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线单线自动对位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01682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9 17: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束线单线自动对位工装,包括转动组件、卡位组件和定位板,所述转动组件包括电机和转盘,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转盘连接,所述转盘上设有至少一个的第一凹槽,所述卡位组件包括气缸和卡位块,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卡位块一端连接,所述卡位块另一端的截面外形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状适配,所述转动组件和卡位组件均固定在所述定位板上,外设的集束线对接接头固定在所述转盘上,且与所述转盘同轴设置。转动组件带动集束线对接接头转动,卡位组件卡位集束线对接接头转动的角度,实现集束线对接接头的转动与准确停止,使不同的集束线的线缆与外设的测试设备与测试跳线实现快速准确的对位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产品测试用集束线连接定位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集束线单线自动对位工装。
技术介绍
电子产品,特别是通讯领域的电子产品,在组装前,需要通过测试仪器对其进行检测,以保证后续整个通讯系统的稳定运行。虽然电子产品上大多采用集束线,集束线的端部连接有接头,但是有时对电子产品的测试需要先将单根线缆链接进行测试,将单根线缆与测试设备的测试跳线连接。现有的测试方法为手工将测试零件的两端拧紧,存在对人工的依赖性大、效率低、容易出错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效率高、精度高的集束线单线自动对位工装。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集束线单线自动对位工装,包括转动组件、卡位组件和定位板,所述转动组件包括电机和转盘,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转盘连接,所述转盘上设有至少一个的第一凹槽,所述卡位组件包括气缸和卡位块,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卡位块一端连接,所述卡位块另一端的截面外形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状适配,所述转动组件和卡位组件均固定在所述定位板上,外设的集束线对接接头固定在所述转盘上,且与所述转盘同轴设置。进一步的,所述转盘通过轴承与所述定位板转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转盘的中心设有与所述集束线对接接头形状适配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上贯穿有螺孔,外设的集束线对接接头插接在所述第二凹槽中,螺钉与所述螺孔螺接后顶紧所述集束线对接接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的截面形状为V形,所述卡位块另一端的截面外形也为V形。进一步的,所述卡位组件还包括互相滑动配合的直线导轨和滑块,所述直线导轨与所述卡位块连接,所述滑块固定在所述定位板上。进一步的,还包括底板,所述定位板竖直设置,所述定位板固定在所述底板上。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手轮和至少一个的手柄,所述手轮套接在所述转盘上,至少一个的所述手柄均匀分布在所述手轮的外圆面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多根集束线线缆焊接在同一个集束线连接接头上,且在集束线连接接头上围成一个圆,集束线连接接头与集束线对接接头插接连接,两者形成公母插头对,电子产品测试时是将单根的集束线缆与外设的测试设备的测试跳线对接,测试跳线的位置是固定的,集束线中各线缆转动角度与测试调试位置对应,集束线对接接头固定在转盘上,则将集束线连接接头插接在集束线对接接头上,即可实现多根集束线缆的固定,连接快速便捷准确;电机转动电动转盘转动,结构合理,运动可靠;转盘上设有第一凹槽,卡位块的另一端与转盘的第一凹槽形状适配,气缸带动卡位块移动,将卡位块卡位在转盘的第一凹槽中,转盘上的第一凹槽的位置与集束线线缆的位置对应,则通过卡位块实现集束线线缆的准确对位;优选地,第一凹槽位于转盘的侧面上,避免卡位组件与集束线线缆触碰,并减小转盘的体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集束线单线自动对位工装。标号说明:1、转动组件;2、卡位组件;3、定位板;4、底板;5、集束线对接接头;6、集束线连接接头;7、线缆;8、测试跳线;11、电机;12、转盘;121、第一凹槽;13、手轮;14、手柄;21、气缸;22、卡位块;23、直线导轨;24、滑块。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本技术最关键的构思在于:通过转盘带动集束线对接接头转动,并用卡位块与转盘上的凹槽卡位,实现集束线中各线缆位置的变换,以及各线缆的准确对位。请参照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束线单线自动对位工装,包括转动组件1、卡位组件2和定位板3,所述转动组件1包括电机11和转盘12,所述电机11的输出轴与所述转盘12连接,所述转盘12上设有至少一个的第一凹槽121,所述卡位组件2包括气缸21和卡位块22,所述气缸21的活塞杆与所述卡位块22一端连接,所述卡位块22另一端的截面外形与所述第一凹槽121的形状适配,所述转动组件1和卡位组件2均固定在所述定位板3上,外设的集束线对接接头5固定在所述转盘12上,且与所述转盘12同轴设置。进一步的,所述转盘12通过轴承与所述定位板3转动连接。