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食用菌菌渣作为种子二次发酵制备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890079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8 22: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食用菌菌渣作为种子二次发酵制备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可生物降解材料是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组成的原料发酵制备得到:刚采收食用菌子实体、无杂菌污染的新鲜菌渣40~70%,纤维材料10~30%,水10~20%,无机盐1~5%。本发明专利技术原材料简单易得,制备工艺简单,开创食用菌菌渣再利用方法,由此生产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可用于包装缓冲材料,建筑材料中的隔热层、装饰品;且全程绿色生产无化学添加剂,不产生二次污染。本发明专利技术为食用菌菌渣和农副产品资源化提供了新途径,不仅能变废为宝,而且还能为食用菌工厂带来经济效益,降低了食用菌菌渣的处理成本,制备的可生物降解材料部分还可替代一次性泡沫塑料制品,减少了由泡沫塑料带来的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废物资源化利用与环保
,具体地,涉及一种利用食用菌菌渣作为种子二次发酵制备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在2012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已经达到了788家,同比增长21%,而2006年的企业数仅为46家;2012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日产量达到了5080吨,比2011年的3188吨增长了将近60%;特别是金针菇产量,2012年日产量2719吨,较2011年的1348吨增长了一倍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由此产生的大量食用菌菌渣是一种极大的可利用资源。通过研究发现,每100kg培养料,收获100kg鲜菇后,还可以得到60kg菇渣废物。目前,食用菌子实体采收后留下的大量的食用菌菌渣废料,一般长期堆放在种植场周围土地上。这种简单存放方式不但造成病原菌聚集、害虫滋生、栽培环境劣变,还对食用菌正常生产造成威胁,另外,食用菌菌渣被日晒雨淋,浸泡产生大量有机物高浓度废水,一旦进入水体将对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因而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食用菌菌渣的处理已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处理食用菌菌渣的方法主要有用作农作物基肥,或者用作栽培基质,这两种方法虽然能够缓解食用菌菌渣大量堆积的问题,但是也有其不足。其一,用食用菌菌渣来做肥料耗费时长,且运输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其二,食用菌菌渣内含有丰富的有机成分,种植完真菌后直接将其用作肥料也是一种浪费。因此,现有技术中对于食用菌菌渣的再利用并不十分充分和彻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针对食用菌工业产生食用菌菌渣处理技术与方法的不足而专利技术的一种全新的食用菌菌渣资源化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利用刚采收食用菌子实体、新鲜无杂菌污染的食用菌菌渣(以下简称“食用菌菌渣”)作为培养种子,混入新的经灭菌的纤维材料再培养,待新生食用菌菌丝体长满整个培养基料,将松散的纤维材料、食用菌菌渣紧密联结,再经高温干燥且杀灭菌丝体,从而生产可生物降解材料。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食用菌菌渣二次污染问题,同时将食用菌菌渣资源化利用,且环保、低碳减排。本专利技术的目前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一种利用食用菌菌渣作为种子二次发酵制备的可生物降解材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组成的原料发酵制备得到:刚采收食用菌子实体、新鲜无杂菌污染的食用菌菌渣40~70%,纤维材料10~30%,水10~20%,无机盐1~5%。现有技术中对于食用菌菌渣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本专利技术通过调控发酵培养料的营养组成,使食用菌菌渣能够二次发酵,而且发酵的过程只长菌丝体,不长子实体,而且,菌丝体能够快速、良好的生长,二次生长的菌丝体覆盖培养料,形成致密的菌丝体膜,致密的菌丝膜将原本松散的纤维材料紧密联合在一起,形成致密的可生物降解材料。本专利技术的工艺简单、效率高、成本低,能够实现食用菌菌渣和纤维材料的资源化利用。本专利技术可以不用额外制备食用菌原种或液体种,而是利用食用菌菌渣作为种子直接二次发酵,发酵周期5~15即可完成。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一种利用食用菌菌渣作为种子二次发酵制备的可生物降解材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组成的原料发酵制备得到:刚采收食用菌子实体、新鲜无杂菌污染的食用菌菌渣50~65%,纤维材料20~30%,水10~20%,无机盐1~3%。作为更优选的实施方案,一种利用食用菌菌渣作为种子二次发酵制备的可生物降解材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组成的原料发酵制备得到:刚采收食用菌子实体、新鲜无杂菌污染的食用菌菌渣50%,纤维材料27%,水20%,无机盐3%。优选地,所述的食用菌菌渣为平菇菌渣、香菇菌渣、灵芝菌渣、田芝菌渣、木耳菌渣、蘑菇菌渣、草菇菌渣、银耳菌渣,竹荪菌渣、金针菇菌渣或牛肝菌菌渣中的一种或多种,采用多种时,混合的比例不严格限定。所述的纤维材料为稻杆纤维、小麦秸秆纤维、玉米秸秆纤维、玉米芯、棉籽壳、落叶、木屑、豆秆、甘蔗渣、花生壳、药渣、木材加工或家俱制造的副产物中的一种或多种,采用多种时,混合比例不严格限定。