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伺服电机内的放大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33107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6 19:51
一种伺服电机内的放大电路,包括初级放大电路、次级放大电路和三级放大电路,初级放大电路与输入电路相连;将电阻、电容、二极管和三极管有序的组合为一体,形成为初级、次级和三级放大电路,信号经初级放大电路内的差分电路放大后进入次级放大电路,在次级放大电路中设置有升压电路,保证了输入端的信号强度经过一级放大后,在次级放大电路中持续稳定,不会造成信号的衰弱,在通过三级放大电路将信号输出给生产设备,实现了稳定、逐级放大传输信号,持续稳定的驱动生产设备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伺服器领域,尤其是一种伺服电机内的放大电路
技术介绍
伺服驱动器又称为“伺服控制器”、“伺服放大器”,是用来控制伺服电机的一种控制器,其作用类似于变频器作用于普通交流马达,属于伺服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应用于高精度的定位系统。一般是通过位置、速度和力矩三种方式对伺服马达进行控制,实现高精度的传动系统定位,目前是传动技术的高端产品,目前主流的伺服驱动器均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作为控制核心,可以实现比较复杂的控制算法,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功率器件普遍采用以智能功率模块为核心设计的驱动电路,IPM内部集成了驱动电路,同时具有过电压、过电流、过热、欠压等故障检测保护电路,在主回路中还加入软启动电路,以减小启动过程对驱动器的冲击。功率驱动单元首先通过三相全桥整流电路对输入的三相电或者市电进行整流,得到相应的直流电。经过整流好的三相电或市电,再通过三相正弦PWM电压型逆变器变频来驱动三相永磁式同步交流伺服电机;但常见的这种伺服驱动电路容易出现故障,且信号放大的不稳定,信号传递过程中容易削弱,不利于工业生产设备的正常工作。本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而进行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持续稳定,逐级放大驱动的一种伺服电机内的放大电路。本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伺服电机内的放大电路,包括初级放大电路、次级放大电路和三级放大电路,初级放大电路与输入电路相连,输入电路包括变阻器RP1、电容C1、电容C2、电阻R1和电阻R2,变阻器RP1的接线柱与电容C1相连,变阻器RP1的滑片与电容C2相连,电容C2与电阻R2串联后在与电容C1相连,电阻R1与电容C1并联;电阻R1两端分别引出第一根连接线和第二根连接线,第二根连接线上设置有节点A、B、C、D、E、F、G、H、K;所述初级放大电路包括第一差分电路和第二差分电路,第一差分电路包括三极管T1、三极管T2、电阻R8、电阻R9和电阻R10,电阻R8和电阻R10串联后两端分别与三极管T1的发射极和三极管T2的发射极相连,三极管T1的集电极和三极管T2的集电极相连;第二差分电路包括三级跳T3、三极管T4、电阻R3、电阻R5和电阻R13,电阻R3和电阻R5串联后两端分别与三极管T3和三极管T4的发射极相连,三极管T3和三极管T4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T1和三极管T3的基极相连于节点L,节点L与第一根连接线相连;第一差分电路的一端引出第三根连接线,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三极管T2的集电极均与第三根连接线相连,在三极管T2的集电极和第三根连接线相连的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11;三极管T2的基极与三极管T4的基极相连,三极管T3的发射极和三极管T4的发射极通过第四根连接线相连,电阻R3和电阻R5安装于第四根连接线上,在电阻R3和电阻R5的接点处引出一根连接线与第三根连接线相连,在该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6和电阻R9;第二差分电路的一端引出第五根连接线,三极管T3的集电极、三极管T4的集电极均与第五根连接线相连,在三极管T4和第五根连接线相连的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13,在电阻R8和电阻R10的接点处引出一根连接线与第五根连接线相连,在电阻R8和电阻R10的接点处引出的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7和电阻R4;所述次级放大电路内设置有第一升压电路和第二升压电路,所述次级放大电路内元件包括三极管T5、三极管T6、三极管T7、三极管T8和三极管T9,以上各元件按顺序依次串联在一起,电阻R12一端连接在第三根连接线上,电阻R1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