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连接电池模组输入/输出端的连接器、连接器组件、电池模组连接板组件及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68109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1 0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连接电池模组输入/输出端的连接器、连接器组件、电池模组连接板组件及电池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用于连接电池模组输入/输出端的连接器,其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上壁、下壁和两个侧壁,所述上壁、下壁和两个侧壁围成第一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具有前开口和后开口;所述前开口与所述后开口均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所述第一容腔用于容纳带有导线的连接端子;所述第一壳体上还设置有用于与对配连接器可拆卸连接配合的卡接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连接电池模组输入/输出端的连接器、电池模组连接板组件及电池包,能够快速的插接,可以快速地将多个电池模组的电连接,适合高效地组装电池模组,形成电池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用于连接电池模组输入/输出端的连接器、连接器组件、电池模组连接板组件及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电池是常用的电能供给装置。在大量用电的场合,需要将多个电池芯串/并联连接后才可以提供足够的电能。多个电池芯连接后组成电池模组;多个电池模组连接后组成电池包。在一些应用场合,如电动或混动汽车中,电的供给靠电池模组或电池包实现。现有技术中的电池包中,多个电池模组之间的连接结构复杂,组装麻烦。而且现有的电池模组的连接结构固定,无法适用多种不同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可快速高效连接多个电池模组的用于连接电池模组输入/输出端的连接器。为实现以上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用于连接电池模组输入/输出端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上壁、下壁和两个侧壁,所述上壁、下壁和两个侧壁围成第一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具有前开口和后开口;所述前开口与所述后开口均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所述第一容腔用于容纳带有导线的连接端子;所述第一壳体上还设置有用于与对配连接器可拆卸连接配合的卡接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卡接结构包括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上设置有第一卡钩或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弹性臂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上,另一端可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壳体地设置,并在移动后具有弹性;所述第一卡钩或所述第一卡槽设置在所述弹性臂另一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弹性臂朝远离所述第一壳体方向移动的距离。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两个固定臂,两个固定臂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臂两侧,每个固定臂端部设置有一个凸块,所述凸块朝所述第一弹性臂延伸,位于所述第一弹性臂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方向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支架板与第二支架板;所述第一支架板与所述第二支架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臂的两侧。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外表面设置有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架板与所述第二支架板上,所述第二横梁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架板与所述第二支架板上;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弹性臂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上,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弹性臂上设置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自所述第一弹性臂一端向所述第一弹性臂另一端延伸。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卡接结构还包括第二卡钩,所述第二卡钩突出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卡钩与所述第一卡钩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不同的外表面。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另一端用于套装导线的外表面。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套管;用于套装导线。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壳体具有L形槽,用于容纳导线和连接端子。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与第二卡钩相配合的通孔;所述第二卡钩嵌入所述通孔内将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卡接结构还包括第二弹性臂和第三卡钩;所述第二弹性臂一端与第一壳体连接,另一端有弹性地悬空设置;所述第三卡钩设置于所述第二弹性臂另一端并突出于所述第一壳体内表面延伸进入所述第一容腔内。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槽。本技术的目的之二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可快速高效连接多个电池模组的连接器组件。为实现以上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端子和前述的连接器,所述连接端子包括管体和舌片;所述管体与所述舌片首尾连接;所述舌片用于连接导线;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三卡钩,所述第三卡钩设置于第二弹性臂上;所述第三卡钩突出于所述第一壳体内表面;所述第三卡钩与所述管体配合,将连接端子保持在所述第一壳体内。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导线,所述导线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所述连接端子;所述导线两端分别通过一个连接端子与一个所述连接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另一端套装在所述导线的外表面;至少一个所述导线的轴向平行于所述连接端子的插入所述第一壳体内的插入方向;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套管;所述导线穿过所述套管与所述连接端子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另一端套装在所述导线外表面;至少一个所述导线的轴向垂直于所述连接端子的插入所述第一壳体内的插入方向;所述第二壳体具有L形槽,所述导线和所述连接端子端部位于所述L形槽内。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可快速高效连接多个电池模组的电池模组连接板组件。