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挤压性软岩大变形预测监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926481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0 1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挤压性软岩大变形预测监控装置,包括监控装置主体和位移传感器,所述监控装置主体顶部设置有上盖,且监控装置主体的一侧通过连接杆设置有太阳能面板,所述监控装置主体的前侧设置有红外摄像头,且监控装置主体的后侧设置有天线,所述监控装置主体底部通过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与安装座连接,且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连接处设置有转轴,所述监控装置主体内部设置有第一电源、微处理器、智能AP、GPS定位系统和3G通信模块,它采用将数个位移传感器设置在隧道的不同位置,位移传感器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与安装在监控装置主体内部的智能AP无线连接,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软岩变形监控设备
,具体为一种隧道挤压性软岩大变形预测监控装置。
技术介绍
国内外隧道工程中所遇到的挤压大变形问题较多,如国外奥地利的陶恩隧道,国内南昆线的家竹箐隧道、乌鞘岭隧道等,给隧道设计施工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隧道设计施工中难以控制变形量,洞身开挖后空间效应明显,产生蠕动变形,引起支护破坏,引发坍塌等,导致部分隧道软岩大变形段施工进度缓慢。乌鞘岭隧道,在F7活动性断层带、岭脊志留系地层等地段,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大变形,有的初期支护侵入二次衬砌限界,有的喷混凝土破损开裂挤入、钢架扭曲变形、甚至发生坍塌等,安全风险倍增,施工严重受阻。针对乌鞘岭隧道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变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短开挖、快封闭、强支护、快速成环、二衬适时紧跟”施工原则。首先选择合理的断面形状,留足预留变形量,超前支护,中等长度系统锚杆和少量补强锚杆加固围岩,多重支护或一次大刚度支护,适当提高衬砌刚度和提前施作衬砌。采用小导坑释放应力、快开挖、快支护和快封闭的挤压大变形综合控制技术,控制了隧道大变形。现有施工方法没有明确的大变形评估指标体系、监测方法、判定标准。和有效的预处理措施。
技术实现思路
现有技术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隧道挤压性软岩大变形预测监控装置,它采用将数个位移传感器设置在隧道的不同位置,位移传感器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与安装在监控装置主体内部的智能AP无线连接。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隧道挤压性软岩大变形预测监控装置,包括监控装置主体和位移传感器,所述监控装置主体顶部设置有上盖,且监控装置主体的一侧通过连接杆设置有太阳能面板,所述监控装置主体的前侧设置有红外摄像头,且监控装置主体的后侧设置有天线,所述监控装置主体底部通过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与安装座连接,且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连接处设置有转轴,所述监控装置主体内部设置有第一电源、微处理器、智能AP、GPS定位系统和3G通信模块,所述位移传感器设置在安装板上,且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二电源和无线传输模块。进一步,所述天线设置有2个,且天线通过数据传输线与智能AP电性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一电源为5000毫安锂电池,且第二电源为3000毫安锂电池。进一步,所述红外摄像头、电源、智能AP、GPS定位系统和3G通信模块分别与微处理器电性连接。进一步,所述控装置主体通过3G通信模块与远程监控终端建立无线通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隧道挤压性软岩大变形预测监控装置,它采用将数个位移传感器设置在隧道的不同位置,位移传感器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与安装在监控装置主体内部的智能AP无线连接,将采集到的软岩大形变信息无线传送给监控装置主体,当软岩产生形变时,会使位移传感器的位置发生改变,位移传感器将位移变化信息传送到监控装置主体内部的微处理器中,并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当采集的值大于预设值时,微处理器通过3G通信模块向远程监控终端发送报警信息,另外,GPS定位系统用于确定监控装置的位置,太阳能面板能够为电源充电,节能环保,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位移传感器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原理框图;图中:1-监控装置主体、2-位移传感器、3-上盖、4-连接杆、5-太阳能面板、6-红外摄像头、7-天线、8-第一支撑杆、9-第二支撑杆、10-安装座、11-第一电源、12-微处理器、13-智能AP、14-GPS定位系统、15-3G通信模块、16-安装板、17-第二电源、18-无线传输模块、19-转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隧道挤压性软岩大变形预测监控装置,包括监控装置主体1和位移传感器2,所述监控装置主体1顶部设置有上盖3,且监控装置主体1的一侧通过连接杆4设置有太阳能面板5,所述监控装置主体1的前侧设置有红外摄像头6,且监控装置主体1的后侧设置有天线7,所述监控装置主体1底部通过第一支撑杆8和第二支撑杆9与安装座10连接,且第一支撑杆8和第二支撑杆9的连接处设置有转轴19,所述监控装置主体1内部设置有第一电源11、微处理器12、智能AP13、GPS定位系统14和3G通信模块15,所述位移传感器2设置在安装板16上,且安装板16上设置有第二电源17和无线传输模块18,所述天线7设置有2个,且天线7通过数据传输线与智能AP13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源11为5000毫安锂电池,且第二电源17为3000毫安锂电池,所述红外摄像头6、电源11、智能AP13、GPS定位系统14和3G通信模块15分别与微处理器12电性连接,所述控装置主体1通过3G通信模块15与远程监控终端建立无线通信。本技术隧道挤压性软岩大变形预测监控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监控装置主体1安装在隧道外部,并将数个位移传感器2安装在隧道内部的不同位置,位移传感器2将位移信息通过无线传输模块18传送给监控装置主体1内部的微处理器12,当实测位移大于阈值时,微处理器12通过3G通信模块15向远程监控终发送报警信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隧道挤压性软岩大变形预测监控装置,包括监控装置主体(1)和位移传感器(2),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控装置主体(1)顶部设置有上盖(3),且监控装置主体(1)的一侧通过连接杆(4)设置有太阳能面板(5),所述监控装置主体(1)的前侧设置有红外摄像头(6),且监控装置主体(1)的后侧设置有天线(7),所述监控装置主体(1)底部通过第一支撑杆(8)和第二支撑杆(9)与安装座(10)连接,且第一支撑杆(8)和第二支撑杆(9)的连接处设置有转轴(19),所述监控装置主体(1)内部设置有第一电源(11)、微处理器(12)、智能AP(13)、GPS定位系统(14)和3G通信模块(15),所述位移传感器(2)设置在安装板(16)上,且安装板(16)上设置有第二电源(17)和无线传输模块(1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挤压性软岩大变形预测监控装置,包括监控装置主体(1)和位移传感器(2),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控装置主体(1)顶部设置有上盖(3),且监控装置主体(1)的一侧通过连接杆(4)设置有太阳能面板(5),所述监控装置主体(1)的前侧设置有红外摄像头(6),且监控装置主体(1)的后侧设置有天线(7),所述监控装置主体(1)底部通过第一支撑杆(8)和第二支撑杆(9)与安装座(10)连接,且第一支撑杆(8)和第二支撑杆(9)的连接处设置有转轴(19),所述监控装置主体(1)内部设置有第一电源(11)、微处理器(12)、智能AP(13)、GPS定位系统(14)和3G通信模块(15),所述位移传感器(2)设置在安装板(16)上,且安装板(16)上设置有第二电源(17)和无线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柏小明高少立蒋颖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五局集团成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