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超高强度抽油杆用钢及制造方法,所述抽油杆用钢包括:C:0.07~0.13wt.%、Cr:4.0~7.0wt.%、Mn:<0.50wt.%、Si:<0.50wt.%、Mo:0.30~0.60wt.%、V:0.05~0.15wt.%、Ti:0.01~0.03wt.%、P:<0.008wt.%、S:<0.002wt.%、Al:0.01~0.05wt.%,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还可以含有Ni:<0.50wt.%;所述抽油杆用钢采用低成本的超洁净钢冶炼技术和正火+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得到高温回火马氏体组织,并以纳米Cr、V、Mo复合纳米粒子为沉淀强化相,屈服强度达800MPa级,同时具有优于KD级抽油杆用钢20Cr2MoNiA的耐腐蚀能力,可用于制作H级超高强度耐蚀钢制抽油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合金钢
,尤其涉及一种超高强度抽油杆用钢及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油井的不断开发,稠油井增多,氯盐、硫化物等腐蚀介质也增多,对抽油杆强度和耐腐蚀性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具有超高强度,同时具有优异的耐蚀性能,尤其是耐H2S腐蚀能力。依据国标GB/T26075~2010抽油杆用圆钢,传统的屈服强度达800MPa级以上的抽油杆用钢在成分设计上Cr含量≤2.00%,主要采用Ni、Cr合金化来满足耐蚀性,其中Ni含量0.72~2.00wt%,(Cr+Ni)含量≤3.10wt.%。而这种设计成本较高且未特意控制杂质元素的含量,例如P、S等杂质元素含量的控制只要求在0.025wt.%以下,而P、S等杂质元素会降低钢的硫化物开裂能力,因此导致目前抽油杆用钢的耐蚀性不足,难以满足油井要求。此外抽油杆用钢工艺上一般采用淬火+高温回火的处理工艺,淬火和回火的冷却介质需要采用水或油,工艺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高强度抽油杆用钢及制造方法,制造的抽油杆用钢屈服强度达800MPa级,同时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制造工艺简单,总体成本较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一种800MPa级超高强度抽油杆用钢,包括:C:0.07~0.13wt.%、Cr:4.0~7.0wt.%、Mn:<0.50wt.%、Si:<0.50wt.%、Mo:0.30~0.60wt.%、V:0.05~0.15wt.%、Ti:0.01~0.03wt.%、P:<0.008wt.%、S:<0.002wt.%、Al:0.01~0.05wt.%,Ni:<0.50wt.%,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抽油杆用钢组织为高温回火马氏体组织;所述抽油杆用钢析出强化相为纳米MC相粒子,其中所述MC中M指Cr、Mo、V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本专利技术元素的作用及配比依据进行如下说明:碳:碳是关系强度和淬透性的重要元素之一,含量过低则强度不够;在合金含量能够保证淬透性的前提下,碳含量不宜过高,否则形成粗大渗碳体等粗大碳化物,降低塑性,降低耐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性能,因此,本专利技术将碳含量范围定为0.07~0.13wt.%。锰:钢中脱氧元素之一,但Mn与S结合形成塑性较好的MnS,在热轧过程中拉长,容易引起硫化物腐蚀开裂。因此,为了降低MnS的形成温度以减少和细化MnS析出,本专利技术控制低锰含量在0.50wt.%以内。铬:显著提高钢的淬透性和耐蚀性,一方面弥补Mn含量减少导致淬透性的降低,另一方面保证耐腐蚀性能。添加Cr≥4.0wt%,耐蚀性有显著提高。而添加很高的Cr含量不利于合金成本控制,本专利技术钢的Cr含量范围控制为4.0~7.0wt.%。硅:钢中脱氧元素之一,但过量的Si将恶化钢的韧性,本专利技术控制硅含量在0.50wt.%以内。镍:Ni能够提高钢的耐腐蚀性能,但其价格较高,为了控制成本,本专利技术控制Ni含量在0.50wt.%以内。钼:少量的Mo与较高含量的Cr元素协同配合可以显著提高淬透性,使低碳钢在空冷条件可以获得马氏体组织;此外,Mo能够显著提高钢的回火抗力和降低回火脆性,也能提高耐蚀性,Mo含量低于0.30wt.%时不利于通过高温回火获得高强度,Mo含量超过0.60wt.%时,成本较高。因此,本专利技术将钼含量控制在0.30~0.60wt.%范围内。钒:与Mo、Cr等协同以MC相析出,具有细化奥氏体晶粒和沉淀强化作用,同时提高回火抗力和增强抗硫化物腐蚀开裂能力。本专利技术钢V含量控制在0.05~0.15wt.%范围内。钛:微Ti处理时Ti主要与N结合,从固态钢中沉淀析出,形成纳米级尺寸的TiN粒子,其主要作用是细化铸坯加热过程中奥氏体晶粒。过高的Ti反而容易形成粗大的液析TiN,严重损害钢的韧塑性。过低的Ti不能形成有效数量的固析TiN,因此本专利技术将Ti含量应控制在0.01~0.03wt.