柱H43、第十六金属柱H44、第十七金属柱H51和第十八金属柱H52,实现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电性能优异、结构简单、成品率高、批量一致性好、造价低、温度性能稳定的新结构滤波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滤波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及国防电子系统的微型化的迅速发展,高性能、低成本和小型化已经成为目前微波/射频领域的发展方向,对微波滤波器的性能、尺寸、可靠性和成本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些国防尖端设备中,双工器已经成为该波段接收和发射支路中的关键电子部件,描述这种部件性能的主要指标有:通带工作频率范围、阻带频率范围、隔离度、通带插入损耗、阻带衰减、通带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插入相移和时延频率特性、温度稳定性、体积、重量、可靠性等。低温共烧陶瓷是一种电子封装技术,采用多层陶瓷技术,能够将无源元件内置于介质基板内部,同时也可以将有源元件贴装于基板表面制成无源/有源集成的功能模块。LTCC技术在成本、集成封装、布线线宽和线间距、低阻抗金属化、设计多样性和灵活性及高频性能等方面都显现出众多优点,已成为无源集成的主流技术。其具有高Q值,便于内嵌无源器件,散热性好,可靠性高,耐高温,冲震等优点,利用LTCC技术,可以很好的加工出尺寸小,精度高,紧密型好,损耗小的微波器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容加载型缺口环C型滤波器,采用LTCC技术,实现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电性能优异、结构简单、成品率高、批量一致性好、造价低、温度性能稳定的新结构滤波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容加载型缺口环C型滤波器,包括输入端口P1、输出端口P2、第一带状线层,第二带状线层、第一电容层、第一金属柱H11、第二金属柱H12、第三金属柱H13、第四金属柱H14、第五金属柱H21、第六金属柱H22、第七金属柱H23、第八金属柱H24、第九金属柱H31、第十金属柱H32、第十一金属柱H33、第十二金属柱H34、第十三金属柱H41、第十四金属柱H42、第十五金属柱H43、第十六金属柱H44、第十七金属柱H51和第十八金属柱H52,输入端口P1和输出端口P2为左右间隔设置,第一带状线层,第二带状线层和第一电容层为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第一带状线层包括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和第四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4,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开口方向向右,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下方间隔设有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开口方向向左,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右边间隔设有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开口方向相对,所述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下方间隔设有第四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4,第四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4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开口方向相背;第二带状线层包括第一Z形带状线T1和第二Z形带状线T2,第一Z形带状线T1的一端连接输入端口P1,另一端通过第十七金属柱H51连接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第二Z形带状线T2的一端连接输出端口P2,另一端通过第十八金属柱H52连接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第一电容层包括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21、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电容C31、电容C32、电容C33、电容C34、电容C41、电容C42、电容C43和电容C44,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所述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所述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和所述第四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4均为矩形的开口环形带状线;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左后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11,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左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11之间设有第一金属柱H11,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左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11通过第一金属柱H11连接;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右后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12,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右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12之间设有第二金属柱H12,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右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12通过第二金属柱H12连接;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左前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13,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左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13之间设有第三金属柱H13,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左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13通过第三金属柱H13连接;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右前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14,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右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14之间设有第四金属柱H14,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右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14通过第四金属柱H14连接;所述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左后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21,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左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21之间设有第五金属柱H21,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左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21通过第五金属柱H21连接;所述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右后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22,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右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22之间设有第六金属柱H22,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右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22通过第六金属柱H22连接;所述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左前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23,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左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23之间设有第七金属柱H23,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左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23通过第七金属柱H23连接;所述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右前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24,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右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24之间设有第八金属柱H24,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右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24通过第八金属柱H24连接;所述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左后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31,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左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31之间设有第九金属柱H31,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左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31通过第九金属柱H31连接;所述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右后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32,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右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32之间设有第十金属柱H32,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右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32通过第十金属柱H32连接;所述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左前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33,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左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33之间设有第十一金属柱H33,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左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33通过第十一金属柱H33连接;所述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右前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34,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右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34之间设有第十二金属柱H34,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右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34通过第十二金属柱H34连接;所述第四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4的左后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41,第四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4的左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41之间设有第十三金属柱H41,第四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4的左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41通过第十三金属柱H41连接;所述第四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4的右后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42,第四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4的右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42之间设有第十四金属柱H42,第四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4的右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42通过第十四金属柱H42连接;所述第四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4的左前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43,第四级开口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容加载型缺口环C型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端口P1、输出端口P2、第一带状线层,第二带状线层、第一电容层、第一金属柱H11、第二金属柱H12、第三金属柱H13、第四金属柱H14、第五金属柱H21、第六金属柱H22、第七金属柱H23、第八金属柱H24、第九金属柱H31、第十金属柱H32、第十一金属柱H33、第十二金属柱H34、第十三金属柱H41、第十四金属柱H42、第十五金属柱H43、第十六金属柱H44、第十七金属柱H51和第十八金属柱H52,输入端口P1和输出端口P2为左右间隔设置,第一带状线层,第二带状线层和第一电容层为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第一带状线层包括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和第四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4,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开口方向向右,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下方间隔设有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开口方向向左,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右边间隔设有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开口方向相对,所述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下方间隔设有第四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