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平衡两轮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18101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0 0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平衡两轮车,包括车体以及设置在车体左右两端部的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所述车体包括顶盖、内盖、底盖以及转动机构,所述顶盖、内盖以及底盖均包括两个对称布置且可相互转动的部件,所述内盖处于顶盖及底盖之间并与这两者配合在一起,所述内盖的中间横向位置固定设置有所述转动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可靠、减震效果好且可进行GPS定位的自平衡两轮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平衡两轮车。
技术介绍
滑板车,一种户外活动用品,其具有一个供人站立的平台及平台下方安装的万向轮,该滑板车在人的作用下可朝前运动,为了增强娱乐性,有些滑板车上的平台还可相互转动。目前滑板车主要还是依靠人力驱动,当行程较运时,其使用起来就不是很适应,如果需要安装电力驱动系统,原有的滑板车由于自身的结构即板状的平板状结构的限制就无法与电力驱动系统很好的配合及使用该电力驱动系统。电动平衡车,又叫体感车、思维车,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目前的电动平衡车一般都具有一个操作杆;使用者站在平衡车的脚踏平台上对操作杆进行操作,从而前进、后退及停止,这样的控制也称“手控”。目前平衡车的脚踏平台一般是一块板状的平板,其在使用过程中始终是保持水平状态,无法相对转动,所以无法让使用者仅仅通过利用脚部即可对平衡车进行控制。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04029769A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自平衡两轮车,该自平衡两轮车包括顶盖、内盖、底盖、轮毂电机、转动机构、平衡控制机构;顶盖、内盖、底盖均包括两个对称布置且可相互转动的部件,内盖处于顶盖及底盖之间并与这两者配合在一起;内盖的中间横向位置固定有转动机构;内盖的左右两侧边缘位置固定有纵向设置的轮毂电机;平衡控制机构固定在底盖上并与电机连接;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两个套管、一个主轴、两个卡簧;两个套管分别固定在内盖的左内盖和右内盖的内端,主轴固定在两个套管内并通过卡簧固定在内盖上。该自平衡两轮车的两个轮毂电机分别安装固定到由顶盖、内盖及底盖构成整个车体的两端部,且两个轮毂电机分别和车体是通过转轴刚性连接。整个车体包括两个部分,此两个部分由其中间位置的转动机构连接,并可通过此转动机构相互转动。此自平衡两轮车在跑动过程中,遇到稍微不平的路面时就会产生较大的颠簸,使用者无法正常控制自平衡两轮车,不仅容易对自平衡两轮车本身造成损坏,而且给使用者带来危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动平衡设备的风靡,越来越多的独轮或者双轮动平衡车被研制出来,自平衡两轮车主要是通过平衡模块和人们的操作来控制扭扭车前进和转弯,而且需要较高的操作能力,传统市面上的扭扭车通过内置电池来给两侧电动轮供电,因为体积很小,所以续航能力很差,而且每次用完之后都需要外接电源供电,十分不方便。另外,目前市面上所有的自平衡两轮车的自动平衡系统,都是靠双脚来控制车身平衡,对于初学者不便于迅速上手体验,也不利于将来可遥控自平衡的发展。另外,市场上的自平衡两轮车的自动平衡系统,其结构复杂,整个平衡系统需要极其复杂的结构,因此制作成本高,经济效益差,上手较慢。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可靠、减震效果好且可进行GPS定位的自平衡两轮车。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平衡两轮车,包括车体以及设置在车体左右两端部的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所述车体包括顶盖、内盖、底盖以及转动机构,所述顶盖、内盖以及底盖均包括两个对称布置且可相互转动的部件,所述内盖处于顶盖及底盖之间并与这两者配合在一起,所述内盖的中间横向位置固定设置有所述转动机构,其中:所述顶盖包括左顶盖和右顶盖,所述左顶盖和右顶盖对称布置,所述左顶盖和右顶盖朝外的部分分别设置有左侧弧形凸起和右侧弧形凸起,所述第一车轮位于所述左侧弧形凸起下方,所述第二车轮位于所述右侧弧形凸起的下方,所述左顶盖和右顶盖中间位置均设置有第一空槽;所述内盖包括左内盖和右内盖,所述左内盖和右内盖在与所述第一空槽相对应位置均设置有第二空槽,所述第一空槽和第二空槽结合形成踏板空腔,所述踏板空腔内设置有踏板,所述左内盖和右内盖朝内的端头具有圆柱形的筒体;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两个套管、一个主轴以及两个卡簧,所述主轴为一圆柱形状的空心管,所述两个套管分别固定在内盖的左内盖和右内盖的内端,所述主轴固定在两个套管内并通过卡簧固定在内盖中的筒体内,所述主轴内设置有一扭曲复位用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伸出于所述主轴,并通过螺丝和定位柱与所述内盖锁紧,所述定位柱垂直设置在内盖下表面并向下延伸,所述定位柱中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弹性件两端通过螺丝固定设置在定位孔中。