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射膜、含该反射膜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所述反射膜包括反射面,所述反射面分为中心区以及边缘区,所述反射膜的至少部分所述边缘区内设有光转换材料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反射膜的边缘区内设置光转换材料层,当从光源发射的光或在背光模组中被重新利用的光朝向光转换材料层入射时,入射光一部分透射穿过光转换材料层,一部分对光转换材料层进行激发,透射光和激发光混合使得从光转换材料层处辐射的光变为白光,这部分白光能够增加在背光模组边缘部分处的白光的比例,从而对背光模组边缘部分处缺少光重新利用进行补偿,使得背光模组或显示装置的中心部分和边缘部分的色调和亮度更加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光学
,具体涉及一种反射膜、含该反射膜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显示装置一般包括显示面板,而根据自身是否发光,又可以将显示面板分为自发光型显示面板和非自发光型显示面板两大类。液晶显示面板(LCD)作为一种非自发光型显示面板,包括发射白光的背光模组、以及透射或阻挡从背光模组发射的白光的显示面板。其中,背光模组可分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背光模组。目前终端显示技术(包括电视机、显示器、平板电脑、手机、笔记本等)的技术发展趋势是高色域、高动态范围图像(HDR)、超薄、无边框等。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模组一般包括光源、反射膜、导光板和量子点膜,导光板具有与光源相对的至少一个入光面、与量子点膜相对的第一出光面、与反射纸相对的第二出光面、以及漏光面(漏光面的个数=4-入光面的个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量子点膜背离导光板一侧的增亮膜,显示面板则设置在增亮膜背离量子点膜的一侧。从光源发射的入射光经导光板改变传播方向后经过量子点膜,经过量子点膜的光一部分透过量子点膜,一部分对量子点膜进行激发,使得从量子点膜辐射的光包括由量子点膜受激发产生的白光和透射穿过量子点膜的光。而从量子点膜辐射的光,一部分透射穿过增亮膜和显示面板被输出到显示装置的外部,形成输出图像;另一部分则被增亮膜反射回背光模组中被重新利用(recycled)。一般而言,光源发射的入射光是具有单一波长的单色光(通常为蓝光)。尽管最初的入射光是单色光,但是该单色光会在光在背光模组中被反复地重新利用时逐渐地转变为白光。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一般包括依次设置的反射纸、光源和量子点膜,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量子点膜背离导光板一侧的增亮膜,显示面板则设置在量子点膜背离光源的一侧。除了无需采用导光板改变入射光的传播方向,直下式背光模组与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背光模组能够通过在显示装置的中心部分处的光重新利用(lightrecycling)而输出白光,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亮度。但从光源发射的部分入射光会直接透射穿过导光板、量子点膜、增亮膜和显示面板,然后辐射到显示装置的外部,这就导致由光重新利用引起的白光的比例减少、并且从光源发射的单色光(以蓝光为例)的比例增大,使得从显示装置输出的图像在显示装置的边缘部分处看起来是蓝色的,显示装置的色调不均匀。同时,一部分被重新利用的光由于没有被辐射到导光板的第一出光面、而是被辐射到导光板的入光面或漏光面或被显示装置的模制框架吸收而损失掉,这就导致由光重新利用产生的白光在显示装置的边缘部分处减少,使得显示装置的边缘部分比中心部分看起来较暗,显示装置的亮度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反射膜,该反射膜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显示面板亮度和色调不均匀的情况。一种反射膜,所述反射膜包括反射面,所述反射面分为中心区以及边缘区,所述反射膜的至少部分所述边缘区内设有光转换材料层。本技术在反射膜的边缘区内设置光转换材料层,当从光源发射的光或在背光模组中被重新利用的光朝向光转换材料层入射时,入射光一部分透射穿过光转换材料层,一部分对光转换材料层进行激发,透射光和激发光混合使得从光转换材料层处辐射的光变为白光,这部分白光能够增加在背光模组边缘部分处的白光的比例,从而对背光模组边缘部分处缺少光重新利用进行补偿,使得背光模组或显示装置的中心部分和边缘部分的色调和亮度更加均匀。光转换材料层包括基质以及分散在基质中的光转换材料,所述光转换材料可以是量子点、非量子点光转换材料、或者上述两者的组合。所述非量子点光转换材料可以是荧光粉,可以是量子点和聚合物形成的微球,可以是荧光粉和聚合物形成的微球,也可以是上述三种的任意组合;基质通常是透光性的树脂。由于边缘区各个部分的漏光强度不同,漏光强度自反射膜边缘至中心逐渐变弱,为了与边缘区的漏光强度分布相适配,本技术将光转换材料层设置为以下三种形式:其一:在至少部分所述边缘区内,所述光转换材料层为光转换材料浓度沿反射膜边缘至反射膜中心方向逐渐变小的光转换材料层。在漏光强度较大的区,光转换材料层中光转换材料的浓度也较大;在漏光强度较小的区,光转换材料层中光转换材料的浓度也相应变小。