T5的发射极相连,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串联后与电容C5并联形成第一升压电路,第一升压电路分别与第三根连接线和三极管T6的基极相连,第一升压电路和三极管T6的接点处引出第八根连接线与节点G相连,在第八根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17;三极管T7的基极与一变阻器RP2相连,变阻器RP2、电阻R21和电阻R20按以上顺序串联在一起,电阻R20和电位器Rt并联合连接在三极管T6和三极管T7之间的连接线上,变阻器RP2连接在第九根连接线上;在第三根连接线和第五根连接线之间设置有第十一根连接线,第十一根连接线与第二根连接线相交为一节点D,第十一根连接线上设置有二极管D6和二极管D5,二极管D6位于节点D和第三根连接线之间,二极管D5位于第五根连接线和第二根连接线之间,三极管T8的基极引出第十根连接线与第十一根连接线相连,在第十根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15,三极管T9的基极引出一根连接线与三极管T4和电阻R13的接点处相连;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串联后分别与第十根连接线和第五根连接线相连,电容C17与串联的二极管D1和D2并联形成第二升压电路;所述该驱动电路设置有电源正极和电源负极,电源正极和电源负极间设置有第六根连接线,第六根连接线上设置有节点L、M、N、O、P、X,在第六根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32和电阻R34,所述次级放大电路中还设置有电阻R35、电阻R36、电容C3、电容C4、电容C7和电容C8,电阻R35一端连接在第六根连接线上,电阻R35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三根连接线和第十一根连接线的接点上;电阻R36的一端连接在第六根连接线上,电阻R36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五根连接线和第十一根连接线的接点上;电容C4和电容C7的一端均连接在第三根连接线和第二根连接线上,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根连接线的节点F上,电容C7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根连接线的节点E上;电容C3和电容C8的一端均连接在第五根连接线和第六根连接线上,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根连接线的节点B上,电容C8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根连接线的节点C上;所述三级放大电路包括三极管T10、三极管T11、三极管T12、三极管T13、三极管T14和三极管T15,三极管T10、三极管T11和三极管T12按以上顺序依次串联在一起,三极管T10的发射极连接在第六根连接线的节点M上,三极管T12的集电极连接在第六根连接线的节点N上,三极管T10的基极引出一根连接线与电阻R45相连,在三极管T10和电阻R45相连的连接线上设置有两个节点分别引出两根连接线与电阻R44和电容C13相连,电阻R44和电容C13的另一端连接在第六根连接线上;三极管T10和三极管T11之间的连接线上设置有二极管D8,三极管T11的基极引出第十三根连接线与第八根连接线相连,第十三根连接线与三极管T6和三极管T7的接点相交,在第十三根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18;三极管T12的基极与第九根连接线相连,第九根连接线与三极管T7和三极管T8的接点相交,第九根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16,三极管T12的集电极与电阻R31相连,电阻R31的另一端连接在第六根连接线的节点N上;三极管T14的基极引出第十二根连接线与第二根连接线上的节点H相连,第十二根连接线上设置有电容C10、电阻R22和二极管D7,其中第十二根连接线和第十三根连接线相交于一节点Q,电阻R22和二极管D7安装在节点Q和节点H之间,电容C10安装在节点Q和三极管T14之间,电容C10背离节点Q的另一侧引出一根连接线与第六根连接线的节点L相连,在节点L和电容C10相连的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25;所述三极管T11和三极管T12相连的连接线与第二根连接线相交于节点K,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伺服电机内的放大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伺服电机内的放大电路,包括初级放大电路、次级放大电路和三级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初级放大电路与输入电路相连,输入电路包括变阻器RP1、电容C1、电容C2、电阻R1和电阻R2,变阻器RP1的接线柱与电容C1相连,变阻器RP1的滑片与电容C2相连,电容C2与电阻R2串