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桨机构及风电机组。所述变桨机构包括驱动装置、定位座及转矩板,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固定部和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运动的伸缩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定位座铰接,所述转矩板上设置有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第一铰接部、第二铰接部位于不同的直径线上;所述伸缩部能够与所述第一铰接部可拆卸地铰接,并且所述伸缩部能够与所述第二铰接部可拆卸地铰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压变桨
,特别涉及一种变桨机构及风电机组。
技术介绍
如图1-3所示,传统的液压油缸变桨系统,包括变桨回转支承、变桨油缸1'、油缸座及转矩板2',变桨回转支承的外圈与轮毂固定连接,转矩板与变桨回转支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油缸座装设在轮毂上,变桨油缸1'的定位端与油缸座铰接、伸缩端与转矩板通过销轴铰接,油缸的活塞杆能够驱动转矩板顺时针旋转,风电机组中的叶片与转矩板连接,因此,转矩板同步驱动叶片旋转实现变桨。如图1所示,变桨油缸1'处于初始位置时,油缸活塞杆的伸出长度为零,此时油缸的作用力臂为L1;如图2所示,变桨油缸1'的活塞杆伸出,转矩板2'在油缸活塞杆的驱动下顺时针旋转90度,即转矩板的桨距角α≈90°,此时油缸的作用力臂为L2,由图中可知,桨距角介于0°-90°之间时,油缸的作用力臂大于初始位置时的作用力臂,叶片可实现变桨;如图3所示,当变桨油缸1'的中轴线与转矩板2'的直径线重合时,油缸的作用力臂为零,即此位置为变桨油缸的死点位置,此时转矩板的桨距角介于90°-180°之间,转矩板在此位置时将无法移动,因此,实际使用时,为避免达到死点位置而导致转矩板无法移动,仅使转矩板的桨距角在0°-90°范围内变化,导致风机叶片仅能够在同样的范围内进行变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桨机构,以解决现存变桨机构仅能够使风机叶片在较小的角度范围内变桨的技术问题。一种变桨机构,包括驱动装置、定位座及转矩板,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固定部和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运动的伸缩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定位座铰接;所述转矩板上设置有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第一铰接部、第二铰接部位于不同的直径线上;所述伸缩部能够与所述第一铰接部可拆卸地铰接,并且所述伸缩部能够与所述第二铰接部可拆卸地铰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铰接部的中心与所述转矩板的转动中心的连线为第一连线,所述第二铰接部的中心与所述转矩板的转动中心的连接为第二连线,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二连线呈45°-135°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二连线之间的夹角为9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二连线之间的夹角为95.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铰接部包括沿所述转矩板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转矩板的装设孔及装设在所述装设孔中且能够沿所述装设孔的轴线滑动的连接件;所述伸缩部的末端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件能够依次穿设过所述装设孔和所述连接孔以使所述伸缩部与所述转矩板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转矩板上还设置有第三铰接部,沿所述转矩板的周向所述第一铰接部、所述第二铰接部和所述第三铰接部依次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第一铰接部、所述第二铰接部及所述第三铰接部位于不同的直径线上;所述伸缩部能够与所述第三铰接部可拆卸地铰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铰接部为多个,所述第一铰接部、所述第二铰接部及多个所述第三铰接部沿圆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任意相邻两个所述铰接部位于不同的直径线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设置在同一圆周上。使用本技术提供的变桨机构,需先使该变桨机构的转矩板与风机叶片的根部连接,并使该转矩板与变桨机构的变桨回转支承的内圈连接,该变桨回转支承的外圈与轮毂连接。具体运作时,首先使驱动装置的伸缩部与转矩板上的第一铰接部可拆卸地铰接,启动驱动装置,则其伸缩部的伸出动作通过该第一铰接部驱动转矩板旋转设定角度,当转矩板旋转到位后,拆除伸缩部与第一铰接部之间的铰接,并使该伸缩部收缩至固定部中;待伸缩部收缩至固定部中,伸缩部重新回归初始位置,此时再使伸缩部与第二铰接部可拆卸地铰接,再次启动驱动装置,则伸缩部的伸出动作通过该第二铰接部驱动转矩板沿同一方向继续旋转设定角度,因此,转矩板沿同一方向可旋转两倍的设定角度,进而风机叶片沿同一方向旋转两倍的设定角度;并且,在此过程中,伸缩部的作用力臂始终大于零,不会出现死点位置,转矩板及风机叶片的旋转角度不受限制,风机叶片的旋转角度可根据实际需求选取任意的大小。