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调和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20911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5 13: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食用调和油,或称食用植物调和油(下同),其包含质量百分含量为8-15%的饱和脂肪酸,质量百分含量为30-50%的单不饱和脂肪酸,质量百分含量为35%-57%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该多不饱和脂肪酸包含质量百分含量为5%-12%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质量百分含量为30%-52%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该食用调和油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在结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的膳食脂肪或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02)报道的国民实际膳食脂肪的摄食量后,均符合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关于脂肪和脂肪酸推荐摄入量范围,同时内源性微量营养成分丰富。内源性微量营养成分包括了脂溶性维生素、以及多种植物活性物。其中所述维生素E满足中国居民每日推荐维生素E参考值的30%至8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食用调和油,更加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涉及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在结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的膳食脂肪或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02)报道的国民实际膳食脂肪的摄食量后,符合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ReferenceIntakes,DRI)关于脂肪和脂肪酸推荐摄入量范围,并且包含脂溶性维生素E、多种植物活性物的食用调和油。
技术介绍
早期市场上出现的调和油,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口味需要,将不同油脂进行简单调配,使产品具有较香的风味,产品调配的概念处于调味阶段,简称其为“第一代”食用调和油。营养学研究证明,饱和脂肪酸的大量摄入会增加肥胖和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则对人体健康有益,膳食脂肪中的饱和脂肪酸(S):单不饱和脂肪酸(M):多不饱和脂肪酸(P)以1:1:1为宜,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中,n-6:n-3=(4-6):1为佳。据此市场上出现了追求脂肪酸营养平衡的“第二代”食用调和油,但“第二代”食用调和油过于关注食用调和油本身的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三类脂肪酸之间要达到1:1:1平衡,而没有考虑国民实际日常三餐中烹调油以外来源的膳食脂肪,这是对三类脂肪酸合理的摄取比例“1:1:1”的误解。另外,三类脂肪酸合理的摄取比例“1:1:1”提法需有重要前提:即总膳食脂肪提供的能量占人体每日需求总能量的20%-30%。总之,脱离了总膳食脂肪这个前提,“1:1:1”的提法是不科学的,甚至是有害的。另外,目前很多食用调和油产品过度宣称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健康功能,对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应当理性看待,一方面,多不饱和脂肪酸属于人体不能自行合成而必须从食物直接摄取的必需脂肪酸,适量摄取可以满足生理需要并对人体起到重要的保健作用,对许多疾病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但由于多不饱和脂肪酸易发生脂质过氧化作用,如果没有足够的抗氧化剂的保护,长期过量摄取则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有研究(邓泽元,中国居民20年间食物脂肪酸摄入量调查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居民膳食存在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过量,尤其是亚油酸等n-6类多不饱和脂肪酸超量而α-亚麻酸等n-3类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相对不足的问题,对健康带来很大危害。因此食用调和油应当在限制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尤其是n-6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的同时,适当增加n-3类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天然抗氧化剂丰富的油脂的比例。