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蒋雷钟专利>正文

一种对针编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70299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1 0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针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对针编织结构,包括上针、下针,上针和下针分别设置在上针筒和下针筒的针槽内,所述上针筒与下针筒同轴设置,且同步转动,其特征在于,上针与下针沿针筒轴向一对一相对设置,每枚织针的出针前方均设有一可在出针过程中引导针头径向向外偏移的引导面。采用上针与下针对针设置,可有利于在单位圆周内设置数量更多的织针,可有效提高织物的密度,采用独立上针和下针,可与双层大圆机一样编织出多样化织物。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错时成圈配合针头径向偏移的方式,巧妙而有效地解决了上、下针对针设置所难以避免的两针针头相撞的严重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是专利申请号为2013104172996,名称为一种双面圆纬机对针成圈方法及对针编织结构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属于针织
,涉及针织圆纬机的织针(双针)设置及其成圈技术,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双面圆纬机的对针编织结构。
技术介绍
在针织
,圆纬机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一种编织设备,其最主要的功能部分为成圈系统,包括针筒,针筒上设有针槽,针槽内放置织针,织针由三角驱动在针槽内沿针槽移动实现收针和放针,以完成成圈过程。双面织物不仅具有比单面织物更厚的厚度优势,而且双面组织结构可以通过设计上针与下针的不同出针规则,实现更多种的织物组织结构和花样,具有明显的提花优势。用于编织双面织物的圆纬机包括两种,一种是双针筒单针圆纬机,另一种是常见的双面提花圆纬机。其中,第一种采用双头舌针,因为单针限制,无法实现双面提花,只适用于编织单一组织结构。随着第二种编织机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双针筒单针结构的圆纬机越来越少,目前多见于无法采用第二种结构实现双层织物编织的圆袜机中,用于生产不带提花的条子袜。第二种圆纬机,其织针包括上针和下针两组,其中下针沿纵向设置在下针筒外侧圆周面上的针槽内,上针沿径向设置在上针盘上表面上的针槽内。上针针尾指向上针盘圆心。其成圈方法是,上针和下针同时或交错出针,同时或分别完成退圈、弯纱成圈等步骤。因为这种圆纬机通过上下两组针分别编织内外两层织物,可通过设定不同出针规则实现双面提花。但是,这种结构及成圆工艺,无法适用于常见的针筒直径在10cm左右的袜机等小圆机中。对于针筒直径在10cm左右小圆机来说,由于尺寸限制,无法在上针盘上实现织针、三角等各种机件的设置,即使不考虑三角等控制织针收放的机件的设置,针尾处圆周长度也严重限制了上针的密度,导致无法编织出高密度织物。针对上述技术问题,一种可行的解决办法是,采用与下针筒相同结构(筒状结构)的上针筒来替代现有双面圆纬机中的上针盘,上针筒与下针筒相对,上针纵向设置,针头向下。采用上述解决办法时,为了实现内外双层织物能够结合到一起,上针与下针需设置在周一圆周面内。如果上针与下针纵向相对设置,即使先后交错成圈,那么在出针时,上下相对设置的两根织针的针头则会相撞。针织机面世两百多年以来,始终不见有对针结构,概因如此。如果上针与下针在圆周上错开,那么在同样圆周长度内织针的密度则降低一半,相应的编织出的织物密度也将降低一半。鉴于上述技术问题,双面编织技术应用于小圆机,难以实现高密度双面提花针织物的编织,成为了行业内人员的共识。因此,自双面围纬机面世100多年以来,市场上尚未有成熟的双面提花密针小圆机产品问世。即使有双面小圆机相关方案提出,也因为织针密度限制,可生产织物品类单一织物密度低等因素,无法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的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适于在小半径圆机中高密度设置上下织针并实现双面提花成圈的解决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首先提出一种双面圆纬机对针成圈方法,该方法包括上针成圈和下针成圈两大步骤,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针与下针纵向相对(上针与下针的针头上下对正)设置在同一圆周面内,上针成圈步骤与下针成圈步骤错时进行,所述上针成圈步骤包括,降针退圈——织针下行,旧线圈从针钩内相对织针上移退圈至针杆处,针头在织针下行过程中径向向外偏移,针钩从新纱线内侧经过,升针成圈——织针上行,针钩向上钩拉新纱线形成新线圈,旧线圈从针杆上相对织针下移至从针头脱出套在新线圈上,针头在织针上行过程中径向向内偏移复位,所述下针成圈步骤包括升针退圈——织针上行,旧线圈从针钩内相对织针下移退圈至针杆处,针头在织针上行过程中径向向外偏移,针钩从新纱线内侧经过,降针成圈——织针下行,针钩向下钩拉新纱线形成新线圈,旧线圈从针杆上相对织针上移从针头脱出套在新线圈上,针头在织针下行过程中径向向内偏移复位,所述上针和下针在行针过程中,针头径向最大偏移距离相同。