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齿轮式液压马达的整体轴套,包括轴套本体、两滑动轴承、密封环槽及密封件,在轴套本体两端均设有导油槽,所述密封环槽位于两轴孔外侧,在轴套本体两端均设有与密封环槽相连的两径向密封槽,同一端的两径向密封槽位于各自对应一导油槽的两侧,导油槽均通过引油孔与密封环槽的底面相通;所述密封件包括浮动密封圈和塑形挡圈,浮动密封圈的底面设有封闭的冲液槽,浮动密封圈的顶面设有环形的内安装槽,浮动密封圈的顶面两侧均设有外安装槽,外安装槽的两端位于同侧的两径向密封槽内,内安装槽与两外安装槽均通过两连接槽相连,塑形挡圈设于内安装槽、两外安装槽和四连接槽中。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大大降低马达的静摩擦和动摩擦,避免增加泄漏及马达发生卡涩,从而保证马达性能稳定和低故障率,并延长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整体轴套,特别是用于双向齿轮式液压马达的整体轴套。
技术介绍
随着主机系统工况复杂程度的发展以及压力等级的提升,像空调液压马达、风扇液压马达等在输出扭矩的同时马达的出油口还带有转向马达、冲液马达等等不稳定负载,其核心元件整体轴套对马达性能具有决定性作用;传统的整体轴套,包括设有两轴孔的轴套本体、设于两轴孔内的滑动轴承、设于轴套本体内端面上的密封环槽及密封件;该结构依靠密封件较大的预压缩量来保证密封性能,如此密封件与齿轮端面的静摩擦和动摩擦阻力都较大,加上在负载时有时无、双向带高压油并伴有冲击的工况下,出油口压力经常变化,密封件的瞬间密封性降低,泄漏增加,压力油不冲转马达,容易出现马达卡涩、瞬间冲击逼停或者马达转速不能稳定的现象,导致性能不稳定、故障率高;加上密封件为弹性的橡胶件,在双向高压油的冲击下易损坏,其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双向齿轮式液压马达的整体轴套,它在双向频繁的液压油冲击下,能大大降低马达的静摩擦和动摩擦,避免增加泄漏及马达发生卡涩,从而保证马达性能稳定和低故障率,并延长使用寿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双向齿轮式液压马达的整体轴套,包括设有两轴孔的轴套本体、设于两轴孔内的滑动轴承、设于轴套本体内端面上的密封环槽及密封件,其特征在于在轴套本体两端均设有导油槽,所述密封环槽位于两轴孔外侧,在轴套本体两端均设有与密封环槽相连的两径向密封槽,同一端的两径向密封槽位于各自对应一导油槽的两侧,导油槽均通过引油孔与密封环槽的底面相通;所述密封件包括置于密封环槽及所有径向密封槽内的浮动密封圈和塑形挡圈,浮动密封圈为弹性材料,浮动密封圈的底面设有封闭的冲液槽,浮动密封圈的顶面设有环形的内安装槽,浮动密封圈的顶面两侧均设有外安装槽,外安装槽的两端位于同侧的两径向密封槽内,内安装槽与两外安装槽均通过两连接槽相连,塑形挡圈设于内安装槽、两外安装槽和四连接槽中;本专利技术的浮动密封圈和塑形挡圈组装在一起成为组合密封件,二者的顶面处于同一平面作为与齿轮端面接触的密封面;工作时,在双向液压油的冲击下,轴套本体的一侧为高压腔,则另一侧为低压腔;在高压油的作用下,高压腔一侧的轴套本体与马达壳体存在径向间隙,高压油通过此径向间隙进入轴套本体两端的导油槽,再由引油孔进入密封环槽的底部及浮动密封圈下方的冲液槽,使得浮动密封圈和塑形挡圈上浮、与齿轮端面接触,实现顶面的密封,同时高压油进入浮动密封圈下方的冲液槽,向两侧挤压浮动密封圈侧壁,很好的实现浮动密封圈的侧面密封,保证浮动密封圈下方有足够的液压支撑力,避免增加泄漏;加上顶面密封和侧面密封是依靠液压力的补偿作用,故密封圈的预压缩量可以很小,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马达的静摩擦和动摩擦,可避免出现马达卡涩、瞬间冲击逼停或者马达转速不能稳定的现象,从而保证马达性能稳定和低故障率;塑形挡圈可从内、外侧挡住高压油,可保护弹性的浮动密封圈,防止其在交变的双向冲击下过快地损坏,延长使用寿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个滑动轴承均相对的设有轴向的内泄漏油道和外泄漏油道,两外泄漏油道通过轴套本体上的连接油槽相连;少量的泄漏油经外泄漏油道进入壳体内从动齿轮所在的低压腔,再从前盖或后盖上的泄漏孔回到油箱,可保证泄漏油随着冲击压力的变化在滑动轴承内部不积液,压力不增加,避免在滑动轴承与齿轮端面之间形成高压,不影响整体轴套的整体浮动性,保证密封性能和低故障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冲液槽的横截面为梯形;便于浮动密封圈侧壁受液压力作用后变形、密封,提高密封效果;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浮动密封圈为橡胶材质,塑形挡圈为呢绒材质;呢绒为塑性材料,在交变的双向冲击下产生变形,可保护浮动密封圈;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在双向频繁的液压油冲击下,能大大降低马达的静摩擦和动摩擦,避免增加泄漏及马达发生卡涩,从而保证马达性能稳定和低故障率,并延长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图1中整体轴套的主视图。