为实现以上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电池模组连接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板及前述的连接器,所述连接板111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器对配的对配连接器;所述对配连接器包括对配壳体,所述对配壳体设置有对配容腔,所述对配容腔用于容纳与电池模组输入输出端相连的对配端子;所述对配壳体内壁设置有对配结构;所述第一壳体插置于所述对配容腔内,所述卡接结构与所述对配结构相配合将所述对配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以实现对配端子与连接端子可插拔地插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对配壳体内壁设置有凸缘,所述凸缘突出于所述对配壳体内壁;所述第一壳体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壳体插入所述对配容腔内过程中,所述凸缘插入所述第二导向槽内与所述第二导向槽相配合限制所述第一壳体的移动轨迹。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对配结构为对配凹槽或对配凸块。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可快速高效连接多个电池模组的电池包。为实现以上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电池模组及前述电池模组连接板组件;每个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芯,每个电池模组具有输出正极及输出负极;相邻两个所述电池模组的异性输出电极相近设置,并通过所述对配端子、连接端子和导线电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多个电池模组按照多行及多列排列,所述行数或列数至少一个为偶数。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池模组具有输出正极与输出负极,所述输出正极和所述输出负极设置于偶数行或偶数列一侧。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包括管体和舌片;所述管体与所述舌片首尾连接;所述舌片用于连接导线;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三卡钩,所述第三卡钩设置于第二弹性臂上;所述第三卡钩突出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壁;所述第三卡钩与所述管体配合,将连接端子保持在所述第一壳体内。根据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连接电池模组输入/输出端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上壁、下壁和两个侧壁,所述上壁、下壁和两个侧壁围成第一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具有前开口和后开口;所述前开口与所述后开口均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所述第一容腔用于容纳带有导线的连接端子;所述第一壳体上还设置有用于与对配连接器可拆卸连接配合的卡接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连接电池模组输入/输出端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上壁、下壁和两个侧壁,所述上壁、下壁和两个侧壁围成第一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具有前开口和后开口;所述前开口与所述后开口均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所述第一容腔用于容纳带有导线的连接端子;
所述第一壳体上还设置有用于与对配连接器可拆卸连接配合的卡接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结构包括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上设置有第一卡钩或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弹性臂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上,另一端可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壳体地设置,并在移动后具有弹性;所述第一卡钩或所述第一卡槽设置在所述弹性臂另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弹性臂朝远离所述第一壳体方向移动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两个固定臂,两个固定臂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臂两侧,每个固定臂端部设置有一个凸块,所述凸块朝所述第一弹性臂延伸,位于所述第一弹性臂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方向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支架板与第二支架板;所述第一支架板与所述第二支架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臂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外表面设置有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架板与所述第二支架板上,所述第二横梁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架板与所述第二支架板上;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弹性臂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上,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上设置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自所述第一弹性臂一端向所述第一弹性臂另一端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结构还包括第二卡钩,所述第二卡钩突出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钩与所述第一卡钩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不同的外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另一端用于套装导线的外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封闭的管腔;用于套装导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具有L形槽,用于容纳部分导线和部分连接端子。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与第二卡钩相配合的通孔;所述第二卡钩嵌入所述通孔内将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结构还包括第二弹性臂和第三卡钩;所述第二弹性臂一端与第一壳体连接,另一端有弹性地悬空设置;所述第三卡钩设置于所述第二弹性臂另一端并突出于所述第一壳体内表面延伸进入所述第一容腔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槽。
16.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端子和权利要求1至15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连接器,所述连接端子包括管体和舌片;所述管体与所述舌片首尾连接;所述舌片用于连接导线;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学修赵卫平王礼虎
申请(专利权)人: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泰科电子公司泰科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