本专利技术突破了几百年来,普遍所认为的圆纬机织针只能沿针筒轴向直线运动的思维定式,创造性地提出一种包含沿针筒转向和径向两个方向复合动作的织针行针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对针成圈方法专门针对于对针结构(上针与下针在同一条线上,针头相对设置)而设计。上针与下针对针设置,可有利于在单位周长内设置数量更多的织针,可有效提高织物的密度,以现有220针单面圆袜机的针筒大小为例,应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可实现双层220针高密度产品的生产加工。因为采用独立的上针和下针(非双头钩针),两组针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各自的出针规则,所以可与双层大圆机一样编织出多样化织物,实现小圆机双面提花功能。本专利技术通过上针与下针错时成圈并配合针头径向偏移的方式,使针织的针头在成圈过程中,与相对的针织的针头处在不同圆周面上,巧妙而有效地解决了上、下针对针设置所难以避免的两针针头相撞的严重问题。在上述方法中,所述针头的径向最大偏移距离,以其与对向针头重叠时,保证其偏置于对向针头外侧为准,一般情况下,针头的径向偏移距离大于对向织针在出针前针头外侧到针槽底面的径向最大宽度。当对向织针的出针前方具有外侧边缘到针槽底面的径向最大宽度大于该对向织针的针头外侧到针槽底面的径向最大宽度的结构时,针头的径向偏移量以大于该结构的外侧边缘到针槽底面的径向最大宽度为准。针头可在出针或收针过程中逐渐完成偏移或复位,直到针头与相对针织的针头径向重叠的前一刻实现偏移距离大于对向针头外侧到针槽底面的径向最大宽度即可,即针头向外偏移和/或向内复位的动作延续整个出针和收针过程。也可在出针或收针的过程中的某一时段内完成偏移或复位,即针头向外偏移动作在从出针开始直到针头与对向织针的针头径向重叠的前的过程内的一个时段内完成,针头向内复位动作在从与对向针织脱离重叠开始直到织针完成收针的过程内的一个时段内完成。所述针头的偏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下面是三种相对优选的可行方式:其一,通过在出针路径上设置带有外偏引导斜面的障碍结构实现;其二,在织针内侧靠近针头的半部设置可相对针筒径向移动的支顶部件,通过支顶部件的径向向外移动,推动织针向外实现偏移;其三,在针筒内侧设置不随针筒转动的,与起针三角和压针三角对应且同步的一个部件,该部件上对应织针靠近针头的半部具有沿针筒圆周方向平滑过度的凸面或凸缘。当针筒转动至某一织针脚经过起针三角针脚槽起点时或之前,该织针内侧也刚好经过凸面或凸缘在圆周方向上凸起起点,并在针脚经过超针压针三角针脚槽终点时或之后,织针内侧也刚好经过凸面或凸缘在圆周方向上凸起终点。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对针成圈方法中,所述织针的出针和收针动作可以采用常规的起针三角和压针三角实现,也可以采用现有的电子选针器实现。为了提高成圈的可靠性,同样也可以将生克片、栅齿等现有用于握持线圈的部件应用到编织过程中。此外,由于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将上针纵向设置,且针头朝下。那么,在针舌打开后,由于针织机的振动等因素,针舌很有可能在钓到纱线之前在自重作用下发生落下关闭针口现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对针编织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对针编织结构,包括上针、下针,上针和下针分别设置在上针筒和下针筒的针槽内,所述上针筒与下针筒同轴设置,且同步转动,其特征在于,上针与下针沿针筒轴向一对一相对设置,每枚织针的出针前方均设有一可在出针过程中引导针头径向向外偏移的引导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针编织结构,包括上针、下针,上针和下针分别设置在上针筒和下针筒的针槽内,所述上针筒与下针筒同轴设置,且同步转动,其特征在于,上针与下针沿针筒轴向一对一相对设置,每枚织针的出针前方均设有一可在出针过程中引导针头径向向外偏移的引导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针编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面具有弧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针编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面由设置在针槽前方的其它部件对应针槽的部位表面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针编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针和下针外侧分别设有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雷钟
申请(专利权)人:蒋雷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