2014年,中国营养学会推出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ReferenceIntakes,DRI),其对脂肪酸营养提出了新的认识,对各类脂肪酸的功能进行了细分,其要点是:(1)明确了各类脂肪酸适宜摄入量之间并无严格或固定的比例关系,即放弃了2000版DRI关于饱和(S)、单不饱和(M)、多不饱和(P)脂肪酸比例要达到1:1:1的说法,提出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要均衡,并给出了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各自摄入量范围,分别占总能量的8~10%、3%~11%,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中,n-6族、n-3族分别占总能量的2.5~9%、0.5~2.0%;(2)明确了EPA、DHA的摄入量范围和孕妇乳母等特殊人群的摄入量(见表一)。2013版DRI重视单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对单不饱和脂肪酸没有规定其上限。随着营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了单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单不饱和脂肪酸在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相近,却不具有多不饱和脂肪酸易造成脂质过氧化及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的弊病,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成本和原料油允许的前提下,食用调和油配方中可较大幅度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的含量。中国居民尤其是婴幼儿、少年儿童等特殊人群摄入n-3多不饱和脂肪酸严重不足,尤其是日常膳食结构中富含DHA的食物很少,中国居民平均DHA摄入量只有37.4mg,远远低于推荐摄入量,而市场上食用油(包括食用调和油)产品中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为α-亚麻酸,α-亚麻酸在人体内可以转化成DHA和EPA,但转化率很低。通过食用油(包括食用调和油)补充DHA、EPA等n-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一条经济可行方便实用的途径。维生素E是重要的脂溶性维生素之一,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等多种功能。DRI建议我国成人维生素E的适宜摄食量为14mgα-TE(表二),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监测(2010-2012)结果表明,国人维生素E的摄食量与2002年一致(翟凤英,杨晓光,2006),达到了适宜摄食量,但比1992年相比有所增加(大约增加20%),但我国居民摄取维生素E的主要来源是烹调用的植物油,长期以来我国植物油过度加工现象突出,油中维生素E流失严重,导致消费者一方面烹调食用油摄食量居高不下(大大超过我国膳食指南推荐的25-30g),而另一方面从油中摄取维生素E水平却呈下降趋势,如城市居民通过烹调油摄入的维生素E在1992年占69.3%,2002年只占57.4%,需要摄食更多的膳食脂肪才能满足人体需要的维生素E参考值。因此,精选油料,适度加工,并科学调配,生产出维生素E含量丰富的食用调和油,成为国民日常膳食用油,才是优选。中国居民每天摄入本专利专利技术的食用植物调和油25-30g时,即能满足推荐的每天维生素E摄入量的30-80%(以α-生育酚当量计)。需要着重指出的是,2013版DRI首次增加了“植物化合物对人体的作用”的内容,列出了大豆异黄酮、叶黄素、番茄红素、植物甾醇、氨基葡萄糖、花色苷、姜黄素、原花青素等植物化合物的摄入量(表二),并系统介绍了硫辛酸、异硫氰酸酯、白藜芦醇、绿原酸、儿茶素等10余种成分的结构、性质、吸收代谢、生物学作用。旨在通过日常膳食增加微量营养成分的摄入,干预慢病、肥胖的发生。对于食用植物油来说,其中的植物化合物基本等同于其内含的除脂溶性维生素(A、D、E、K)以外的各种微量营养成分,又称生理活性成分,包括2013版DRI提到的叶黄素、番茄红素、植物甾醇、白藜芦醇、绿原酸等,以及谷维素、多酚、角鲨烯、木脂素(木酚素),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成分对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保护作用,对人体起到各种有益作用。在油品中,这些内源性植物化合物的种类,越丰富多样越好,但每一种植物化合物的量,则不必过高。显然,食用调和油应该尽可能保留这些微量营养成分的多样性。GB28050-2011对宣称“富含”、“多种”维生素的产品做出了规定(表三),这可以作为植物化合物的相关声称的参考。