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为金属弹性件或由具有记忆功能的材料构成的非金属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长度大于所述主轴的长度,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伸出于所述主轴的两端,所述弹性件横截面的形状为与所述主轴内部的管壁相配合的弧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分别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连接件包括主轴和支撑板,所述主轴设置在支撑板上且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车轮或第二车轮中心轴孔上,所述支撑板通过其上设置的多个第一螺栓与所述内盖连接,所述第一螺栓由下至上依次贯穿所述支撑板和所述内盖,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减震装置,所述第一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板、第二减震板、第三减震板以及多个第一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减震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减震板上方,所述第三减震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减震板下方且位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一减震板、第二减震板以及第三减震板分别通过第一导柱连接,所述第一导柱上端设置在所述内盖底部,且其上端设置有第一紧固螺母,所述第一导柱下端贯穿第二减震板并设置在第三减震板中,且通过第二紧固螺母与所述第二减震板和所述第三减震板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减震弹簧均匀设置在所述第一减震板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减震板上表面之间;进一步的,所述左顶盖靠近所述有右顶盖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上设置有第一上盖,所述第一凹槽中设置有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GPS导航仪,所述GPS导航仪分别与控制器和所述供电电源相连,所述第一上盖与所述第一凹槽为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上盖与所述第一凹槽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防水密封圈。进一步的,所述右顶盖靠近所述左顶盖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上设置有第二上盖,所述第二凹槽中设置有指纹扫描装置,所述指纹扫描装置包括指纹扫描仪,所述指纹扫描仪与所述供电电源相连,所述第二上盖中心位置设置有指纹扫描区,所述第二上盖与所述第二凹槽为螺纹连接,所述第二上盖与所述第二凹槽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防水密封圈。进一步的,所述左顶盖和右顶盖相互靠近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左侧提示板和右侧提示板,所述左侧提示板和右侧提示板分别与平衡控制机构连接,其中:所述左侧提示板为显示供电电源容量的提示板,所述右侧提示板为显示是否工作的提示板,在左侧提示板和右侧提示板上分别设置有左侧透明外罩和右侧透明外罩,所述左侧透明外罩与左侧提示板以及右侧透明外罩与右侧提示板的连接处均设置有第三防水密封圈。进一步的,所述踏板中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上方设置第三上盖,所述第三上盖的上表面设置有彼此间隔的增加摩擦力的摩擦条,所述第三凹槽中设置有第二减震装置,所述第二减震装置包括第四减震板、第五减震板以及多个第二减震弹簧,所述第四减震板设置在所述第五减震板上方,所述第五减震板设置在所述第三凹槽底部,多个所述第二减震弹簧均匀设置在所述第四减震板下表面与所述第五减震板上表面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凹槽上部圆周方向设置有环形安装凹部,所述环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平衡两轮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以及设置在车体左右两端部的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所述车体包括顶盖、内盖、底盖以及转动机构,所述顶盖、内盖以及底盖均包括两个对称布置且可相互转动的部件,所述内盖处于顶盖及底盖之间并与这两者配合在一起,所述内盖的中间横向位置固定设置有所述转动机构,其中:所述顶盖包括左顶盖和右顶盖,所述左顶盖和右顶盖对称布置,所述左顶盖和右顶盖朝外的部分分别设置有左侧弧形凸起和右侧弧形凸起,所述第一车轮位于所述左侧弧形凸起下方,所述第二车轮位于所述右侧弧形凸起的下方,所述左顶盖和右顶盖中间位置均设置有第一空槽;所述内盖包括左内盖和右内盖,所述左内盖和右内盖在与所述第一空槽相对应位置均设置有第二空槽,所述第一空槽和第二空槽结合形成踏板空腔,所述踏板空腔内设置有踏板,所述左内盖和右内盖朝内的端头具有圆柱形的筒体;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