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在挡水坝内的鱼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932087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1 13: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设置在挡水坝内的鱼道系统,属于水工建筑附属物设计建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开挖工程量少,建设成本低的鱼道系统。所述的鱼道系统包括含有多个鱼道出口的鱼道结构,所述的鱼道结构包括数量与所述鱼道出口数量相当的多组衔接渠道,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分别一一对应的设置在各组所述衔接渠道的上游端,各套所述的衔接渠道沿水流方向相互平行的布置在所述的挡水坝中;沿水流方向相互平行的布置在所述的挡水坝中的各组所述的衔接渠道,在高程方向上分别通过各自的中部和尾部与相领衔接渠道的中部和尾部顺序连通;所述的鱼道结构通过高程最低的那一组所述衔接渠道的尾部与位于所述挡水坝下游侧的鱼道进口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鱼道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设置在挡水坝内的鱼道系统,属于水工建筑附属物设计建造

技术介绍
鱼道是供鱼类洄游的通道。用通俗的语言形容,就是某些鱼类有从河流下游迁移至河流上游产卵的习性。当河流由于人类原因,如修建了挡水坝截断了河流后,鱼类向上游洄游的通道就遭到破坏。为了保护鱼类的习性,需要穿越大坝修建人工水槽作为鱼类洄游的通道,即称为鱼道。水流从上游进入鱼道,从下游流出鱼道,但鱼类从下游进入鱼道,从上游游出鱼道,由此称鱼道上游取水口为鱼道出口,鱼道下游出水口为鱼道进口。为了实现鱼道过鱼的目的,鱼道通常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水深要求,鱼道内需要保持1.0~1.5m的水深;2坡度要求,为了使鱼类能够沿水流向上游洄游,鱼道内水流流速要小于鱼类洄游的速度,这就要求鱼道需要保持一个较缓且稳定的坡度;3当上游水位变化时,鱼道出口需要有能够适应水位变化的措施,确保各种水位下,鱼道内长期保持1.0~1.5m的水深。为了满足上述要求,目前的水电工程中通常采用的是将鱼道出口段布置在挡水坝上游,并在水位变幅区内沿高程同时设置多个鱼道出口,对每个出口均采用平板闸门控制的方案,如附图1所示。该结构的特征在于:1鱼道出口均布置于挡水坝上游;2在上游水位变幅区内,鱼道沿高程布置了多个鱼道出口,各鱼道出口在高程上相互衔接;3各鱼道出口均布置了1道平板钢闸门控制下泄水流。该结构的主要优点在于:在上游水位变幅区内,各高程段均布置有鱼道出口,当上游水位位于某一高程时,只需开启相应高程鱼道出口的闸门,而关闭其他鱼道出口的闸门,即可满足鱼道内1.0~1.5m水深的要求。该结构的主要缺点在于:1鱼道出口均布置于上游,且鱼道出口位置较高,相应的开挖量或混凝土工程量较大,鱼道工程投资较大;2鱼道出口数量较多,且需要根据上游水位的情况,及时进行各闸门开启及关闭,当上游水位变动幅度较大,变动较频繁时,鱼道出口闸门运行控制也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开挖工程量少,建设成本低的设置在挡水坝内的鱼道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设置在挡水坝内的鱼道系统,包括含有多个鱼道出口的鱼道结构,所述的鱼道结构包括数量与所述鱼道出口数量相当的多组衔接渠道,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分别一一对应的设置在各组所述衔接渠道的上游端,各套所述的衔接渠道沿水流方向相互平行的布置在所述的挡水坝中;沿水流方向相互平行的布置在所述的挡水坝中的各组所述的衔接渠道,在高程方向上分别通过各自的中部和尾部与相领衔接渠道的中部和尾部顺序连通;所述的鱼道结构通过高程最低的那一组所述衔接渠道的尾部与位于所述挡水坝下游侧的鱼道进口连通。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通过将现有一条阶梯式的鱼道改进为多组衔接渠道式的鱼道结构,并将这些衔接渠道沿水流方向相互平行的布置在工程的挡水坝中,使各组衔接渠道在高程方向上分别通过各自的中部和尾部与相领衔接渠道的中部和尾部顺序连通;并使所述的鱼道结构通过高程最低的那一组所述衔接渠道的尾部与位于所述挡水坝下游侧的鱼道进口连通。这样,直接利用工程建设中必要修建的挡水坝为基体进行所述鱼道系统的设置,不仅不需要单独的开挖鱼道基础,而且也不需要单独的修建混凝土结构的鱼道系统,从而大大的减小了整个工程的开挖工程量,而且由于所述的鱼道系统设置在工程的挡水坝中,以及不需要单独的修建混凝土结构的鱼道系统,还可以既省去单独修建混凝土鱼道的混凝土工程量,同时又减少挡水坝的混凝土工程量,达到节约工程建设成本的目的。进一步的是,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均设置在所述挡水坝的上游侧的侧壁上。进一步的是,各组所述的衔接渠道均包括位于挡水坝上游部分的穿坝段和位于挡水坝下游部分的衔接段,所述的穿坝段和所述的衔接段在所述挡水坝的中部连通,所述的鱼道出口设置在所述穿坝段的上游端,各组所述的衔接渠道在高程方向上分别通过所述的衔接段与相邻衔接渠道的所述衔接段顺序连通。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在所述穿坝段的中部还设置有事故检修闸室结构。进一步的是,所述的事故检修闸室结构包括挡水闸门和启闭机构,切断所述穿坝段的挡水闸门通过所述的启闭机构开启和关闭。进一步的是,在每组所述衔接段的底板以及所述鱼道进口的底板上均设置有相互错开的助洄游凸起。