联后在与电容C1相连,电阻R1与电容C1并联;电阻R1两端分别引出第一根连接线和第二根连接线,第二根连接线上设置有节点A、B、C、D、E、F、G、H、K;所述初级放大电路包括第一差分电路和第二差分电路,第一差分电路包括三极管T1、三极管T2、电阻R8、电阻R9和电阻R10,电阻R8和电阻R10串联后两端分别与三极管T1的发射极和三极管T2的发射极相连,三极管T1的集电极和三极管T2的集电极相连;第二差分电路包括三级跳T3、三极管T4、电阻R3、电阻R5和电阻R13,电阻R3和电阻R5串联后两端分别与三极管T3和三极管T4的发射极相连,三极管T3和三极管T4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T1和三极管T3的基极相连于节点L,节点L与第一根连接线相连;第一差分电路的一端引出第三根连接线,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三极管T2的集电极均与第三根连接线相连,在三极管T2的集电极和第三根连接线相连的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11;三极管T2的基极与三极管T4的基极相连,三极管T3的发射极和三极管T4的发射极通过第四根连接线相连,电阻R3和电阻R5安装于第四根连接线上,在电阻R3和电阻R5的接点处引出一根连接线与第三根连接线相连,在该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6和电阻R9;第二差分电路的一端引出第五根连接线,三极管T3的集电极、三极管T4的集电极均与第五根连接线相连,在三极管T4和第五根连接线相连的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13,在电阻R8和电阻R10的接点处引出一根连接线与第五根连接线相连,在电阻R8和电阻R10的接点处引出的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7和电阻R4;所述次级放大电路内设置有第一升压电路和第二升压电路,所述次级放大电路内元件包括三极管T5、三极管T6、三极管T7、三极管T8和三极管T9,以上各元件按顺序依次串联在一起,电阻R12一端连接在第三根连接线上,电阻R1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T5的发射极相连,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串联后与电容C5并联形成第一升压电路,第一升压电路分别与第三根连接线和三极管T6的基极相连,第一升压电路和三极管T6的接点处引出第八根连接线与节点G相连,在第八根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17;三极管T7的基极与一变阻器RP2相连,变阻器RP2、电阻R21和电阻R20按以上顺序串联在一起,电阻R20和电位器Rt并联合连接在三极管T6和三极管T7之间的连接线上,变阻器RP2连接在第九根连接线上;在第三根连接线和第五根连接线之间设置有第十一根连接线,第十一根连接线与第二根连接线相交为一节点D,第十一根连接线上设置有二极管D6和二极管D5,二极管D6位于节点D和第三根连接线之间,二极管D5位于第五根连接线和第二根连接线之间,三极管T8的基极引出第十根连接线与第十一根连接线相连,在第十根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15,三极管T9的基极引出一根连接线与三极管T4和电阻R13的接点处相连;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串联后分别与第十根连接线和第五根连接线相连,电容C17与串联的二极管D1和D2并联形成第二升压电路;所述该驱动电路设置有电源正极和电源负极,电源正极和电源负极间设置有第六根连接线,第六根连接线上设置有节点L、M、N、O、P、X,在第六根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32和电阻R34,所述次级放大电路中还设置有电阻R35、电阻R36、电容C3、电容C4、电容C7和电容C8,电阻R35一端连接在第六根连接线上,电阻R35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三根连接线和第十一根连接线的接点上;电阻R36的一端连接在第六根连接线上,电阻R36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五根连接线和第十一根连接线的接点上;电容C4和电容C7的一端均连接在第三根连接线和第二根连接线上,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根连接线的节点F上,电容C7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根连接线的节点E上;电容C3和电容C8的一端均连接在第五根连接线和第六根连接线上,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根连接线的节点B上,电容C8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根连接线的节点C上;所述三级放大电路包括三极管T