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侧表面上的管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98965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4 21: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侧表面上的管道结构。设置在车辆的侧表面上的管道结构包括第一开口部分、第二开口部分和管道。第一开口部分被布置在车辆后轮胎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并且朝向车辆的前方开口。第二开口部分在前后方向上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开口部分的后方并且在所述后轮胎的前方,并且朝向车辆的后方开口或者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开口。管道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将第一开口部分和第二开口部分相互连接。管道包括第一倾斜区域。第一倾斜区域是管道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部分。第一倾斜区域从第二开口部分朝向车辆的前方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辆的侧表面上以减轻后轮胎周围的空气湍流的管道结构。
技术介绍
根据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13-203096(JP2013-203096A),挡泥板衬里的凸缘设置有管道,并且该管道允许沿着车辆的底表面流动的行驶气流(由于车辆行驶运动引起的气流)被从轮胎罩的外侧排出。从管道排出的第四行驶气流阻挡从轮胎罩向车辆外侧排出的第三行驶气流。因此,由于第三行驶气流,第四行驶气流抑制了沿着车辆侧表面流动的第二行驶气流从侧表面的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如在JP2013-203096A中描述地,第三行驶气流很可能在前轮胎罩中产生。同时,行驶气流在后轮胎罩中的流动很可能不同于在前轮胎罩中的流动。具体地,沿着车辆侧表面流动的空气很可能进入后轮胎罩的内侧。如果空气进入后轮胎罩,则空气与后轮胎碰撞,这可能增加对于车辆的行驶阻力(空气阻力)或者可能降低车辆的驾驶稳定性。然而,在JP2013-203096A中对于这点无任何说明。而且,在JP2013-203096A中描述的管道只是朝向车辆上侧凹入。即,管道具有如下结构,即,沿着车辆底表面流动的行驶气流通过管道的整个下部而被引入管道中。利用这种管道结构,当沿着车辆底表面流动的行驶气流被引入管道中时,湍流很可能在管道内部发生。结果,第四行驶气流的流动很可能是混乱的,这使得难以实现由第四行驶气流产生的上述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设置在车辆侧表面上的管道结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辆的侧表面上的管道结构,该管道结构包括第一开口部分、第二开口部分和管道。第一开口部分被布置在车辆的后轮胎的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并且第一开口部分朝向车辆的前方开口。第二开口部分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开口部分的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并且在所述后轮胎的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所述第二开口部分朝向所述车辆的后方开口或者在所述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开口。所述管道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将所述第一开口部分和所述第二开口部分相互连接。所述管道包括第一倾斜区域。所述第一倾斜区域是所述管道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部分,并且所述第一倾斜区域从所述第二开口部分朝向所述车辆的前方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以上方面,在车辆行驶(前进)时,空气流入第一开口部分中。通过第一开口部分引入管道中的空气沿着管道的第一倾斜区域移动。因为第二开口部分经由管道连接到第一开口部分,所以通过第二开口部分排出通过第一开口部分引入管道中的空气。因为第一倾斜区域从第二开口部分朝向车辆的前方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延伸,所以沿着第一倾斜区域移动并且通过第二开口部分排出的空气被朝向在后轮胎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引导。因此,能够防止沿着车辆侧表面流动的空气与后轮胎碰撞。具体地,在容纳后轮胎的后轮罩中,沿着车辆侧表面流动的空气很可能进入后轮罩的内侧。然后,引入后轮罩中的空气与后轮胎碰撞。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以上方面,能够通过朝向在后轮胎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引导通过第二开口部分排出的空气来抑制沿着车辆侧表面流动的空气进入后轮罩。结果,能够抑制空气与后轮胎碰撞。如果空气与后轮胎碰撞,则对于车辆的行驶阻力(空气阻力)可能增加或者车辆的驾驶稳定性可能降低。然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以上方面,能够通过抑制空气与后轮胎碰撞来防止车辆行驶阻力(空气阻力)的增加和驾驶稳定性的降低。在本专利技术的以上方面中,第一开口部分朝向车辆的前方开口,并且因此在车辆行驶(前进)时,空气易于被引入第一开口部分中。然后,通过第一开口部分引入管道中的空气易于被管道引导到第二开口部分。在以上方面,管道可以包括第二倾斜区域。第二倾斜区域是管道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部分。