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OLED显示面板,包括基板、第一电极、有机层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形成在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反射层和由功函数大于4.9电子伏特的金属材料制作的电极层,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电极层之间;所述有机层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上;所述第二电极形成在所述有机层上。其用功函数大于4.9eV的金属薄膜代替现有ITO制作电极结构的OLED显示面板应用于柔性显示时能有效避免阳极产生裂痕甚至断裂的现象,延长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柔性显示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柔性显示装置,属于OLED显示
技术介绍
显示技术的种类较多,包括液晶显示(LiquidCrystalDisplay,LC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等。其中OLED显示具有自发光、轻薄省电等优点,还可基于柔性材料而制成柔性显示装置,可以被卷曲、折叠或者作为可穿戴设备的一部分。OLED的发光原理是在两个电极之间沉积非常薄的有机发光材料,对有机发光材料通以电流,通过载流子注入和复合而导致发光。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根据光的出射方向不同可分为两种发光模式:一种是从基板方向出射的发射光,称为底发光模式;另一种是从背向基板的方向出射的发射光,称为顶发光模式。图1是现有的顶发光模式的OLED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OLED显示面板的阳极从平直状态到弯曲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的顶发光模式的OLED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1,以及形成在基板11上的阳极12、有机层13、阴极14和覆盖层15等,该阳极12包括反射层12a和阳极电极层12b。在顶发光模式的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由于铟锡氧化物(IndiumTinOxide,ITO)在可见光范围内的高透光率、良好的导电性能等,常用于制作阳极电极层12b的材料,然而,由于ITO材料的延展性较差,对于在该OLED显示面板应用于柔性显示装置时,在柔性显示装置的弯曲模式下,阳极电极层12b(ITO)容易产生裂痕16(如图2所示),甚至发生完全断裂的现象,最终导致OLED显示面板的屏体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OLED显示面板,其应用于柔性显示时能有效避免阳极产生裂痕甚至断裂的现象,延长使用寿命。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OLED显示面板,包括基板、第一电极、有机层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形成在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反射层和由功函数大于4.9电子伏特的金属材料制作的电极层,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电极层之间;所述有机层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上;所述第二电极形成在所述有机层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是阳极,所述第二电极是阴极。进一步地,所述电极层的材料为镍、钴、金、铂、铍、碲、铱、锇、钯、铑中的一种。进一步地,所述电极层的厚度为2纳米~4纳米。进一步地,所述反射层与所述电极层之间还设有增反层。进一步地,所述增反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反射层和所述电极层的折射率。进一步地,所述OLED显示面板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二电极上的覆盖层,以及像素电路层,所述像素电路层包括薄膜晶体管、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相连的线路以及存储电容。进一步地,所述反射层的材料为银、铝、铝-钕中的一种。进一步地,所述有机层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上,所述有机层包括第一有机功能层、有机发光层和第二有机功能层,所述第一有机功能层靠近所述第一电极,所述有机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有机功能层和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之间。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OLED显示面板。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其第一电极包括反射层和由功函数大于4.9电子伏特的金属材料制作的电极层,反射层位于基板与所述电极层之间。由于功函数大于4.9电子伏特的金属材料具有很好的延展性,而且电阻率比ITO的小,能避免第一电极在弯曲模式下出现裂痕甚至断裂的情况,延长了OLED显示面板及应用其的柔性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顶发光模式的OLED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OLED显示面板的阳极从平直状态到弯曲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OLED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图4是可见光在空气、镍膜和银膜的传播线路图。