10、三极管T11、三极管T12、三极管T13、三极管T14和三极管T15,三极管T10、三极管T11和三极管T12按以上顺序依次串联在一起,三极管T10的发射极连接在第六根连接线的节点M上,三极管T12的集电极连接在第六根连接线的节点N上,三极管T10的基极引出一根连接线与电阻R45相连,在三极管T10和电阻R45相连的连接线上设置有两个节点分别引出两根连接线与电阻R44和电容C13相连,电阻R44和电容C13的另一端连接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伺服电机内的放大电路,包括初级放大电路、次级放大电路和三级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初级放大电路与输入电路相连,输入电路包括变阻器RP1、电容C1、电容C2、电阻R1和电阻R2,变阻器RP1的接线柱与电容C1相连,变阻器RP1的滑片与电容C2相连,电容C2与电阻R2串联后在与电容C1相连,电阻R1与电容C1并联;电阻R1两端分别引出第一根连接线和第二根连接线,第二根连接线上设置有节点A、B、C、D、E、F、G、H、K;所述初级放大电路包括第一差分电路和第二差分电路,第一差分电路包括三极管T1、三极管T2、电阻R8、电阻R9和电阻R10,电阻R8和电阻R10串联后两端分别与三极管T1的发射极和三极管T2的发射极相连,三极管T1的集电极和三极管T2的集电极相连;第二差分电路包括三级跳T3、三极管T4、电阻R3、电阻R5和电阻R13,电阻R3和电阻R5串联后两端分别与三极管T3和三极管T4的发射极相连,三极管T3和三极管T4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T1和三极管T3的基极相连于节点L,节点L与第一根连接线相连;第一差分电路的一端引出第三根连接线,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三极管T2的集电极均与第三根连接线相连,在三极管T2的集电极和第三根连接线相连的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11;三极管T2的基极与三极管T4的基极相连,三极管T3的发射极和三极管T4的发射极通过第四根连接线相连,电阻R3和电阻R5安装于第四根连接线上,在电阻R3和电阻R5的接点处引出一根连接线与第三根连接线相连,在该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6和电阻R9;第二差分电路的一端引出第五根连接线,三极管T3的集电极、三极管T4的集电极均与第五根连接线相连,在三极管T4和第五根连接线相连的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13,在电阻R8和电阻R10的接点处引出一根连接线与第五根连接线相连,在电阻R8和电阻R10的接点处引出的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7和电阻R4;所述次级放大电路内设置有第一升压电路和第二升压电路,所述次级放大电路内元件包括三极管T5、三极管T6、三极管T7、三极管T8和三极管T9,以上各元件按顺序依次串联在一起,电阻R12一端连接在第三根连接线上,电阻R1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T5的发射极相连,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串联后与电容C5并联形成第一升压电路,第一升压电路分别与第三根连接线和三极管T6的基极相连,第一升压电路和三极管T6的接点处引出第八根连接线与节点G相连,在第八根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17;三极管T7的基极与一变阻器RP2相连,变阻器RP2、电阻R21和电阻R20按以上顺序串联在一起,电阻R20和电位器Rt并联合连接在三极管T6和三极管T7之间的连接线上,变阻器RP2连接在第九根连接线上;在第三根连接线和第五根连接线之间设置有第十一根连接线,第十一根连接线与第二根连接线相交为一节点D,第十一根连接线上设置有二极管D6和二极管D5,二极管D6位于节点D和第三根连接线之间,二极管D5位于第五根连接线和第二根连接线之间,三极管T8的基极引出第十根连接线与第十一根连接线相连,在第十根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15,三极管T9的基极引出一根连接线与三极管T4和电阻R13的接点处相连;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串联后分别与第十根连接线和第五根连接线相连,电容C17与串联的二极管D1和D2并联形成第二升压电路;所述该驱动电路设置有电源正极和电源负极,电源正极和电源负极间设置有第六根连接线,第六根连接线上设置有节点L、M、N、O、P、X,在第六根连接线上设置有电阻R32和电阻R34,所述次级放大电路中还设置有电阻R35、电阻R36、电容C3、电容C4、电容C7和电容C8,电阻R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金明
申请(专利权)人:嘉善金亿精密铸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