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及具有该支架的支架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14951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0 04: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光伏组件和漂浮装置;所述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连接,使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连接后的外部形成坡面,内部形成渔船通道,所述光伏组件连接在第一支撑件的坡面上,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自由端和第二支撑件的自由端分别连接有漂浮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连接后内部形成渔船通道,便于人们进行捕鱼作业,实现了渔光互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组件,采用多个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串联连接,或者并联连接,或者串联与并联相结合的方式连接,充分利用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之间的空间,提高了支架组件整体的抗风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光伏电站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及具有该支架的支架组件。
技术介绍
光伏电站是指利用太阳光能,采用特殊的材料,例如:晶硅板、逆变器等电子元件组成的发电体系,与电网相连接并向电网输送电力的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系统主要包括太阳能电池方阵、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器、逆变器、交流配电柜和太阳跟踪控制系统,采用光伏电站适用的范围广泛,且无需消耗燃料和架设输电线路即可就地发电供电,并且能源质量高,使用时安全可靠,对环境没有污染,因此光伏电站是国家鼓励开发的重要的绿色电力开发能源项目。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水上漂浮电站,漂浮电站指通过水面漂浮装置抱箍固定支撑支架,在支架上安装光伏组件,在支撑支架的底部设置连接卡扣,通过卡扣连接形成网状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边沿处与周边岸边采用若干个柔性链条连接,对整个框架的位置进行固定。漂浮电站采用这样的连接结构,无需在水下安装固定装置即可固定,并且水位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漂浮电站不会受到水位的限制,稳定性更好,所有的支架和下方钢框架均在河岸上施工组装完成,推入河内即可形成一片,然后再与岸边用锁链固定,这样的结构特征无需进行水下基础工程,施工操作方法简易,并且施工的周期短。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建造漂浮电站时,由于漂浮电站漂浮在水面上,对漂浮电站的汇流箱、组件、支架、支架下方的钢网架等设备的防水等级要求比较高,通常要求的等级采用船坞的等级标准,例如支架采用侵塑工艺以抵抗水面的腐蚀,增加浮管、浮球等浮力设备,集中式逆变器设置在岸边,直流电缆量就会比较大,特殊处理过的槽盒对电缆进行保护,上述部件进行组装后,大大增加了漂浮电站的成本;另外,普通漂浮电站的布置均为单排,虽然减小了水面光伏组件的受风面积,但是占用的面积比较大,并且将漂浮电站与岸边进行固定时,通常采用锁链进行连接,如果水位变化太大,超出了锁链的伸缩范围,链条则无法承担拉力,甚至会出现断裂,这时电站就失去了固定牵引,并且漂浮电站大多设置在封闭的废弃水塘中,如果设置在开口水库等水位变化较大、有养殖鱼虾需求的水塘,则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尤其是电站直接漂浮在水面上,无法对养鱼后期进行收鱼,使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及具有该支架的支架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漂浮电站建造成本高,占用面积大,固定方式不牢固和使用范围受限,不能实现渔光互补等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光伏组件和漂浮装置;所述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连接,使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连接后的外部形成坡面,内部形成渔船通道,所述光伏组件连接在第一支撑件的坡面上,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自由端和第二支撑件的自由端分别连接有漂浮装置。进一步地,所述光伏组件通过多个檀条连接在第一支撑件的坡面上。进一步地,所述多个檀条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强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自由端和第二支撑件的自由端分别连接有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与漂浮装置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连接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一端与第一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与第三支撑件之间连接有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的一端与第一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三加强筋的另一端与第三支撑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支撑件为一体结构的方型钢,所述方型钢的一端与第一支撑件连接,所述方型钢的另一端与漂浮装置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支撑件包括固定段和活动段,所述活动段在固定段内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段的自由端与第一支撑件连接,所述活动段的自由端与漂浮装置连接。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水面下部且用于固定漂浮装置的稳定器。进一步地,所述漂浮装置为浮筒,或者为气囊。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组件,包括多个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所述多个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之间采用串联连接,或者所述多个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之间采用并联连接,或者所述多个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之间采用串联与并联相结合的方式连接。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光伏组件和漂浮装置,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连接,使两个支撑件连接后的截面形成人字形结构,两个支撑件连接后的外部形成倾斜的坡面,内部形成便于渔船通过的渔船通道,将光伏组件连接在第一支撑件的外部,并设置在水面上部进行光伏发电,不但可以进行光伏发电,并且还可以在水下养殖鱼类,光伏组件还可以为养殖提供良好的遮挡,有效的解决了发展新能源与大量占用地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了渔光互补,并且所设置的两个支撑件拉大了浮筒之间的跨距,还便于人们对组件进行安装和维修、检修等工作,从而降低了支架的造价成本;在两个支撑件的底端分别连接漂浮装置,为整个支架提供支撑力,使整个支架漂浮在水面上。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组件,采用多个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连接而成,多个光伏电站支架之间采用串联,或者并联,或者串联与并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连接,使整个架体组件的使用面积更大,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不但可以适用于比较小的鱼塘和河流,还可以适用于有养殖业的水库以及有渔业养殖需求的大型湖泊水库等的项目场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连接成光伏电站支架组件的俯视图。附图标记:11-第一支撑件;12-第二支撑件;13-光伏组件;14-漂浮装置;15-第一加强筋;16-第三支撑件;17-第二加强筋;18-第三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面”、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连接成光伏电站支架组件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包括: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光伏组件13和漂浮装置14;所述第一支撑件11与第二支撑件12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光伏组件(13)和漂浮装置(14);所述第一支撑件(11)与第二支撑件(12)连接,使第一支撑件(11)和第二支撑件(12)连接后的外部形成坡面,内部形成渔船通道,所述光伏组件(13)连接在第一支撑件(11)的坡面上,所述第一支撑件(11)的自由端和第二支撑件(12)的自由端分别连接有漂浮装置(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光伏组件(13)和漂浮装置(14);所述第一支撑件(11)与第二支撑件(12)连接,使第一支撑件(11)和第二支撑件(12)连接后的外部形成坡面,内部形成渔船通道,所述光伏组件(13)连接在第一支撑件(11)的坡面上,所述第一支撑件(11)的自由端和第二支撑件(12)的自由端分别连接有漂浮装置(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13)通过多个檀条连接在第一支撑件(11)的坡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檀条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强筋(1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1)的自由端和第二支撑件(12)的自由端分别连接有第三支撑件(16),所述第三支撑件(16)与漂浮装置(14)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1)和第二支撑件(12)之间连接有第二加强筋(17),所述第二加强筋(17)的一端与第一支撑件(11)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17)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件(12)连接;所述第一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曼王芳李顺陈世明毛海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印加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