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治疗鼻咽癌的中药制剂,属于中药技术领域。该中药制剂由山豆根、五灵脂、麦冬、地鳖虫、赤芍、半枝莲、乳香、夏枯草、板蓝根、白花蛇舌草、玄参、生地黄、杏仁、丹参、玉竹、石上柏、当归、血竭、莪术、山慈菇、壁虎、甘草加工而成。该中药制剂对鼻咽癌具有治疗效果好、无毒副作用、调治结合等技术优势;并且该制剂的药效稳定,制剂原材料易得,制剂工艺简便易行,适合工业化规模生产,易于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中药
,涉及一种治疗鼻咽癌的中药制剂。
技术介绍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为耳鼻咽喉恶性肿瘤之首。常见临床症状为鼻塞、涕中带血、耳闷堵感、听力下降、复视及头痛等。鼻咽癌大多对放射治疗具有中度敏感性,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对较高分化癌,病程较晚以及放疗后复发的病例,手术切除和化学药物治疗亦属于不可缺少的手段。中医辨证论治鼻咽癌。中医治疗疾病用的是辨证的方法,事实证明很多癌症采用中医辅助治疗是有明显效果的。中医对鼻咽癌的辨证论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火毒困结主证:头痛,鼻塞,涕中带血,口腔溃烂疼痛,口干,尿黄便结。舌质红或紫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数。本证多见于火热体质鼻咽癌患者,临床表现为火毒困结症状。治法:泻火解毒,消肿散结。2、肝肺郁热主证:鼻塞,涕中带血,微咳痰黄,口干,头痛,饮食正常,尿黄便结。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数。本证多见于鼻咽癌早期,肿块局限于鼻咽腔,无颈淋巴结转移及全身远处转移,现代临床分期多为鼻咽癌Ⅰ期及Ⅱ期。治法:疏肝清肺,泻热解毒。3、痰浊结聚主证:咳嗽痰黄,头昏头重,颈部淋巴结肿大,肤色不红,或伴有胸闷体倦。舌质偏胖,舌苔腻,脉滑。病机分析:痰浊内生,郁火凝痰,致咳嗽痰黄,头昏头重,或见胸闷体倦;痰浊聚结鼻咽则成癌,结于颈项则见颈项包块,舌苔腻,脉滑均为痰湿之证。本证多见于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但不伴有火热症者。治法:化痰散结,解毒消肿。4、脾胃失调主证:放化疗后,面色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形体消瘦,胃纳欠佳,恶心呕吐,呃逆心烦,便溏,舌淡白,苔薄白,脉细弱。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止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鼻咽癌有较好疗效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为了实现专利技术目的,专利技术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鼻咽癌的中药制剂,其中药组方是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材组成的:山豆根10-32份、五灵脂5-19份、麦冬6-23份、地鳖虫3-12份、赤芍7-28份、半枝莲7-23份、乳香3-12份、夏枯草11-35份、板蓝根8-29份、白花蛇舌草15-40份、玄参8-28份、生地黄6-27份、杏仁6-23份、丹参7-24份、玉竹5-21份、石上柏14-45份、当归6-22份、血竭10-31份、莪术5-22份、山慈菇10-32份、壁虎4-12份、甘草8-16份。具有优异疗效的两个组方配比分别以重量份表示为:配比1:山豆根21份、五灵脂12份、麦冬14份、地鳖虫7份、赤芍17份、半枝莲15份、乳香8份、夏枯草23份、板蓝根18份、白花蛇舌草25份、玄参18份、生地黄16份、杏仁14份、丹参15份、玉竹13份、石上柏28份、当归14份、血竭20份、莪术13份、山慈菇21份、壁虎8份、甘草12份。配比2:山豆根24份、五灵脂13份、麦冬14份、地鳖虫8份、赤芍16份、半枝莲17份、乳香8份、夏枯草25份、板蓝根16份、白花蛇舌草23份、玄参16份、生地黄15份、杏仁15份、丹参17份、玉竹14份、石上柏27份、当归13份、血竭21份、莪术14份、山慈菇23份、壁虎7份、甘草13份。一种治疗鼻咽癌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为以下步骤:(1)、按本专利技术中药组方分别称取山豆根、五灵脂、麦冬、地鳖虫、赤芍、半枝莲、乳香、夏枯草、板蓝根、白花蛇舌草、玄参、生地黄、杏仁、丹参、玉竹、石上柏、当归、血竭、莪术、山慈菇、壁虎、甘草各味中药材;(2)、将五灵脂、乳香、甘草分别粉碎,炒制磨细,过80-130目筛,混合得细粉,备用;(3)、将山豆根、麦冬、地鳖虫、赤芍、半枝莲、夏枯草、板蓝根、白花蛇舌草、玄参、生地黄、杏仁、丹参、玉竹、石上柏、当归、血竭、莪术、山慈菇、壁虎分别粉碎混合,加入初始药材4-17倍重量的纯化水,浸泡4-24小时,回流煎煮1-6小时,过滤,再加入初始重量3-12倍重量的纯化水,回流煎煮1-5小时,过滤并保留滤渣,合并滤液,浓缩至65℃相对密度为1.24-1.28的浓缩液备用;(4)、将步骤(3)的滤渣加5-15倍重量的浓度65-85%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6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并浓缩至65℃相对密度为1.24-1.28的浓缩液备用;(5)、将步骤(3)和(4)所得的浓缩液合并,加入步骤(2)所制得的混合细粉,混合均匀,继续浓缩至55℃相对密度为1.42-1.46的中药稠膏,即为中药有效成分原膏,备用;(6)、将中药有效成分原膏添加适当的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制成临床需要的中药成品制剂,如汤剂、丸剂(含水丸、蜜丸)、胶囊剂(含软胶囊)、颗粒剂、片剂、酊剂、散剂、糖浆剂等剂型。