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71618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1 04: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端盖通过冲压技术加工而成,端盖的外周壁的一部分内嵌入集流管中并与集流管密封固定,并且端盖上与分配管相配合的孔设置有翻边结构,不仅增加了端盖与集流管之间的接触面积,还增加了分配管与端盖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增加强度,减少泄漏点,而且端盖的外径可以与集流管的外径相同,不会增加两层换热芯体之间的距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
,特别涉及换热器
技术介绍
近几十年来,空调行业迅猛发展,而换热器作为空调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需要根据市场方面的要求进行改进优化设计。微通道换热器具有制冷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耐压能力强等特点,能够很好的满足市场的要求。微通道换热器主要由微通道扁管、散热翅片和集流管组成。在微通道扁管的两端设有集流管,用于分配和汇集制冷剂。在相邻的微通道扁管之间设有波纹状的或带有百叶窗形的散热翅片,用以强化换热器与空气侧的换热效率。在集流管的内部设有隔板,可以将所有的微通道扁管分成若干个流程,合理分配每个流程的扁管数,以得到最佳的平行流换热器换热效率。为了获得高的耐压性能,微通道换热器通常采用圆形集流管。集流管上设置的部件较多,相对于较为单一的扁管和散热翅片而言,集流管以及集流管上设置的部件就更加容易出现问题。端盖是设置在集流管两端的密封元件,其结构会影响到分配管的安装等,因此对端盖结构的改进也是不可小觑的。在现有技术中,端盖是套在集流管管外的,外径比集流管大,当换热器采用多层换热芯体时,会增加两层换热器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加换热器的厚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多根扁管、以及设置在各扁管之间的多个翅片,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分配管,所述分配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内,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分别设置在两端的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集流管主体,所述分配管与所述集流管主体的内壁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所述分配管与所述扁管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分别至少一部分伸入所述集流管主体内,另一部分位于所述集流管主体外,伸入所述集流管主体内部分的外壁与所述集流管主体的内壁密封固定在一起;位于所述集流管主体外部分的外径大于所述集流管主体的内径,且所述第一端盖位于所述集流管主体外部分的外径不超过所述集流管主体外径5mm。所述第一端盖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以及台阶状的外环壁,外环壁沿周向延伸且凸出于所述第二端面,所述外环壁包括第一外环壁和第二外环壁,所述第一外环壁的内径大于第二外环壁的内径,所述第一外环壁的外径大于第二外环壁的外径,所述第一外环壁与第二外环壁之间形成有台阶面,所述第一外环壁的外径小于等于所述集流管主体的外径,所述第一外环壁的外径大于所述集流管主体的内径径;所述第二外环壁伸入所述集流管主体内,且与集流管主体的内壁相配合,所述第一外环壁位于集流管主体外,所述台阶面与集流管主体的端口面相接触,所述第二外环壁与集流管主体的内壁之间密封固定,所述台阶面与集流管主体的端口面之间密封固定。所述第一端盖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位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向所述第二端面外延伸形成有凸出于所述第二端面一定高度的内环壁。所述第一外环壁内形成有第一内腔,所述内环壁位于所示第一内腔内,所述内环壁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外环壁的高度。所述第一通孔包括主体孔和呈喇叭状的渐扩孔,所述渐扩孔的最小内径与所述主体孔的内径相同,所述渐扩孔的内径在朝向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方向上呈缩径结构。所述第一端盖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位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向所述第一端面外延伸形成有凸出于所述第一端面一定高度的内环壁。所述第二端盖包括第三端面、第四端面以及台阶状的第二端盖外环壁,所述第二端盖外环壁沿周向延伸且凸出于所述第四端面,所述第二端盖外环壁包括第三外环壁和第四外环壁,所述第三外环壁的内径大于所述第四外环壁的内径,所述第三外环壁的外径大于所述第四外环壁的外径;所述第四外环壁伸入所述集流管主体内,且与所述集流管主体的内壁相配合,所述第三外环壁位于集流管主体外,所述第四外环壁与所述集流管主体的内壁之间密封固定。所述第二端盖还包括凹陷于所述第四端面位的凹槽,所述凹槽向所述第三端面外延伸一定距离,所述第二端盖上形成有凸出于所述第三端面一定高度的凸台,所述凹槽和凸台通过冲压形成。所述凹槽包括主体部和呈喇叭状的渐扩部,所述渐扩部的最小内径与所述主体部的内径相同,所述渐扩部的内径在背向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方向上呈缩径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换热器的加工方法,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多根扁管、以及设置在各扁管之间的多个翅片,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分配管,所述分配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内,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分别设置在两端的两个端盖和集流管主体,所述端盖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第一通孔、内环壁以及台阶状的外环壁,所述外环壁包括位于所述集流管主体外的第一外环壁和位于所述集流管主体内的第二外环壁,所述第一外环壁的内径大于第二外环壁的内径,所述第一外环壁的外径大于第二外环壁的外径,所述端盖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下料,将冲压件和坯料沿一定的轮廓线相互分离;S2:冲压件经过冲压形成外环壁;S3:将S2中形成的冲压件经过冲孔形成所述内环壁和所述第一通孔;S4:将S3中形成的冲压件经过缩口工序,将外环壁形成为所述第一外环壁和第二外环壁。