由上述描述可知,转盘12通过轴承与定位板3转动连接,结构合理,运行性能稳定。进一步的,所述转盘12的中心设有与所述集束线对接接头5形状适配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上贯穿有螺孔,外设的集束线对接接头5插接在所述第二凹槽中,螺钉与所述螺孔螺接后顶紧所述集束线对接接头5。由上述描述可知,集束线对接接头5插接在转盘12的第二凹槽中,并通过螺钉将集束线对接接头5顶紧在第二凹槽中,实现集束线对接接头5在转盘12上的定位与夹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121的截面形状为V形,所述卡位块22另一端的截面外形也为V形。由上述描述可知,卡位块22通过V形的面与转盘12的第一凹槽121卡位配合,具有便于插入第一凹槽121中,且定位准确的优点。进一步的,所述卡位组件2还包括互相滑动配合的直线导轨23和滑块24,所述直线导轨23与所述卡位块22连接,所述滑块24固定在所述定位板3上。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互相滑动配合的直线导轨23和滑块24对卡位块22的滑动运动进行导向。进一步的,还包括底板4,所述定位板3竖直设置,所述定位板3固定在所述底板4上。由上述描述可知,定位板3竖直放置,定位板3固定在底板4上,则实现集束线的各线缆7在水平面内与测试跳线8之间的对位,零件方位设置与外部的测试设备的方位相符合,与测试设备连接便捷。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组件1还包括手轮13和至少一个的手柄14,所述手轮13套接在所述转盘12上,至少一个的所述手柄14均匀分布在所述手轮13的外圆面上。由上述描述可知,在转盘12上还安装有手轮13,手轮13的外圆面上还固定有手柄14,通过转动手柄14实现手动转动转盘12,便于手动调试设备使用。请参照图1,本技术的实施例一为:一种集束线单线自动对位工装,包括转动组件1、卡位组件2和定位板3,所述转动组件1包括电机11和转盘12,所述电机11的输出轴与所述转盘12连接,所述转盘12上设有至少一个的第一凹槽121,所述第一凹槽121的截面形状为V形,所述卡位块22另一端的截面外形也为V形,所述转盘12通过轴承与所述定位板3转动连接,所述转盘12的中心设有与所述集束线对接接头5形状适配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上贯穿有螺孔,外设的集束线对接接头5插接在所述第二凹槽中,螺钉与所述螺孔螺接后顶紧所述集束线对接接头5;所述卡位组件2包括气缸21、卡位块22、互相滑动配合的直线导轨23和滑块24,所述气缸21的活塞杆与所述卡位块22一端连接,所述卡位块22另一端的截面外形与所述第一凹槽121的形状适配,所述直线导轨23与所述卡位块22连接,所述滑块24固定在所述定位板3上;所述转动组件1和卡位组件2均固定在所述定位板3上,外设的集束线对接接头5固定在所述转盘12上,且与所述转盘12同轴设置。请参照图1,本技术的实施例二为:一种集束线单线自动对位工装,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还包括底板4,所述定位板3竖直设置,所述定位板3固定在所述底板4上;所述转动组件1还包括手轮13和至少一个的手柄14,所述手轮13套接在所述转盘12上,至少一个的所述手柄14均匀分布在所述手轮13的外圆面上。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束线单线自动对位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动组件、卡位组件和定位板,所述转动组件包括电机和转盘,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转盘连接,所述转盘上设有至少一个的第一凹槽,所述卡位组件包括气缸和卡位块,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卡位块一端连接,所述卡位块另一端的截面外形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状适配,所述转动组件和卡位组件均固定在所述定位板上,外设的集束线对接接头固定在所述转盘上,且与所述转盘同轴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束线单线自动对位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动组件、卡位组件和定位板,所述转动组件包括电机和转盘,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转盘连接,所述转盘上设有至少一个的第一凹槽,所述卡位组件包括气缸和卡位块,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卡位块一端连接,所述卡位块另一端的截面外形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状适配,所述转动组件和卡位组件均固定在所述定位板上,外设的集束线对接接头固定在所述转盘上,且与所述转盘同轴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束线单线自动对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通过轴承与所述定位板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束线单线自动对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的中心设有与所述集束线对接接头形状适配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上贯穿有螺孔,外设的集束线对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波凌杨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众恒世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