其二:在至少部分所述边缘区内,所述光转换材料层的厚度沿所述反射膜边缘至所述反射膜中心方向逐渐变小;并且,所述边缘区内还设有与所述光转换材料层相适配的楔形的厚度补偿层,所述厚度补偿层的反射面与所述反射膜的反射面相平行。在此情况下,光转换材料层中光转换材料的浓度不变,而是通过改变光转换层的厚度来适应边缘区的漏光强度分布。但由于在应用时,反射膜的反射面还会设置其他部件,楔形的光转换材料层使得反射膜的反射面不平整,不利于设置其他部件。因此,本技术还在楔形光转换材料层上设置与其相适配的楔形厚度补偿层,使边缘区内反射膜的反射面保持平整。本技术中,厚度补偿层应当不影响光转换层出光。其三:在至少部分所述边缘区内,所述光转换材料层具有规则排列式图案,所述规则排列式图案包括两个以上的子图案。并且,所述规则排列式图案包括沿所述反射膜边缘至所述反射膜中心方向依次排列的至少两组子图案,各组子图案的面积沿所述反射膜边缘至所述反射膜中心方向逐渐变小,且各组子图案厚度相同。本技术中,每组子图案是一组有规律的排列图案单元,同属一组的所有子图案可以沿直线排列,也可以沿曲线排列(该曲线可以是开放曲线,也可以是闭合曲线)。在不改变光转换材料浓度、光转换材料层厚度的情况下,通过将光转换材料层设置成规则排列式图案、并改变规则排列式图案中各组子图案的面积,也可以达到与边缘区的漏光强度分布相适配的效果。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将光转换材料层与边缘区的漏光强度分布相适配,既避免在强漏光处光转换材料层对入射光的转换不完全,也避免经光转换材料层转换后弱漏光处的亮度过高,进一步提高反射膜出光亮度和色调的均匀性。对于第三种形式的光转换材料层,同属一组的各子图案之间可以是有间隔的,也可以是无间隔的;并且规则排列式图案中的子图案形状也可以是任意的,可以呈点状,可以呈规则图形,也可以呈不规则图形。作为优选,所述规则排列式图案中的子图案的形状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作为优选,同属一组的各子图案的面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优选为同属一组的各子图案具有相同面积;当各子图案的面积不相同时,应当保证不同面积的子图案是均匀、有规律地分布的,以便保证该组子图案整体上能与边缘区的漏光强度相适配。本技术中,反射膜的形状主要取决于使用该反射膜的显示器的显示面板的形状。但作为优选,所述反射膜为长方体形,所述反射面包括两个长度方向边缘区和两个宽度方向边缘区;所述规则排列式图案为行型阵列图案和列型阵列图案中的至少一种,至少在一个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的边缘区内,所述规则排列式图案包括两个以上相互平行的光转换材料胶条,且所述光转换胶条的平行方向与所述光转换胶条所在边缘区的延伸方向相同。由于长度方向边缘区和宽度方向边缘区是相互垂直设置的,当所述规则排列式图案仅设置在长度方向边缘区内时,所述规则排列式图案可以是行型阵列图案(此时该长度方向边缘区是横向延伸的),也可以是列型阵列图案(此时该长度方向边缘区是纵向延伸的);同理,当所述规则排列式图案仅设置在宽度方向边缘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反射膜,所述反射膜包括反射面,所述反射面分为中心区以及边缘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的至少部分所述边缘区上设有光转换材料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射膜,所述反射膜包括反射面,所述反射面分为中心区以及边缘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的至少部分所述边缘区上设有光转换材料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膜,其特征在于,在至少部分所述边缘区内,所述光转换材料层为光转换材料浓度沿反射膜边缘至反射膜中心方向逐渐变小的光转换材料层。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膜,其特征在于,在至少部分所述边缘区内,所述光转换材料层的厚度沿所述反射膜边缘至所述反射膜中心方向逐渐变小;并且,所述边缘区内还设有与所述光转换材料层相适配的楔形的厚度补偿层,所述厚度补偿层的反射面与所述反射膜的反射面相平行。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膜,其特征在于,在至少部分所述边缘区内,所述光转换材料层具有规则排列式图案,所述规则排列式图案包括两个以上的子图案。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则排列式图案包括沿所述反射膜边缘至所述反射膜中心方向依次排列的至少两组子图案,各组子图案的面积沿所述反射膜边缘至所述反射膜中心方向逐渐变小,且各组子图案厚度相同。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则排列式图案中的子图案的形状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7.如权利要求4~6任一所述的反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为长方体形,所述反射面包括两个长度方向边缘区和两个宽度方向边缘区;所述规则排列式图案为行型阵列图案和列型阵列图案中的至少一种,至少在一个长度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永印,尹侠,方旭明,赵飞,
申请(专利权)人:纳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