从我国居民膳食中摄入的脂肪量来看,城市居民膳食中平均每天摄入的脂肪量达到85.6g,其中从膳食中摄取食物脂肪(即隐性脂肪)41.6g,比例为48.6%;烹调用油(即显性脂肪)为44g,比例为51.4%,农村居民膳食平均每天摄入的脂肪量为72.6g,低于城市,其中膳食中食物脂肪32.2g,比例为44.4%;食用油为40.4g,比例为55.6%(黄玉华,膳食脂肪酸平衡性的调查与营养平衡调和油的研究),可见,城市和农村居民膳食中来自食用油的脂肪量要高于来自除食用油以外的食物脂肪,无论农村还是城市,烹调用油摄入量均已经大大超过了25-30g的我国膳食指南推荐量,而高脂肪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食用调和油,所述食用调和油包含质量百分含量为8‑15%的饱和脂肪酸,质量百分含量为30‑50%的单不饱和脂肪酸,质量百分含量为35%‑57%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所述多不饱和脂肪酸中包含质量百分含量为5%‑12%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质量百分含量为30%‑52%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i)所述食用调和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n‑3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百分含量以及总质量百分含量符合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关于脂肪和脂肪酸的推荐摄入量范围;(ii)所述食用调和油中含有选自:谷维素、多酚、角鲨烯、植物甾醇、植物甾醇酯、芝麻素、木脂素中的三种或多于三种的植物活性物,并且所述植物活性物是非外源添加的;(iii)所述食用调和油含有脂溶性维生素,该脂溶性维生素是非外源添加的且其中的维生素E满足中国居民每日推荐维生素E参考值的30%‑8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食用调和油,所述食用调和油包含质量百分含量为8-15%的饱和脂肪酸,质量百分含量为30-50%的单不饱和脂肪酸,质量百分含量为35%-57%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所述多不饱和脂肪酸中包含质量百分含量为5%-12%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质量百分含量为30%-52%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i)所述食用调和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n-3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百分含量以及总质量百分含量符合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关于脂肪和脂肪酸的推荐摄入量范围;(ii)所述食用调和油中含有选自:谷维素、多酚、角鲨烯、植物甾醇、植物甾醇酯、芝麻素、木脂素中的三种或多于三种的植物活性物,并且所述植物活性物是非外源添加的;(iii)所述食用调和油含有脂溶性维生素,该脂溶性维生素是非外源添加的且其中的维生素E满足中国居民每日推荐维生素E参考值的30%-8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调和油,其中,所述n-3多不饱和脂肪酸选自:十八碳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或二十二碳五烯酸EPA中的一种或多于一种。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调和油,其中,所述十八碳烯酸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10%,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二碳五烯酸EPA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0%-3%。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食用调和油,其中,所述食用调和油包含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二碳五烯酸的质量百分含量选自下列各组:(a)饱和脂肪酸:10.11%,单不饱和脂肪酸:46.45%,多不饱和脂
\t肪酸:42.17%,n-6多不饱和脂肪酸:32.39%,n-3多不饱和脂肪酸:9.78%;(b)饱和脂肪酸:12.49%,单不饱和脂肪酸:30.25%,多不饱和脂肪酸:56.45%,n-6多不饱和脂肪酸:50.52%,n-3多不饱和脂肪酸:5.93%;(c)饱和脂肪酸:9.85%,单不饱和脂肪酸:49.97%,多不饱和脂肪酸:39.14%,n-6多不饱和脂肪酸:32.16%,n-3多不饱和脂肪酸:6.98%;(d)饱和脂肪酸:12.00%,单不饱和脂肪酸:42.80%,多不饱和脂肪酸:44.28%,n-6多不饱和脂肪酸:36.82%,n-3多不饱和脂肪酸:7.47%;(e)饱和脂肪酸:12.37%,单不饱和脂肪酸:39.56%,多不饱和脂肪酸:46.92%,n-6多不饱和脂肪酸:39.39%,n-3多不饱和脂肪酸:7.53%;(f)饱和脂肪酸:10.96%,单不饱和脂肪酸:44.71%,多不饱和脂肪酸:43.32%,n-6多不饱和脂肪酸:35.45%,n-3多不饱和脂肪酸:7.87%;(g)饱和脂肪酸:9.93%,单不饱和脂肪酸:49.00%,多不饱和脂肪酸:40.04%,n-6多不饱和脂肪酸:32.02%,n-3多不饱和脂肪酸:8.02%;(h)饱和脂肪酸:11.72%,单不饱和脂肪酸:41.61%,多不饱和脂肪酸:45.60%,n-6多不饱和脂肪酸:38.49%,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兴国陈刚金青哲安骏周胜利罗权军孙雪梅钟原王莉梅
申请(专利权)人:中粮食品营销有限公司江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