相比于现有技术,风机叶片的旋转角度不再受变桨机构本身的限制,其旋转角度任意可调,即风机叶片可在较大的角度范围内变桨,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一种风电机组,该风电机组包括风机叶片及如上所述的变桨机构,所述变桨机构的所述转矩板与所述风机叶片的根部连接。进一步地,还包括机组主体,所述变桨机构和所述风机叶片均为三个,三个所述变桨机构均装设在所述机组主体的内部,三个所述风机叶片沿所述机组主体的外周均匀设置;三个所述变桨机构的所述转矩板与三个所述风机叶片的根部一一对应连接。上述风电机组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同于上述变桨机构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变桨机构的示意图一;图2是相关技术中的变桨机构的示意图二;图3是相关技术中的变桨机构的示意图三;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变桨机构的示意图一;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变桨机构的示意图二;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变桨机构的示意图三;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变桨机构的示意图四。图中:1'-变桨油缸,2'-转矩板,α-桨距角;1-驱动装置,2-转矩板,3-定位座,4-变桨回转支承,5-轮毂;11-伸缩部,12-固定部;21-第一铰接部,22-第二铰接部。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4至图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变桨机构,包括驱动装置1、定位座3及转矩板2,所述驱动装置1包括固定部12和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12运动的伸缩部11,所述固定部12与所述定位座3铰接;所述转矩板2上设置有第一铰接部21和第二铰接部22,第一铰接部21、第二铰接部22位于不同的直径线上;所述伸缩部11能够与所述第一铰接部21可拆卸地铰接,并且所述伸缩部11能够与所述第二铰接部22可拆卸地铰接。使用本技术提供的变桨机构,需先使该变桨机构的转矩板2与风机叶片的根部连接,并使该转矩板2与变桨机构的变桨回转支承4的内圈连接,该变桨回转支承4的外圈与轮毂5连接。具体运作时,请参阅图4和图5,首先使驱动装置的伸缩部11与转矩板2上的第一铰接部21可拆卸地铰接,启动驱动装置1,则其伸缩部11的伸出动作通过该第一铰接部21驱动转矩板2旋转设定角度,当转矩板2旋转到位后,拆除伸缩部11与第一铰接部21之间的铰接,并使该伸缩部11收缩至固定部12中;请继续参阅图6和图7,待伸缩部11收缩至固定部12中,伸缩部11重新回归初始位置,此时再使伸缩部11与第二铰接部22可拆卸地铰接,再次启动驱动装置1,则伸缩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桨机构,包括驱动装置(1)、定位座(3)及转矩板(2),所述驱动装置(1)包括固定部(12)和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12)运动的伸缩部(11),所述固定部(12)与所述定位座(3)铰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矩板(2)上设置有第一铰接部(21)和第二铰接部(22),所述第一铰接部(21)、所述第二铰接部(22)位于不同的直径线上;所述伸缩部(11)能够与所述第一铰接部(21)可拆卸地铰接,并且所述伸缩部(11)能够与所述第二铰接部(22)可拆卸地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桨机构,包括驱动装置(1)、定位座(3)及转矩板(2),所述驱动装置(1)包括固定部(12)和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12)运动的伸缩部(11),所述固定部(12)与所述定位座(3)铰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矩板(2)上设置有第一铰接部(21)和第二铰接部(22),所述第一铰接部(21)、所述第二铰接部(22)位于不同的直径线上;所述伸缩部(11)能够与所述第一铰接部(21)可拆卸地铰接,并且所述伸缩部(11)能够与所述第二铰接部(22)可拆卸地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部(21)的中心与所述转矩板(2)的转动中心的连线为第一连线,所述第二铰接部(22)的中心与所述转矩板(2)的转动中心的连接为第二连线,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二连线呈45°-135°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二连线之间的夹角为90°。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二连线之间的夹角为95.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部(21)包括沿所述转矩板(2)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转矩板(2)的装设孔及装设在所述装设孔中且能够沿所述装设孔的轴线滑动的连接件;所述伸缩部(11)的末端开设有连接孔,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峰,贺槐生,唐治平,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型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