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底泥合成人工土壤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底泥、蚯蚓粪、秸秆源碳调节剂、pH调节剂、缓冲剂、微量元素螯合物,其中底泥重量百分比85-95%、蚯蚓粪的重量百分比为5-15%,在一吨的以上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中加入秸秆源碳调节剂为0.01-2000g、pH调节剂为0.01-1000g、缓冲剂为0.01-1000g、微量元素螯合物为0.01-500g。本发明专利技术克服了基质产品的稳定性相对较差的缺陷。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底泥生产的人工土壤能够有效克服基质性质不够稳定、植物安全性低、环境污染风险大的瓶颈,通过原料配比与发酵,使人工土壤的应用效果始终保持优良,使人工土壤具有成熟土壤相似的容重,能够较好的固定植物的根系,增加人工土壤的持水透气性,协调好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环境因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底泥合成人工土壤的方法。
技术介绍
底泥是一种水体沉积物,是水体营养物质的主要宿体。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排入水体,污水中携带的污染物(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等)和营养物(N、P等)不断积累于河流、湖泊和港湾等水体底泥中,使底泥成了一个潜在而又巨大的内污染源,如果不及时治理,将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甚至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底泥作为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粘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的混合物在水体传输的作用下,经过长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共同作用后,沉积于水体底部而形成的。因此,底泥中富含大量的营养物质,同时它又是多种污染物的蓄积库,它所积累的污染物质可作为二次污染源直接或间接对底栖生物或上覆水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并通过生物富集等过程,进入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由于底泥的释放作用而对河流水质产生二次污染作用,会使得水质恶化。河涌清淤是消除底泥对河道威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对疏浚的淤泥不及时加以处理处置,而堆积于河道两侧,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而且仍然可能随雨水流失进入河道。一般情况下,污染较轻的底泥占底泥总量的2/3以上,对于污染较轻的底泥的资源化利用尤为重要。最初,底泥利用主要局限于水泥工业方面,后来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其在市政、农业方面的利用,从而缓解治理成本、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在本专利技术作出之前,目前有基质等农用产品能消耗部分底泥,但是基质产品本身用量不大,对底泥的消耗量很小,而且基质产品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在生产过程中,原料的批次、生产的季节以及不同区域的生产都会对基质产品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样配方的基质产品,在一个地方可能会有优良的育苗效果,但在另一个地方就有可能育出次苗、矮小苗,甚至出现死苗等,这也会对移栽后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缺陷,研制一种基于底泥合成人工土壤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底泥合成人工土壤,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包括底泥、蚯蚓粪、秸秆源碳调节剂、pH调节剂、缓冲剂、微量元素螯合物,其中底泥重量百分比85-95%、蚯蚓粪的重量百分比为5-15%,在一吨的以上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中加入秸秆源碳调节剂为0.01-2000g、pH调节剂为0.01-1000g、缓冲剂为0.01-1000g、微量元素螯合物为0.01-500g。所述底泥中含蚯蚓消解生物质有机固体废弃物产生的蚯蚓粪。本专利技术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底泥合成人工土壤的方法,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步骤如下:(1)将底泥、蚯蚓粪按照配方量进行混合,并用力挤压、揉搓,混合均匀;(2)将步骤(1)中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配方量的秸秆源碳调节剂、pH调节剂,在适宜条件下,即温度15-80℃、含水率在40%以上、pH在6-9、C/N比控制在25-32之间,并且适时的翻堆,保证充足的氧气量下进行发酵,发酵天数在30天以上;(3)在步骤(2)得到的混合物中,将缓冲剂、微量元素螯合物进行混合,并混合均匀,陈化稳定30天以上;(4)使混合物的含水率达到20-40%之间,团粒开始产生,形成人工土壤。