本专利技术中药制剂所用原材料的来源及性质特点如下:山豆根:药材来源为防己科植物四川千金藤的根。味苦,性寒;归肺、心、大肠经;清热解毒,止痛,杀虫。主咽喉肿痛,牙痛,腹痛,痔疮肿痛,蛇虫咬伤,蛲虫病。五灵脂:为鼯鼠科动物橙足鼯鼠或飞鼠科动物小飞鼠的干燥粪便。味苦,甘,性温;归肝;脾经;活血止痛;化瘀止血;消积解毒。麦冬: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麦冬(沿阶草)的干燥块根。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地鳖虫:本品为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捕捉后,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烘干。味咸,性寒;归肝经;破瘀血,续筋骨。赤芍: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半枝莲:本品为唇形科植物半枝莲的干燥全草。味辛、苦,性寒;归肺、肝、肾经;清热解毒,化瘀利尿。乳香:橄榄科乳香树属植物乳香树、药胶香树及野乳香树等,以其树干皮部伤口渗出的油胶树脂入药。味辛苦,性温;入心、肝、脾经;调气活血,定痛,追毒。夏枯草:本品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味辛、苦,性寒;归肝、胆经;清火,明目,散结,消肿。板蓝根: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白花蛇舌草:本品为茜草科耳草属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全草。味甘、淡,性凉;入胃、大肠、小肠经;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止痛。玄参:本品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根。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凉血滋阴,泻火解毒。生地黄: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杏仁: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味苦的干燥种子。味苦,性温;入肺、大肠经;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丹参:本品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玉竹: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玉竹的干燥根茎。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石上柏:为卷柏科卷柏属植物深绿卷柏,以全草入药。味甘,微苦,涩,性凉,淡,温;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当归: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鼻咽癌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的组方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材组成:山豆根10‑32份、五灵脂5‑19份、麦冬6‑23份、地鳖虫3‑12份、赤芍7‑28份、半枝莲7‑23份、乳香3‑12份、夏枯草11‑35份、板蓝根8‑29份、白花蛇舌草15‑40份、玄参8‑28份、生地黄6‑27份、杏仁6‑23份、丹参7‑24份、玉竹5‑21份、石上柏14‑45份、当归6‑22份、血竭10‑31份、莪术5‑22份、山慈菇10‑32份、壁虎4‑12份、甘草8‑16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鼻咽癌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的组方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材组成:山豆根10-32份、五灵脂5-19份、麦冬6-23份、地鳖虫3-12份、赤芍7-28份、半枝莲7-23份、乳香3-12份、夏枯草11-35份、板蓝根8-29份、白花蛇舌草15-40份、玄参8-28份、生地黄6-27份、杏仁6-23份、丹参7-24份、玉竹5-21份、石上柏14-45份、当归6-22份、血竭10-31份、莪术5-22份、山慈菇10-32份、壁虎4-12份、甘草8-16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学键,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华之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