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紫外光‑臭氧联合催化氧化的污染土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系统包括一密闭大棚,所述密闭大棚内设置有土壤传送带,所述土壤传送带的正上方间隔布设有若干紫外灯和臭氧气喷嘴,其中,所述土壤传送带的始端连接有一提升仓、末端连接有一溜槽,所述溜槽与所述提升仓相连通,通过所述土壤传送带传送出的土壤经所述溜槽溜送至所述提升仓底部,在所述提升仓的作用下所述土壤被上提传送至所述土壤传送带的始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通过使土壤传送带、溜槽以及提升仓构成相互连通的循环通道,从而使土壤在其中循环移动,使其能够多次充分经紫外光照射和臭氧吹扫,得到完全修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土壤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紫外光-臭氧联合催化氧化的污染土壤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现代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们在享受工业文明创造的丰硕果实的同时,也遭受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危害。各种污染物诸如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工业场地产生的废弃物、矿区场地产生的废液及耕地不良施用的化肥的排放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其中土体和水体的污染尤为突出和严重,这些污染物通过不断地迁移和转化,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威胁,很多污染物都具有化学致癌作用和光致毒效应。针对污染土壤的修复,包括了物理方法(异地换土法、热处理法及隔离法)、生物方法(投菌法、生物通气法、植物修复法)及化学方法(固化/稳定化方法、氧化方法、还原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其中化学氧化法具有反应彻底、反应迅速以及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而被广泛使用。其中,异位化学氧化/还原修复法,即将污染土方挖出场地进行氧化修复后再进行土方回填的方法,是国内外采用的主流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处于场地修复发展初期的我国,更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修复手段。针对该种方法国内外学者、工程师已做了许多了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和设备研发。然而,目前的设备仍存在许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1)目前较多的异位氧化还原修复设备在设计之初针对的就是砂性土、粉性土或者含水率较低的黏性土。然而实际工程中会遇到许多含水率较高的粉土、黏土,由于黏土中存在的强结合水导致的强粘聚力,现有设备的搅拌模式及加药方式无法保证土壤加药过程中的均匀性。(2)目前的较多的异位氧化还原修复设备的投药方式更适合于固体药剂的添加,而目前的氧化药剂更常采用液体的投放方式。更重要的是,目前常用的氧化还原药剂需要投放2-3种不同特性、效果的药剂,例如Fenton体系,需要金属离子、酸性药剂和过氧化氢的组合;过硫酸钠/碱体系,需要碱性激发药剂和过硫酸钠溶液的组合等等,并且这些药剂需要分次投放,目前已有的设备无法实现这个功能。(3)目前的较多的异位氧化还原修复设备的加药反应场所往往暴露在空气之中,氧化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会加剧原有污染物的挥发,从而造成空气的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紫外光-臭氧联合催化氧化的污染土壤修复系统,该修复系统通过在密闭大棚中设置紫外灯以及臭氧气喷嘴向在土壤传送带上的土壤进行紫外光照射和臭氧吹扫,从而实现对污染土壤的紫外光-臭氧联合催化氧化修复。本专利技术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一种紫外光-臭氧联合催化氧化的污染土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系统包括一密闭大棚,所述密闭大棚内设置有土壤传送带,所述土壤传送带的正上方间隔布设有若干紫外灯和臭氧气喷嘴,其中,所述土壤传送带的始端连接有一提升仓、末端连接有一溜槽,所述溜槽与所述提升仓相连通,通过所述土壤传送带传送出的土壤经所述溜槽溜送至所述提升仓底部,在所述提升仓的作用下所述土壤被上提传送至所述土壤传送带的始端。所述密闭大棚顶部开设有一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位于所述土壤传送带始端的正上方;所述密闭大棚顶部还竖向固定有一刮板并位于所述进料口前方,所述刮板下端距所述土壤传送带的距离为5-10cm。所述刮板下端呈锯齿状,以使所述土壤传送带上的土壤途经所述刮板后表面形成褶皱。所述土壤传送带的下方设置有一导土板,所述导土板倾斜设置并指向所述溜槽入口处,其中,所述导土板的宽度大于所述土壤传送带的宽度。所述溜槽入口处具有一可转动式溜土挡板,所述溜土挡板通过改变转动角度以控制土壤进入所述溜槽内的速度;且在所述溜槽入口处的所述密闭大棚侧壁面上开设有一出料口,当所述溜土挡板转动至盖合所述溜槽入口角度时,所述溜土挡板将所述导土板与所述出料口连通。所述提升仓呈竖向筒体构造,其底部与所述溜槽出口相连通,在所述提升仓中沿竖向设置有一由电机驱动的转轴,所述转轴外壁面上设置有螺旋盘,所述螺旋盘外径与所述提升仓内壁面相适配。所述臭氧气喷嘴经角度调节支座固定于所述密闭大棚顶部,所述臭氧气喷嘴上间隔设置有若干出气小孔。所述臭氧气喷嘴连接外部的臭氧生成组件。所述密闭大棚中设置臭氧浓度检测器以及气压计。