所述的无机盐为K2SO4、MgSO4、CaCO3、Ca(OH)2、KH2PO4、ZnSO4或NaCl中的一种或多种,采用多种时,其中Ca(OH)21.5%、CaCO30.5%、MgSO40.3%、KH2PO40.2%、K2SO40.2%、ZnSO40.2%、NaCl0.1%。所述的水优选自来水或干净的地下水。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利用食用菌菌渣生产的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刚采收食用菌子实体、新鲜无杂菌污染的食用菌菌渣打散或粉碎,控制水份含量在50%~70%;(2)向步骤(1)制备的食用菌菌渣中混入已灭菌的纤维材料、无机盐和水,混合均匀,所得混合物的水分含量为50~70%;(3)将步骤(2)所得的混合物置于模具中,密封,无光或者有光下培养,直至食用菌菌渣中的菌丝再次生长,覆盖全部培养料时,形成致密的菌丝体膜,致密的菌丝膜将原本松散的纤维材料紧密联合在一起,结束培养;(4)将步骤(3)所得的材料经高温干燥并将食用菌菌丝杀灭,得到轻质的、低密度的可生物降解材料;材料进一步地通过挤压切割,即获得成型的中高密度的强化硬度的可生物降解材料。步骤(3)所述培养的温度优选为20~32℃。步骤(3)所述的培养时间优选为5~15天。步骤(4)所述高温干燥的温度优选为60~120℃。步骤(4)所述高温干燥的时间优选为2~8小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选用具有胶粘作用,更重要的是含有大量的食用菌菌丝体与孢子的食用菌菌渣,配以合适比例的纤维材料,作为食用菌菌种新的营养成分,然后结合其中食用菌菌渣和已经适应了纤维材料环境的真菌进行二次培养生长(重点是只长菌丝体,不长子实体),为食用菌菌渣的再利用开创新途径,为食用菌工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本专利技术产品部分可作为一次性使用塑料制品的替代品,减少目前的白色污染等问题。本专利技术利用食用菌菌渣生产可生物降解材料,可用于包装缓冲材料,建筑材料中的隔热层、装饰品,可以部分替代目前的发泡塑料,减少其对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另外,使用过的可降解材料还可以再用作肥料等用途,通过这种方式可将食用菌菌渣再利用一遍,创造了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了白色污染等环境问题。可降解塑料现在虽然已可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但是其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技术含量要求高,工艺也比较复杂,产品单一,而且在生产的过程中对环境污染。利用食用菌菌渣生产可生物降解材料,不仅生产成本低,操作简单,三废少,而且全程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如甲醛,百分百绿色生产;且可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出进一步地详细阐述,所述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试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使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为可从商业途径得到的试剂和材料。实施例1一种生物可降解材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组成的原料发酵制备得到:刚采收食用菌子实体、新鲜无杂菌污染的金针菇菌渣60%、木屑10%、玉米秆纤维8%、水20%、Ca(OH)22%。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1)将刚采收食用菌子实体、新鲜无杂菌污染的金针菇菌渣粉碎,控制水份含量为65%;(2)向步骤(1)制备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食用菌菌渣作为种子二次发酵制备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组成的原料发酵制备得到:刚采收食用菌子实体、新鲜无杂菌污染的食用菌菌渣40~70%,纤维材料10~30%,水10~20%,无机盐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食用菌菌渣作为种子二次发酵制备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组成的原料发酵制备得到:刚采收食用菌子实体、新鲜无杂菌污染的食用菌菌渣40~70%,纤维材料10~30%,水10~20%,无机盐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组成的原料发酵制备得到:刚采收食用菌子实体、新鲜无杂菌污染的食用菌菌渣50~65%,纤维材料20~30%,水10~20%,无机盐1~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组成的原料发酵制备得到:刚采收食用菌子实体、新鲜无杂菌污染的食用菌菌渣50%,纤维材料27%,水20%,无机盐3%。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刚采收食用菌子实体、新鲜无杂菌污染的食用菌菌渣为平菇菌渣、香菇菌渣、灵芝菌渣、田芝菌渣、木耳菌渣、蘑菇菌渣、草菇菌渣、银耳菌渣、竹荪菌渣、金针菇菌渣或牛肝菌菌渣中的一种或多种。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材料为稻杆纤维、小麦秸秆纤维、玉米秸秆纤维、玉米芯、棉籽壳、落叶、木屑、豆秆、甘蔗渣、花生壳、药渣、木材加工或家俱制造的副产物中的一种或多种。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可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文锋曹远欣范国来庞旭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柏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