两个套管、一个主轴以及两个卡簧,所述主轴为一圆柱形状的空心管,所述两个套管分别固定在内盖的左内盖和右内盖的内端,所述主轴固定在两个套管内并通过卡簧固定在内盖中的筒体内,所述主轴内设置有一扭曲复位用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伸出于所述主轴,并通过螺丝和定位柱与所述内盖锁紧,所述定位柱垂直设置在内盖下表面并向下延伸,所述定位柱中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弹性件两端通过螺丝固定设置在定位孔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平衡两轮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以及设置在车体左右两端部的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所述车体包括顶盖、内盖、底盖以及转动机构,所述顶盖、内盖以及底盖均包括两个对称布置且可相互转动的部件,所述内盖处于顶盖及底盖之间并与这两者配合在一起,所述内盖的中间横向位置固定设置有所述转动机构,其中:所述顶盖包括左顶盖和右顶盖,所述左顶盖和右顶盖对称布置,所述左顶盖和右顶盖朝外的部分分别设置有左侧弧形凸起和右侧弧形凸起,所述第一车轮位于所述左侧弧形凸起下方,所述第二车轮位于所述右侧弧形凸起的下方,所述左顶盖和右顶盖中间位置均设置有第一空槽;所述内盖包括左内盖和右内盖,所述左内盖和右内盖在与所述第一空槽相对应位置均设置有第二空槽,所述第一空槽和第二空槽结合形成踏板空腔,所述踏板空腔内设置有踏板,所述左内盖和右内盖朝内的端头具有圆柱形的筒体;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两个套管、一个主轴以及两个卡簧,所述主轴为一圆柱形状的空心管,所述两个套管分别固定在内盖的左内盖和右内盖的内端,所述主轴固定在两个套管内并通过卡簧固定在内盖中的筒体内,所述主轴内设置有一扭曲复位用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伸出于所述主轴,并通过螺丝和定位柱与所述内盖锁紧,所述定位柱垂直设置在内盖下表面并向下延伸,所述定位柱中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弹性件两端通过螺丝固定设置在定位孔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平衡两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金属弹性件或由具有记忆功能的材料构成的非金属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长度大于所述主轴的长度,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伸出于所述主轴的两端,所述弹性件横截面的形状为与所述主轴内部的管壁相配合的弧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平衡两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分别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连接件包括主轴和支撑板,所述主轴设置在支撑板上且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车轮或第二车轮中心轴孔上,所述支撑板通过其上设置的多个第一螺栓与所述内盖连接,所述第一螺栓由下至上依次贯穿所述支撑板和所述内盖,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减震装置,所述第一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板、第二减震板、第三减震板以及多个第一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减震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减震板上方,所述第三减震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减震板下方且位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一减震板、第二减震板以及第三减震板分别通过第一导柱连接,所述第一导柱上端设置在所述内盖底部,且其上端设置有第一紧固螺母,所述第一导柱下端贯穿第二减震板并设置在第三减震板中,且通过第二紧固螺母与所述第二减震板和所述第三减震板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减震弹簧均匀设置在所述第一减震板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减震板上表面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平衡两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顶盖靠近所述有右顶盖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上设置有第一上盖,所述第一凹槽中设置有定位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志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四驾马车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