图5是红光、绿光、蓝光在镍膜和银膜内传播时的总反射率-单次吸收率的对比图。图6是波长为600纳米的可见光在空气与镍膜传播时的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的对比图。图7是镍膜厚度-镍原子层数的关系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式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图3为本技术OLED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100适于设置于柔性显示装置中。OLED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10、第一电极120、有机层130和第二电极140,还可以包括覆盖层150。OLED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像素电路层(图未示),像素电路层主要包括薄膜晶体管(TFT)、与TFT相连的线路(扫描线、数据线等)以及存储电容等,即该OLED显示面板为有源矩阵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一电极120形成在基板110上,第一电极120例如是阳极。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0包括反射层121和电极层123,其中,反射层121位于基板110和电极层123之间。反射层121例如为银(Ag)、铝(Al)、铝-钕(Al-Nd)等具有高反射性的金属材料,反射层120用于将有机层130发射的光线反射后再从背向基板110的方向出射。由于金属具有很好的延展性,而且电阻率比ITO的小,为避免第一电极120在弯曲模式下易出现裂痕的情况,第一电极120的电极层123的材料采用功函数大于4.9电子伏特(eV)的金属。电极层123的材料例如为镍(Ni)、钴(Co)、金(Au)、铂(Pt)、铍(Be)、碲(Te)、铱(Ir)、锇(Os)、钯(Pd)、铑(Rh)中的一种金属,也可使用上述材料的组合制成的功函数大于4.9eV的金属。以下以第一电极120的电极层123为镍金属、反射层121为银金属为例作详细说明。图4是可见光在空气、镍膜和银膜的传播线路图,如图4所示,已知可见光在厚度为d的镍膜内的单次吸收率为Ab,上下两层界面的单次反射率分别为R1和R2,入射光强为I0,推导可得出多次膜内反射后的总反射率R、总透射率T、以及总吸收率A。其中:R+T+A=1图5是红光、绿光、蓝光在镍膜和银膜内传播时的总反射率-单次吸收率的对比图,如图5所示,其中:红光波长为650纳米(nm),R1=70.13%,R2=98%,单次吸收率在5%以内时,总反射率大于90%;绿光波长为550纳米,R1=61.03%,R2=96%,单次吸收率在5%以内时,总反射率也大于90%;蓝光波长为450纳米,R1=57.07%,R2=90%,5%的单次吸收率对应的总反射率在85%左右,因此,控制可见光在镍膜内的单次吸收率小于5%是保证总反射率足够大的关键。对于金属薄膜而言,其可见光吸收率主要由金属薄膜的厚度和成膜质量决定。图6是波长为600纳米的可见光在空气与镍膜传播时的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的对比图,如图6所示,600纳米可见光在空气与镍膜界面处的单层反射率R1为67.30%,假设反射率R2为96%,将数据代入公式可得出600纳米波长的可见光在不同厚度的镍膜下的反射率和透射率。可以看出,为了保持反射率在90%以上,金属镍膜的厚度需要控制在4纳米以内。然而,金属薄膜的厚度对功函数也会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金属的功函数Ф均指体块金属的功函数Фb。薄膜状态下,金属的功函数Ф会产生量子效应:上式中N为原子层数,A、B均为与N无关的常数,kF为费米波矢,d为原子间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OLED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10)、第一电极(120)、有机层(130)和第二电极(14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120)形成在所述基板(110)上,所述第一电极(120)包括反射层(121)和由功函数大于4.9电子伏特的金属材料制作的电极层(123),所述反射层(121)位于所述基板(110)与所述电极层(123)之间;所述有机层(130)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120)上;所述第二电极(140)形成在所述有机层(130)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OLED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10)、第一电极(120)、有机层(130)和第二电极(14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120)形成在所述基板(110)上,所述第一电极(120)包括反射层(121)和由功函数大于4.9电子伏特的金属材料制作的电极层(123),所述反射层(121)位于所述基板(110)与所述电极层(123)之间;所述有机层(130)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120)上;所述第二电极(140)形成在所述有机层(130)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120)是阳极,所述第二电极(140)是阴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123)的材料为镍、钴、金、铂、铍、碲、铱、锇、钯、铑中的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123)的厚度为2纳米~4纳米。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121)与所述电极层(123)之间还设有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小龙,罗志忠,蔡世星,林立,胡坤,单奇,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