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端盖的外周壁的一部分内嵌入集流管中并与集流管密封固定,另一部分位于集流管主体外,不仅增加了端盖与集流管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增加强度,减少泄漏点,而且位于集流管主体外部分的外径小于等于集流管主体的外径,且大于集流管主体的内径,在安装端盖时,第一外环壁可以起到定位作用,防止第二外环壁在安装时产生倾斜而影响第二外环壁与集流管主体的内壁之间的密封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换热器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第一集流管爆炸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第一端盖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第一端盖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图1所述换热器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是图1所示第二端盖的立体示意图。图8是图1所示第二端盖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换热器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端盖的立体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换热器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二端盖的立体示意图。图11是图8所示第二端盖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换热器一实施例的端盖的加工工序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端盖通过冲压技术加工而成,端盖的外周壁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的多根扁管、以及设置在相邻扁管之间的翅片,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分配管,所述分配管至少有部分伸入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集流管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管与所述集流管主体的内壁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所述分配管与所述扁管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所述第一端盖至少一部分伸入所述集流管主体内,另一部分位于所述集流管主体外,所述第一端盖伸入所述集流管主体内的外壁至少有部分与所述集流管主体的内壁通过焊接固定;所述第一端盖位于所述集流管主体外部分的外径大于所述集流管主体的内径,且所述第一端盖位于所述集流管主体外部分的外径不超过所述集流管主体外径5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
第二集流管之间的多根扁管、以及设置在相邻扁管之间的翅片,所述换热器还包
括分配管,所述分配管至少有部分伸入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第
一端盖、第二端盖和集流管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管与所述集流管主体的
内壁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所述分配管与所述扁管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所述第
一端盖至少一部分伸入所述集流管主体内,另一部分位于所述集流管主体外,所
述第一端盖伸入所述集流管主体内的外壁至少有部分与所述集流管主体的内壁
通过焊接固定;所述第一端盖位于所述集流管主体外部分的外径大于所述集流管
主体的内径,且所述第一端盖位于所述集流管主体外部分的外径不超过所述集流
管主体外径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铝合金板材通过冲压形成
所述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以及台阶状的外环壁,
外环壁沿周向延伸且凸出于所述第二端面,所述外环壁包括第一外环壁和第二
外环壁,所述第一外环壁的内径大于第二外环壁的内径,所述第一外环壁的外
径大于第二外环壁的外径,所述第一外环壁与第二外环壁之间形成有台阶面,
所述第一外环壁的外径小于等于所述集流管主体的外径,所述第一外环壁的外
径大于所述集流管主体的内径;所述第二外环壁伸入所述集流管主体内,且与
集流管主体的内壁相配合,所述第一外环壁位于集流管主体外,所述台阶面与
集流管主体的端口面相接触,所述第二外环壁与集流管主体的内壁之间密封固
定,所述台阶面与集流管主体的端口面之间密封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还包括贯穿
所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位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向所述第二端面外延伸
形成有凸出于所述第二端面一定高度的内环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包括主体孔
和呈喇叭状的渐扩孔,所述渐扩孔的最小内径与所述主体孔的内径相同,所述
渐扩孔的内径在朝向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方向上呈缩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环壁内形
成有第一内腔,所述内环壁位于所示第一内腔内,所述内环壁的高度低于所述
第一外环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