进一步的是,设置在所述挡水坝的上游侧的侧壁上的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的高程以挡水坝的端部为起点向挡水坝的中间逐渐降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设置在挡水坝内的鱼道系统及到的现有鱼道的平面布置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设置在挡水坝内的鱼道系统的平面布置图;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纸;图4为图2的上游侧局部视图。图中标记为:鱼道出口1、鱼道结构2、衔接渠道3、挡水坝4、穿坝段5、衔接段6、事故检修闸室结构7、挡水闸门8、启闭机构9、鱼道进口10、助洄游凸起11。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开挖工程量少,建设成本低的设置在挡水坝内的鱼道系统。所述的鱼道系统包括含有多个鱼道出口1的鱼道结构2,所述的鱼道结构2包括数量与所述鱼道出口1数量相当的多组衔接渠道3,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1分别一一对应的设置在各组所述衔接渠道3的上游端,各套所述的衔接渠道3沿水流方向相互平行的布置在所述的挡水坝4中;沿水流方向相互平行的布置在所述的挡水坝4中的各组所述的衔接渠道3,在高程方向上分别通过各自的中部和尾部与相领衔接渠道3的中部和尾部顺序连通;所述的鱼道结构2通过高程最低的那一组所述衔接渠道3的尾部与位于所述挡水坝4下游侧的鱼道进口10连通。本申请通过将现有一条阶梯式的鱼道改进为多组衔接渠道3式的鱼道结构2,并将这些衔接渠道3沿水流方向相互平行的布置在工程的挡水坝4中,使各组衔接渠道3在高程方向上分别通过各自的中部和尾部与相领衔接渠道3的中部和尾部顺序连通;并使所述的鱼道结构2通过高程最低的那一组所述衔接渠道3的尾部与位于所述挡水坝4下游侧的鱼道进口10连通。这样,直接利用工程建设中必要修建的挡水坝4为基体进行所述鱼道系统的设置,不仅不需要单独的开挖鱼道基础,而且也不需要单独的修建混凝土结构的鱼道系统,从而大大的减小了整个工程的开挖工程量,而且由于所述的鱼道系统设置在工程的挡水坝4中,以及不需要单独的修建混凝土结构的鱼道系统,还可以既省去单独修建混凝土鱼道的混凝土工程量,同时又减少了挡水坝4的混凝土工程量,达到节约工程建设成本的目的。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设置、安装方便,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1均设置在所述挡水坝4的上游侧的侧壁上。这样,后序的闸室结构便可以很方便的进行设置和安装。同时,为了方便各组所述衔接渠道4在挡水坝5内的连接,以及满足鱼道自身的水位和坡度要求,本申请各组所述的衔接渠道3均包括位于挡水坝4上游部分的穿坝段5和位于挡水坝4下游部分的衔接段6,所述的穿坝段5和所述的衔接段6在所述挡水坝4的中部连通,所述的鱼道出口1设置在所述穿坝段5的上游端,各组所述的衔接渠道3在高程方向上分别通过所述的衔接段6与相邻衔接渠道3的所述衔接段6顺序连通。这样,便可以很方便的将各组所述的衔接渠道3在挡水坝内连接起来,同时还可以在挡水坝5内的连接处设置过滤缓坡满鱼道自身的坡度要求和水位要求。进一步的,为了在所述的鱼道系统出现状况时即时切断水流,或定期维修护时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设置在挡水坝内的鱼道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设置在挡水坝内的鱼道系统,包括含有多个鱼道出口(1)的鱼道结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鱼道结构(2)包括数量与所述鱼道出口(1)数量相当的多组衔接渠道(3),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1)分别一一对应的设置在各组所述衔接渠道(3)的上游端,各套所述的衔接渠道(3)沿水流方向相互平行的布置在所述的挡水坝(4)中;沿水流方向相互平行的布置在所述的挡水坝(4)中的各组所述的衔接渠道(3),在高程方向上分别通过各自的中部和尾部与相领衔接渠道(3)的中部和尾部顺序连通;所述的鱼道结构(2)通过高程最低的那一组所述衔接渠道(3)的尾部与位于所述挡水坝(4)下游侧的鱼道进口(10)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设置在挡水坝内的鱼道系统,包括含有多个鱼道出口(1)的鱼道结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鱼道结构(2)包括数量与所述鱼道出口(1)数量相当的多组衔接渠道(3),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1)分别一一对应的设置在各组所述衔接渠道(3)的上游端,各套所述的衔接渠道(3)沿水流方向相互平行的布置在所述的挡水坝(4)中;沿水流方向相互平行的布置在所述的挡水坝(4)中的各组所述的衔接渠道(3),在高程方向上分别通过各自的中部和尾部与相领衔接渠道(3)的中部和尾部顺序连通;所述的鱼道结构(2)通过高程最低的那一组所述衔接渠道(3)的尾部与位于所述挡水坝(4)下游侧的鱼道进口(10)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置在挡水坝内的鱼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1)均设置在所述挡水坝(4)的上游侧的侧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置在挡水坝内的鱼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各组所述的衔接渠道(3)均包括位于挡水坝(4)上游部分的穿坝段(5)和位于挡水坝(4)下游部分的衔接段(6),所述的穿坝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公平陈钰鑫吕文龙陈相楠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