图3为图1中浮动密封圈的主视图。图4为图3的后视图。图5为图3的A-A剖面图。图6为图3的B-B剖面图。图7为图3的C-C剖面图。图8为图1中塑形挡圈的主视图。图9为图8的左视图。图10为图8的D-D剖面图。图11为图8的E-E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至图11所示,该双向齿轮式液压马达的整体轴套,包括设有两轴孔2的轴套本体1、设于两轴孔2内的滑动轴承3、设于轴套本体1内端面上的密封环槽4及密封件,在轴套本体1两端均设有导油槽5,所述密封环槽4位于两轴孔2外侧,在轴套本体1两端均设有与密封环槽4相连的两径向密封槽6,同一端的两径向密封槽6位于各自对应一导油槽5的两侧,导油槽5均通过引油孔7与密封环槽4的底面相通;所述密封件包括置于密封环槽4及所有径向密封槽6内的浮动密封圈8和塑形挡圈13,浮动密封圈8为橡胶材质,塑形挡圈13为呢绒材质,浮动密封圈8的底面设有封闭的冲液槽9,冲液槽9的横截面为梯形,浮动密封圈8的顶面设有环形的内安装槽10,浮动密封圈8的顶面两侧均设有外安装槽11,外安装槽11的两端位于同侧的两径向密封槽6内,内安装槽10与两外安装槽11均通过两连接槽12相连,塑形挡圈13设于内安装槽10、两外安装槽11和四连接槽12中;每个滑动轴承3均相对的设有轴向的内泄漏油道14和外泄漏油道15,两外泄漏油道15通过轴套本体1上的连接油槽16相连;本专利技术的浮动密封圈8和塑形挡圈13组装在一起成为组合密封件,二者的顶面处于同一平面作为与齿轮端面接触的密封面;工作时,在双向液压油的冲击下,轴套本体1的一侧为高压腔,则另一侧为低压腔,高、低压腔随着液压油的方向变化;在高压油的作用下,高压腔一侧的轴套本体1与马达壳体存在径向间隙,高压油通过此径向间隙进入轴套本体1两端的导油槽5,再由引油孔7进入密封环槽4的底部及浮动密封圈8下方的梯形冲液槽9,使得浮动密封圈8和塑形挡圈13上浮、与齿轮端面接触,实现顶面的密封,同时高压油进入浮动密封件8下方的冲液槽9,向两侧挤压浮动密封圈8的两侧壁,很好的实现浮动密封圈8的侧面密封,保证浮动密封圈8下方有足够的液压支撑力,避免增加泄漏;由于顶面密封和侧面密封是依靠液压力的补偿作用,加上依靠引油孔7将高压油引入浮动密封圈8下方,由于浮动密封圈8的上下端面压力相等,浮动密封圈8只需要微小预压缩就能够实现有效密封,加上泄漏小,故浮动密封圈8的预压缩量可以很小,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马达的静摩擦和动摩擦,可避免出现马达卡涩、瞬间冲击逼停或者马达转速不能稳定的现象,从而保证马达性能稳定和低故障率;由于内泄漏油道14和外泄漏油道15在液压马达的前盖或后盖内相通,两外泄漏油道15通过连接油槽16相连,少量的泄漏油可对滑动轴承3进行润滑,再经外泄漏油道15进入壳体内从动齿轮所在的低压腔,再从前盖或后盖上的泄漏孔回到油箱,可保证泄漏油随着冲击压力的变化在滑动轴承3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向齿轮式液压马达的整体轴套,包括设有两轴孔的轴套本体、设于两轴孔内的滑动轴承、设于轴套本体内端面上的密封环槽及密封件,其特征在于在轴套本体两端均设有导油槽,所述密封环槽位于两轴孔外侧,在轴套本体两端均设有与密封环槽相连的两径向密封槽,同一端的两径向密封槽位于各自对应一导油槽的两侧,导油槽均通过引油孔与密封环槽的底面相通;所述密封件包括置于密封环槽及所有径向密封槽内的浮动密封圈和塑形挡圈,浮动密封圈为弹性材料,浮动密封圈的底面设有封闭的冲液槽,浮动密封圈的顶面设有环形的内安装槽,浮动密封圈的顶面两侧均设有外安装槽,外安装槽的两端位于同侧的两径向密封槽内,内安装槽与两外安装槽均通过两连接槽相连,塑形挡圈设于内安装槽、两外安装槽和四连接槽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齿轮式液压马达的整体轴套,包括设有两轴孔的轴套本体、设于两轴孔内的滑动轴承、设于轴套本体内端面上的密封环槽及密封件,其特征在于在轴套本体两端均设有导油槽,所述密封环槽位于两轴孔外侧,在轴套本体两端均设有与密封环槽相连的两径向密封槽,同一端的两径向密封槽位于各自对应一导油槽的两侧,导油槽均通过引油孔与密封环槽的底面相通;所述密封件包括置于密封环槽及所有径向密封槽内的浮动密封圈和塑形挡圈,浮动密封圈为弹性材料,浮动密封圈的底面设有封闭的冲液槽,浮动密封圈的顶面设有环形的内安装槽,浮动密封圈的顶面两侧均设有外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邦友,戴元龙,
申请(专利权)人:泸州思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