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效果在于利用底泥生产的人工土壤能够有效克服基质性质不够稳定、植物安全性低、环境污染风险大的瓶颈,人工土壤的性质不会因为原来的批次、季节、地域产生较大的差异,其通过原料配比与发酵,使人工土壤的应用效果始终保持优良。同时,底泥是一种容重较大的物质,通过两种原料的适合配比,可使人工土壤具有成熟土壤相似的容重,能够较好的固定植物的根系,增加人工土壤的持水透气性,协调好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环境因子,能够很好的克服基质专利技术的弊端。此外,蚯蚓粪中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能够增加人工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更加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及土壤性状的改良。基于底泥和蚯蚓粪为主要材料的人工土壤的配制能够有效解决成熟土壤消耗的问题,且实现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减少因废弃物随意堆积、排放引起的环境问题。本专利技术还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人工土壤的粒径组成与成熟土壤相似。底泥的含水率一般为50%,其颗粒的大小大部分处于粘粒范围内,蚯蚓粪除富含高品质有机质外,还含有一半以上的矿物质,矿物质部分其粒径处于粉粒和粘粒之间。因此,可以按照成熟土壤中性质最优良的壤土的粒径组成进行两种材料的配比,搭建人工土壤的机械组成,使人工土壤的粒径组成处于壤土范围内,保证人工土壤的保水透气性。(2)人工土壤的养分组成与成熟土壤相似。底泥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水溶性养分含量较少,而蚯蚓粪作为一种生物质固体废弃物的生物消解产物,其有机质含量丰富,矿物质养分含量也较多,尤其是氮、磷、钾及其他中、微量营养元素。因此,两种材料在很多性状包括养分组成上可以互补,分别主要充当成熟土壤中的矿物成分和有机成分,使人工土壤中具有成熟土壤所具有的机械组成和养分条件。(3)人工土壤的微生物较成熟土壤更为丰富。在人工土壤的配制过程中加入的蚯蚓粪,含有大量有益的好养微生物,加上底泥中也含有多种厌氧微生物,而蚯蚓粪作为一种多孔类材料,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很大的比表面积。因此,人工土壤中不管是微生物的种类还是数量都要比天然成熟土壤更为丰富。(4)人工土壤具有成熟土壤的缓冲性能。在人工土壤的配制过程中,添加了一定量的缓冲剂,缓冲剂的种类主要为乙酸铵,加上蚯蚓粪巨大的比表面和离子吸附、交换能力,因此在人工土壤陈化稳定后的使用中能够有效地抵抗外界环境的冲击,保持其优良的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阳离子交换量等指标条件,实现人工土壤的稳定性。(5)人工土壤的重金属危害性显著降低。在重金属污染的河流中,底泥中重金属含量也会相应地超标,因此在人工土壤的配制中添加一定量的微量元素螯合剂。大量研究表明,蚯蚓粪能有效钝化重金属的活性,降低生物可利用态重金属的含量,同时微量元素螯合剂的加入可通过释放植物微量元素的同时,络合重金属离子使其钝化,抑制固定化重金属转变为活化重金属,是人工土壤的重金属含量保持在使用标准临界值以下。(6)加强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底泥和蚯蚓粪是河流和生物质废弃物产生的废弃物资源,近年来关于底泥和蚯蚓粪的资源化利用途径也进行了不同领域的研究,但是其资源化利用水平与国外相差甚远,且利用途径中的消解量也受到制约。本专利技术将两种废弃物综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底泥合成人工土壤,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泥、蚯蚓粪、秸秆源碳调节剂、pH调节剂、缓冲剂、微量元素螯合物,其中底泥重量百分比85‑95%,蚯蚓粪的重量百分比为5‑15%,在一吨底泥、蚯蚓粪的混合物中加入秸秆源碳调节剂为0.01‑2000g、pH调节剂为0.01‑1000g、缓冲剂为0.01‑1000g、微量元素螯合物为0.01‑500g。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底泥合成人工土壤,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泥、蚯蚓粪、秸秆源碳调节
剂、pH调节剂、缓冲剂、微量元素螯合物,其中底泥重量百分比85-95%,蚯
蚓粪的重量百分比为5-15%,在一吨底泥、蚯蚓粪的混合物中加入秸秆源碳
调节剂为0.01-2000g、pH调节剂为0.01-1000g、缓冲剂为0.01-1000g、微
量元素螯合物为0.01-500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底泥合成人工土壤,其特征在于所述蚯蚓粪
为蚯蚓消解生物质有机固体废弃物产生的蚯蚓粪。
3.根据上述一种基于底泥合成人工土壤的方法,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粉霞,钱晓晴,高亚娟,周明耀,丛玮玮,盛海君,周健,曹雪林,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