第二倾斜区域从第一开口部分的前方的位置朝向车辆的后放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延伸。当车辆行驶(前进)时,空气很可能沿着车辆的外表面(例如侧表面)流动。因为第二倾斜区域从第一开口部分的前方的位置朝向车辆的后方延伸,所以空气易于沿着第二倾斜区域流动。此外,第二倾斜区域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延伸,并且因此沿着第二倾斜区域流动的空气易于被抽吸到第一开口部分中。因此,能够增加通过第一开口部分流入管道中的空气量,并且能够增加通过第二开口部分排出的空气量。如上所述,增加通过第二开口部分排出的空气量使得更加易于抑制空气与后轮胎碰撞。在以上方面,管道可以包括第三倾斜区域。第三倾斜区域是所述管道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部分。所述第三倾斜区域在朝向所述第二开口部分的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倾斜区域延伸。因此,管道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朝向第二开口部分减小。这使得能够增加前往第二开口部分的空气的流速,由此增加通过第二开口部分排出的空气的流速。因此,通过第二开口部分排出的空气易于朝向后轮罩的外侧推回试图进入后轮罩的空气。在以上方面,第二开口部分可以面对容纳后轮胎的后轮罩。因此,沿着第一倾斜区域流动并且通过第二开口部分排出的空气通过后轮罩并且被排出到后轮罩的外侧。产生这种气流使得更加易于抑制沿着车辆侧表面流动的空气进入后轮罩。附图说明将在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类似的数字表示类似的元件,并且其中:图1是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示意具有入口的门槛模制件的一部分的透视外部视图;图3是管道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管道结构的水平截面视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管道结构的水平截面视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管道结构的水平截面视图;并且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管道结构的水平截面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在图1中,箭头UP示意车辆100的向上方向,并且箭头FR示意车辆100的向前方向。与向上方向UP和向前方向FR这两者垂直的方向,即,与绘制图1的纸张垂直的方向是车辆100的宽度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如在图1中所示意地,车辆100包括容纳后轮胎110的后轮罩120,和容纳前轮胎130的前轮罩140。虽然在图1中示意了车辆100的仅仅一个侧表面,但是车辆100的另一个侧表面具有与在图1中示意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即,车辆100的这两个侧表面的结构关于与车辆宽度方向垂直并且穿过车辆10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直线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设置在车辆的侧表面上的管道结构,所述管道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开口部分,所述第一开口部分被布置在所述车辆的后轮胎的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所述第一开口部分朝向所述车辆的前方开口;第二开口部分,所述第二开口部分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开口部分的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并且在所述后轮胎的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所述第二开口部分朝向所述车辆的后方开口或者在所述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开口;和管道,所述管道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将所述第一开口部分和所述第二开口部分相互连接,所述管道包括第一倾斜区域,所述第一倾斜区域是所述管道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部分,并且所述第一倾斜区域从所述第二开口部分朝向所述车辆的前方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1.21 JP 2014-2372061.一种设置在车辆的侧表面上的管道结构,所述管道结构的特征
在于包括:
第一开口部分,所述第一开口部分被布置在所述车辆的后轮胎的
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所述第一开口部分朝向所述车辆的
前方开口;
第二开口部分,所述第二开口部分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开口部分的
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并且在所述后轮胎的在所述车辆的前
后方向上的前方,所述第二开口部分朝向所述车辆的后方开口或者在
所述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开口;和
管道,所述管道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将所述第一开
口部分和所述第二开口部分相互连接,所述管道包括第一倾斜区域,
所述第一倾斜区域是所述管道的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浦正昭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