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水上通行结构。该水上通行结构包括:固定挡水板、活动板、支墩、第一铰链和摇轮驱动装置;所述固定挡水板固定在所述支墩下端外侧的迎水面上;所述活动板的底部与所述支墩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支墩上设置有索连接耳;所述第一铰链的一端与摇轮驱动装置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索连接耳与活动板的远离固定挡水板的一端连接。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水上通行结构,既可以在水位较低时作为桥面使用,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实现防洪、挡水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水利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水上通行结构。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桥梁是最常用的架设在江河湖海等水面之上的,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水上通行构筑物。常用的简易桥梁一般包括桥墩和桥面,桥墩的下端一般都没入水面之下,而桥面则必须架设在水面之上,以便于车辆行人等顺利通行。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桥梁等水上通行结构,其桥面是架设在水面之上的,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桥梁一般只能供车辆行人等通行,而并不能在必要的时候(例如,汛期时)实现防洪、挡水的功能。在同时有通行和挡水需求的河段,尤其是山区河段,以往的桥面通行结构和挡水结构的施工和建设往往会收到交通和施工工艺等因素的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水上通行结构,从而既可以在水位较低时作为桥面使用,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实现防洪、挡水的功能。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水上通行结构,该水上通行结构包括:固定挡水板、活动板、支墩、第一铰链和摇轮驱动装置;所述固定挡水板固定在所述支墩下端外侧的迎水面上;所述活动板的底部与所述支墩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支墩上设置有索连接耳;所述第一铰链的一端与摇轮驱动装置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索连接耳与活动板的远离固定挡水板的一端连接。较佳的,所述第一铰链通过设置在活动板的端部的连接构件与活动板连接。较佳的,所述活动板的底部通过旋转轴与所述支墩的顶部转动连接。较佳的,所述活动板临近固定挡水板的一端设置有配重块。较佳的,所述水上通行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两根支撑肋板;所述活动板的底部两端分别设置有肋板槽;所述支墩上设置有肋板锁紧块;当所述活动板处于水平状态时,两根支撑肋板的顶端分别与所述活动板的底部两端的肋板槽连接;其中的一根支撑肋板的底端与所述固定挡水板的顶端抵接,另一根支撑肋板的底端与所述肋板锁紧块抵接。较佳的,所述水上通行结构还进一步包括:第二铰链;所述支墩上还设置有第二索连接耳;所述第二铰链的一端与第一铰链位于摇轮驱动装置上的一端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索连接耳与活动板的临近固定挡水板的一端连接。较佳的,所述摇轮驱动装置设置在支墩的侧面上。较佳的,所述摇轮驱动装置中还设置有一个索长度调节及锁紧装置。较佳的,所述活动板的底部还设置有构造粱;所述支墩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构造粱相对应的具有预设深度的构造槽。较佳的,所述活动板的下端与所述固定挡水板的上端抵接;所述活动板与固定挡水板的连接处设置有止水带,用于防止碰撞和摩擦。较佳的,所述驱动装置为液压装置。较佳的,所述活动板由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制成;所述主支墩和固定挡水板均为混凝土结构或者钢板结构或者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构或者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传统材料的组合结构。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在本专利技术的水上通行结构中,由于活动板的底部与所述支墩的顶部转动连接,而第一铰链的一端与摇轮驱动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活动板的外端(即远离固定挡水板的一端)连接,因此,当实际情况需要时(例如,非汛期的正常水位一般都低于甚至远低于支墩的顶部),可以通过摇轮驱动装置拉动(缩短)第一铰链,带动活动板下降成水平状态(即完全与水面平行的状态)。在正常情况下,支墩的顶部距离水面较远,所以此时活动板也高于水面,因此,此时的活动板上完全可以供车辆行人等通行,从而实现类似于桥梁的功能;而当另外的实际情况需要时(例如,水位高涨,甚至有可能超过支墩的顶部时),则可以通过摇轮驱动装置松开(伸长)第一铰链,使得活动板上升成倾斜状态。此时,该活动板可以配合固定挡水板和支墩,实现防洪、挡水的功能。因此,本专利技术中的水上通行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多功能的水上通行结构,既可以在需要时实现水坝的功能,也可以在需要时充当桥梁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水上通行结构的侧视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水上通行结构的侧视图二。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水上通行结构的右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的水上通行结构的侧视图一。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的水上通行结构的侧视图二。