所述密闭大棚中设置有抽气风机,所述抽气风机与外部的废气处理装置相连通,所述废气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碱清洗室、酸清洗室以及活性炭吸附室。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1)土壤修复系统运行于密闭大棚中,可防止修复过程中的臭氧外溢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2)通过使土壤传送带、溜槽以及提升仓构成相互连通的循环通道,从而使土壤在其中循环移动,使其能够多次充分经紫外光照射和臭氧吹扫,得到完全修复;(3)密闭大棚中的臭氧经抽气风机与废气处理装置回收处理后可重复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污染土壤修复系统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臭氧气喷嘴上的出气小孔分布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刮板下端部锯齿结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如图1-3,图中标记1-36分别为:氧气瓶1、气体流量调节阀2、干燥器3、气体存储器4a、气体存储器4b、氧气浓度检测器5、臭氧发生器6、气体流量计7、截止阀8、臭氧稳定室9、增压设备10、臭氧浓度检测器11、气压计12、紫外灯13、臭氧气喷嘴14、刮板15、拨土辊16、进料口17、进料口盖板18、提升仓导土板19、电动机20、传动滚轴21、土壤传送带22、导土板23、滚轴24、溜土挡板25、溜槽26、抽气风机27、提升仓28、螺旋盘29、转轴30、出料口31、出料口开关32、废气处理装置33、碱清洗室33a、酸清洗室33b、活性炭吸附室33c、密闭大棚34、角度调节支座35、出气小孔36。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具体涉及一种紫外光-臭氧联合催化氧化的污染土壤修复系统,该修复系统的主体为密闭大棚34,在密闭大棚34中安装有土壤传送带22,土壤传送带22的正上方间隔布设有若干紫外灯13和臭氧气喷嘴14,在土壤传送带22始端上方的密闭大棚34顶部对应开设有进料口17;此外,在密闭大棚34中,土壤传送带22的始端连接有提升仓28、末端连接有溜槽26,溜槽26与提升仓28相连通,经土壤传送带22传送出的土壤经溜槽26溜送至提升仓28中,并可在提升仓28的作用下将土壤再次提升至土壤传送带22上。如图1所示,土壤传送带22安装于密闭大棚34的上部靠近顶部位置,具有由传动滚轴21驱动旋转;在密闭大棚34的顶部开设有进料口17,进料口17位于土壤传送带22的始端正上方,且在进料口17处安装有一个拨土辊16,拨土辊16由外部的电机驱动转动,通过调节拨土辊16的转速从而可控制土壤的进料速度,且在进料口17的上方还铰接设置有进料口盖板18用以控制进料口17的开合,即是否进料;此外,在密闭大棚34内的顶部靠近进料口17的位置处固定有一刮板15,刮板15的宽度与土壤传送带22的宽度相当,刮板15的下端距土壤传送带22的间距为5-10cm且其下端部呈如图3所示的锯齿状,刮板15用于使从进料口17下落至土壤传送带22上的土层厚度在刮板15刮擦作用下得到控制,防止土层过厚造成紫外灯13所产生的紫外光无法穿透土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紫外光‑臭氧联合催化氧化的污染土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系统包括一密闭大棚,所述密闭大棚内设置有土壤传送带,所述土壤传送带的正上方间隔布设有若干紫外灯和臭氧气喷嘴,其中,所述土壤传送带的始端连接有一提升仓、末端连接有一溜槽,所述溜槽与所述提升仓相连通,通过所述土壤传送带传送出的土壤经所述溜槽溜送至所述提升仓底部,在所述提升仓的作用下所述土壤被上提传送至所述土壤传送带的始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紫外光-臭氧联合催化氧化的污染土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系统包括一密闭大棚,所述密闭大棚内设置有土壤传送带,所述土壤传送带的正上方间隔布设有若干紫外灯和臭氧气喷嘴,其中,所述土壤传送带的始端连接有一提升仓、末端连接有一溜槽,所述溜槽与所述提升仓相连通,通过所述土壤传送带传送出的土壤经所述溜槽溜送至所述提升仓底部,在所述提升仓的作用下所述土壤被上提传送至所述土壤传送带的始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紫外光-臭氧联合催化氧化的污染土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大棚顶部开设有一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位于所述土壤传送带始端的正上方;所述密闭大棚顶部还竖向固定有一刮板并位于所述进料口前方,所述刮板下端距所述土壤传送带的距离为5-10c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紫外光-臭氧联合催化氧化的污染土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板下端呈锯齿状,以使所述土壤传送带上的土壤途经所述刮板后表面形成褶皱。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紫外光-臭氧联合催化氧化的污染土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传送带的下方设置有一导土板,所述导土板倾斜设置并指向所述溜槽入口处,其中,所述导土板的宽度大于所述土壤传送带的宽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紫外光-臭氧联合催化氧化的污染土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溜槽入口处具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婷婷,陈展,沈超,郑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