%范围内。铝:铝是强脱氧元素,还可与N结合形成AlN,能够起到细化晶粒作用。磷:钢中杂质元素,显著降低塑韧性,也降低耐硫化物腐蚀开裂能力,本专利技术控制磷含量小于0.008wt.%。硫:钢中杂质元素,与Mn形成塑性较好的MnS,能够在轧制过程中拉长;MnS越多越大则拉长越长,越降低耐硫化物腐蚀开裂能力,也降低塑韧性,这是目前抽油杆用圆钢耐蚀性能不好、寿命短的重要原因之一。本专利技术控制硫含量控制不超过0.002wt.%以显著减少和细化MnS析出。Cr含量较高时脱硫造渣难度大,需要选择合适的渣系和严格控制冶炼工艺。本专利技术一种超高强度抽油杆用钢的制造方法,包括冶炼、连铸、轧制、热处理步骤,具体如下:(1)冶炼:采用超洁净钢冶炼技术:使用转炉冶炼钢水,底吹氮气,控制所述低吹氮气强度为0.05~0.3m3/(min·t);分别控制冶炼前期和冶炼终点的炉渣的二元碱度、全Fe及温度;出钢采用滑板挡渣法,出钢炉渣厚度控制在30mm以下,保证钢水中磷含量小于0.008%;其中所述二元碱度为SiO2/CaO;钢水出钢后通过LF精炼进行脱硫控制:以白渣为精炼炉渣进行精炼,其中所述白渣精炼时间为15~35min;按照钢水成分原则添加相应的合金元素;然后将钢水进行喂重钙线处理;所述喂重钙线后进行软吹,其中所述软吹时间大于20min,软吹强度0.1~0.5m3/(min·t),保证钢水中硫含量小于0.002%;(2)连铸:控制连铸过程浇注过热度为15~40℃,全程采用恒拉速、严格保护浇注,最终连铸成铸坯;(3)轧制:将所述铸坯放入加热炉中加热,加热温度为1100~1250℃,保温时间为0.5~5h,然后经两道次轧制后成圆钢,其中开轧温度1000~1180℃,第一道次压下量为20%~35%,第二道次压下量为25%~35%,保证在高温下较好的弥合铸坯缺陷和通过再结晶细化奥氏体晶粒,终轧温度800~980℃,然后空冷至室温,总压缩比≥9,充分弥合铸坯缺陷,减轻中心疏松和一般疏松;(4)热处理:将轧制后所述圆钢进行正火:温度为870~950℃,保温时间为10min~2h,冷却至室温;在此条件下可以使合金成分得到很好的固溶,且获得均匀、细小的奥氏体晶粒,正火后即使采用空冷也可获得马氏体组织;将正火后所述圆钢进行回火:温度为550~650℃,保温时间为0.5~2h,冷却至室温;在此条件下获得充分回火的马氏体组织,得到尺寸稳定的、细小的V、、Cr、Mo复合碳化物粒子。进一步地,步骤(1)中所述冶炼前期和冶炼终点的炉渣的二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高强度抽油杆用钢,其特征在于,包括:C:0.07~0.13wt.%、Cr:4.0~7.0wt.%、Mn:<0.50wt.%、Si:<0.50wt.%、Mo:0.30~0.60wt.%、V:0.05~0.15wt.%、Ti:0.01~0.03wt.%、P:<0.008wt.%、S:<0.002wt.%、Al:0.01~0.05wt.%、Ni:<0.50wt.%,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抽油杆用钢组织为高温回火马氏体组织;所述抽油杆用钢析出强化相为纳米MC相粒子,其中所述MC中M指Cr、Mo、V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高强度抽油杆用钢,其特征在于,包括:C:0.07~0.13wt.%、Cr:4.0~
7.0wt.%、Mn:<0.50wt.%、Si:<0.50wt.%、Mo:0.30~0.60wt.%、V:0.05~0.15wt.%、Ti:
0.01~0.03wt.%、P:<0.008wt.%、S:<0.002wt.%、Al:0.01~0.05wt.%、Ni:<0.50wt.%,
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所述抽油杆用钢组织为高温回火马氏体组织;
所述抽油杆用钢析出强化相为纳米MC相粒子,其中所述MC中M指Cr、Mo、V中的一种或两
种以上。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超高强度抽油杆用钢的制造方法,包括冶炼、连铸、轧制和热
处理步骤,其特征在于,具体如下:
(1)冶炼:采用超洁净钢冶炼技术:使用转炉冶炼钢水,底吹氮气,控制所述低吹氮气强
度为0.05~0.3m3/(min·t);分别控制冶炼前期和冶炼终点的炉渣的二元碱度、全Fe及温
度;出钢采用滑板挡渣法,出钢炉渣厚度控制在30mm以下,保证钢水中磷含量小于0.008%;
其中所述二元碱度为SiO2/CaO;
钢水出钢后通过LF精炼进行脱硫控制:以白渣为精炼炉渣进行精炼,其中所述白渣精
炼时间为15~35min;按照钢水成分原则添加相应的合金元素;然后将钢水进行喂重钙线处
理;所述喂重钙线后进行软吹,其中所述软吹时间大于20min,软吹强度0.1~0.5m3/(min·
t),保证钢水中硫含量小于0.002%;
(2)连铸:控制连铸过程浇注过热度为15~40℃,全程采用恒拉速、严格保护浇注,最终
连铸成铸坯;
(3)轧制:将所述铸坯放入加热炉中加热,加热温度为1100~1250℃,保温时间为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昭东,周世同,孙新军,韩笑晨,王鑫,雍岐龙,
申请(专利权)人:钢铁研究总院,中联先进钢铁材料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