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的水上通行结构的右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中提出了一种水上通行结构。如图1~图6所示,该水上通行结构包括:固定挡水板11、活动板12、支墩13、第一铰链14和摇轮驱动装置15;所述固定挡水板11固定在所述支墩13下端外侧的迎水面上;所述活动板12的底部与所述支墩13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支墩13上设置有索连接耳31;所述第一铰链14的一端与摇轮驱动装置15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索连接耳31与活动板12的远离固定挡水板11的一端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水上通行结构中,由于活动板的底部与所述支墩的顶部转动连接,而第一铰链的一端与摇轮驱动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活动板的外端(即远离固定挡水板的一端)连接,因此,当实际情况需要时(例如,非汛期的正常水位一般都低于甚至远低于支墩的顶部),可以通过摇轮驱动装置拉动(缩短)第一铰链,带动活动板下降成水平状态(即完全与水面平行的状态)。在正常情况下,支墩的顶部距离水面较远,所以此时活动板也高于水面,因此,此时的活动板上完全可以供车辆行人等通行,从而实现类似于桥梁的功能;而当另外的实际情况需要时(例如,水位高涨,甚至有可能超过支墩的顶部时),则可以通过摇轮驱动装置松开(伸长)第一铰链,使得活动板上升成倾斜状态。此时,该活动板可以配合固定挡水板和支墩,实现防洪、挡水的功能。因此,本专利技术中的水上通行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多功能的水上通行结构,既可以在需要时实现水坝的功能,也可以在需要时充当桥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环境中,可以使用单个的上述的水上通行结构(水面较窄时),也可以使用多个上述的水上通行结构。例如,当水面较宽时,可以同时使用多个上述的水上通行结构,使得上述多个水上通行结构依次连接排成一列,在需要实现通行功能时,将各个水上通行结构的活动板调整成水平状态,从而形成一个类似桥梁的结构;而当需要实现防洪、拦水等功能时,则可将各个水上通行结构的活动板调整成倾斜状态,从而形成一个类似水坝的结构。由此可知,本专利技术中的上述水上通行结构不仅能在没有防洪蓄水需求的平时常态情况下作为桥面交通安全、稳定地使用,以满足交通需求,还可以在需要进行防洪蓄水(例如,汛期)时,满足长期蓄水、挡水的与水坝相同或相类似的功能。此外,本专利技术中的上述水上通行结构在作为桥面使用时,上部的活动板可以供车辆人员通行,而下部的固定挡水板则可以形成溢流小瀑布,从而还可以作为城市景观出现。另外,在现有技术中的水坝中,所使用的闸板一般都是使用底轴驱动,而且所使用的材料也具有相对较大的自重,因此闸板即使进行转动后也很难实现坝面的完全水平;而且,由于是底轴驱动,且旋转轴一般都设置是坝底或距离坝底较近的位置,因此在翻转之后,闸板距离水体底部很近,该闸板的大部甚至全部都将没入水面以下,因此无法作为车辆行人等通行的通道。而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在平常状态时,所述活动板可以处于完全的水平状态,此时的活动板位于支墩的顶部,是远高于水面的,因此此时的活动板上完全可以供车辆行人等通行。此外,现有技术中的坝面也容易受到水环境的腐蚀。例如,钢制闸坝容易在水环境中生锈;而混凝土浇筑的闸坝在长期使用下表面易腐化,露出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上通行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水上通行结构包括:固定挡水板、活动板、支墩、第一铰链和摇轮驱动装置;所述固定挡水板固定在所述支墩下端外侧的迎水面上;所述活动板的底部与所述支墩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支墩上设置有索连接耳;所述第一铰链的一端与摇轮驱动装置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索连接耳与活动板的远离固定挡水板的一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上通行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水上通行结构包括:固定挡水板、活动板、支墩、第一铰链和摇轮驱动装置;所述固定挡水板固定在所述支墩下端外侧的迎水面上;所述活动板的底部与所述支墩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支墩上设置有索连接耳;所述第一铰链的一端与摇轮驱动装置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索连接耳与活动板的远离固定挡水板的一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上通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链通过设置在活动板的端部的连接构件与活动板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上通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板的底部通过旋转轴与所述支墩的顶部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上通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板临近固定挡水板的一端设置有配重块。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上通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上通行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两根支撑肋板;所述活动板的底部两端分别设置有肋板槽;所述支墩上设置有肋板锁紧块;当所述活动板处于水平状态时,两根支撑肋板的顶端分别与所述活动板的底部两端的肋板槽连接;其中的一根支撑肋板的底端与所述固定挡水板的顶端抵接,另一根支撑肋板的底端与所述肋板锁紧块抵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杨勇新,李彪,王敬,廉杰,高印军,张立新,韩仲凯,刘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