4,第四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4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开口方向相背;第二带状线层包括第一Z形带状线T1和第二Z形带状线T2,第一Z形带状线T1的一端连接输入端口P1,另一端通过第十七金属柱H51连接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第二Z形带状线T2的一端连接输出端口P2,另一端通过第十八金属柱H52连接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第一电容层包括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21、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电容C31、电容C32、电容C33、电容C34、电容C41、电容C42、电容C43和电容C44,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所述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所述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和所述第四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4均为矩形的开口环形带状线;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左后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11,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左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11之间设有第一金属柱H11,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左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11通过第一金属柱H11连接;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右后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12,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右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12之间设有第二金属柱H12,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右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12通过第二金属柱H12连接;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左前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13,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左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13之间设有第三金属柱H13,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左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13通过第三金属柱H13连接;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右前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14,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右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14之间设有第四金属柱H14,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右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14通过第四金属柱H14连接;所述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左后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21,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左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21之间设有第五金属柱H21,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左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21通过第五金属柱H21连接;所述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右后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22,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右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22之间设有第六金属柱H22,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右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22通过第六金属柱H22连接;所述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左前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23,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左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23之间设有第七金属柱H23,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左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23通过第七金属柱H23连接;所述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右前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24,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右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24之间设有第八金属柱H24,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右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24通过第八金属柱H24连接;所述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左后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31,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左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31之间设有第九金属柱H31,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左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31通过第九金属柱H31连接;所述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右后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32,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右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32之间设有第十金属柱H32,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右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32通过第十金属柱H32连接;所述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左前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33,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左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容加载型缺口环C型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端口P1、输出端口P2、第一带状线层,第二带状线层、第一电容层、第一金属柱H11、第二金属柱H12、第三金属柱H13、第四金属柱H14、第五金属柱H21、第六金属柱H22、第七金属柱H23、第八金属柱H24、第九金属柱H31、第十金属柱H32、第十一金属柱H33、第十二金属柱H34、第十三金属柱H41、第十四金属柱H42、第十五金属柱H43、第十六金属柱H44、第十七金属柱H51和第十八金属柱H52,输入端口P1和输出端口P2为左右间隔设置,第一带状线层,第二带状线层和第一电容层为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第一带状线层包括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和第四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4,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开口方向向右,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下方间隔设有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开口方向向左,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右边间隔设有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开口方向相对,所述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下方间隔设有第四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4,第四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4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的开口方向相背;第二带状线层包括第一Z形带状线T1和第二Z形带状线T2,第一Z形带状线T1的一端连接输入端口P1,另一端通过第十七金属柱H51连接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第二Z形带状线T2的一端连接输出端口P2,另一端通过第十八金属柱H52连接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第一电容层包括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21、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电容C31、电容C32、电容C33、电容C34、电容C41、电容C42、电容C43和电容C44,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所述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所述第三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3和所述第四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4均为矩形的开口环形带状线;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左后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11,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左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11之间设有第一金属柱H11,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左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11通过第一金属柱H11连接;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右后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12,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右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12之间设有第二金属柱H12,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右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12通过第二金属柱H12连接;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左前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13,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左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13之间设有第三金属柱H13,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左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13通过第三金属柱H13连接;所述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右前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14,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右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14之间设有第四金属柱H14,第一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1的右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14通过第四金属柱H14连接;所述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左后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21,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左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21之间设有第五金属柱H21,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左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21通过第五金属柱H21连接;所述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右后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22,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右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22之间设有第六金属柱H22,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右后侧的角点与电容C22通过第六金属柱H22连接;所述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左前侧的角点的下侧设有电容C23,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左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23之间设有第七金属柱H23,第二级开口环形带状线K2的左前侧的角点与电容C23通过第七金属柱H...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永胜陈相治杨茂雅
申请(专利权)人:戴永胜陈相治杨茂雅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