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794718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3 0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属于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并可实现对菌根真菌的分室培养的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包括菌丝生长框,在所述菌丝生长框内为菌丝生长室,在所述菌丝生长框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植物生长框,在所述植物生长框内为植物生长室,所述菌丝生长室与所述植物生长室连通,并且在植物生长室与菌丝生长室之间设置有可允许植物根系穿过的分隔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培养菌根真菌时,在提供少量接种菌剂的情况下,即可获得大量的菌根、孢子、菌丝等混合物;可使菌剂的获得更加容易。而且,对于菌根、孢子、菌丝等混合物的收集,可通过沿分隔网进行截断分离后直接拆卸菌丝生长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微生物培养
,尤其涉及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菌根是一种植物与菌根真菌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共同进化出的一种共生关系。菌根真菌可以提高宿主对矿质元素和水分的吸收,并能有效提高植物的生存能力。而某些菌根真菌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例如块菌(Tuber)、松茸(Tricholomamatsutake)、美味牛肝菌(Boletusedulis)等。但是由于菌根真菌很难脱离宿主离体培养。同时有些珍贵的菌类,例如法国黑孢块菌(Tubermelanosporum)、意大利白块菌(Tubermagnatum)等,因为其珍贵所以在国内难以实现大规模接种。因此,菌根菌的培养成为了菌根真菌菌剂生产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限制条件。目前,菌根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一直未能得到广泛推广使用,究其原因就是纯种接种菌剂难以获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并可实现对菌根真菌的分室培养的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本技术在提供少量接种菌剂的情况下,可获得大量的菌根、孢子、菌丝等混合物,而此混合物即可作为菌剂使用,使得菌剂的获得更加便利。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包括菌丝生长框,在所述菌丝生长框内为菌丝生长室,在所述菌丝生长框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植物生长框,在所述植物生长框内为植物生长室,所述菌丝生长室与所述植物生长室连通,并且在植物生长室与菌丝生长室之间设置有可允许植物根系穿过的分隔网。进一步的是:在所述植物生长室的中部设置有筛网,所述筛网将植物生长室分为上腔室和下腔室;其中所述筛网可允许真菌孢子通过,且可阻止植物根系通过。进一步的是:在植物生长室和菌丝生长室之间设置有一根金属棒,所述筛网的一边连接在所述金属棒上。进一步的是:所述筛网为金属筛网,且筛网的筛孔孔径为30μm。进一步的是:在植物生长室内的下腔室内设置有斜板,所述斜板将下腔室分为上半腔室和下半腔室,并且所述斜板的底边位于植物生长室和菌丝生长室的底边相接处,所述斜板的顶边位于植物生长室和筛网的相接处。进一步的是:所述斜板的斜度为45°。进一步的是:所述分隔网为尼龙网,且尼龙网的网孔孔径为1mm。进一步的是:在上腔室内设置有植物培养基,所述植物培养基由泥碳土与蛭石按1:1的体积比混合得到;在下腔室和菌丝生长室内设置有菌丝培养基,所述菌丝培养基由河砂与蛭石按1:1的体积比混合得到。进一步的是:在上腔室内设置有植物培养基,所述植物培养基由泥碳土与蛭石按1:1的体积比混合得到;在下腔室的上半腔室和菌丝生长室内设置有菌丝培养基,所述菌丝培养基由河砂与蛭石按1:1的体积比混合得到;在下腔室的下半腔室内为空置设置。进一步的是:在所述菌丝生长框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植物生长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可提高对菌根真菌的培养效率。并且菌丝生长室与植物生长室通过分隔网分离开来,这样可有效避免因菌丝生长室与植物生长室内的生长基质不同以及避免外源物质对菌根真菌造成污染,进而有效的保证了菌根真菌的正常生长;而且,在收集菌丝生长框内的菌根、孢子以及菌丝时可通过沿分隔网进行截断分离,然后直接拆卸菌丝生长框,进而可以非常方便的获得大量的菌根、孢子、菌丝等混合物。另外,进一步通过设置在植物生长室下部的筛网,可有效收集菌根真菌孢子,筛网的孔径设置为足够小,以使根系无法向下生长,同时又允许菌根真菌孢子通过,并且筛网还可避免浇水过量对根系造成的水涝问题。本技术可在菌丝生长室中获得大量的菌根、孢子、菌丝等混合物;方便了菌根的检测,更可便捷的获得大量的可接种菌剂,降低实验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的一种具体实例的三维视图;图2为图1中所示实例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A-A截面的剖视图;图中标记为:菌丝生长框1、菌丝生长室2、植物生长框3、植物生长室4、上腔室41、下腔室42、上半腔室421、下半腔室422、分隔网5、筛网6、金属棒7、斜板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本技术所述的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包括菌丝生长框1,在所述菌丝生长框1内为菌丝生长室2,在所述菌丝生长框1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植物生长框3,在所述植物生长框3内为植物生长室4,所述菌丝生长室2与所述植物生长室4连通,并且在植物生长室4与菌丝生长室2之间设置有可允许植物根系穿过的分隔网5。其中,菌丝生长室2是用于菌根真菌生长的空间,可用于培育如块菌、松茸、美味牛肝菌等各类菌根真菌;而植物生长室4则是用于栽培相应植物的空间,一般栽培利于菌根真菌生长的华山松、檞栎等寄主植物。如图1至图3中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为在菌丝生长框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植物生长框3。其中,菌丝生长室2与所述植物生长室4连通,是指的在菌丝生长框1和植物生长框3相互拼接的一侧面均未设置相应的挡板结构,使得二者内部的植物生长室4与菌丝生长室2为连通状态,以允许植物根系从植物生长室4内向菌丝生长室2内生长;这样菌根真菌即可与生长到菌丝生长室2内的根系结合,并在菌丝生长室2内形成菌根。而本技术进一步将菌丝生长框1与植物生长框3之间设置为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这样,在之后收集菌丝生长室2内的菌根时只需要将菌丝生长框1沿分割网5单独分割开来即可。另外,设置分隔网5的作用,主要是用于阻隔菌丝生长室2和植物生长室4内的培养基质,因为一般情况下,在菌丝生长室2和植物生长室4内放置的基质并不相同,植物培养室4内一般填充为利于植物生长的有机土等培养基质,而在菌丝生长室2则一般填充为河沙等基质即可。当然,分隔网5应当设置为不能阻隔到植物根系从植物生长室4向菌丝生长室2生长,因此对分隔网5的网孔大小有一定的要求,即要求其可允许植物根系穿过,同时又能起到对两侧不同基质的阻隔效果。当然,对于不同植物的根系,理论上可设置不同分隔网5的网孔大小。更具体的是,可设置分隔网5为尼龙网,并且进一步可设置尼龙网的网孔孔径为1mm,这样可大致满足多种植物根系的要求。另外,还可在所述植物生长室4的中部设置有筛网6,所述筛网6将植物生长室4分为上腔室41和下腔室42;其中所述筛网6可允许真菌孢子通过,且可阻止植物根系通过。筛网6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是允许真菌孢子通过,更利于对真菌孢子的收集,并可避免植物根系进一步向下生长,而促使植物根系向一侧的菌丝生长室2内生长;第二,是可避免浇水过量时对植物根系造成水涝的情况,可确保植物根系的有效生长。另外,对于筛网6,具体可设置为金属筛网,并且根据孢子的大小情况,可进一步设置筛网6的筛孔孔径为30μm左右。当然,考虑到在植物生长室4和菌丝生长室2之间除了设置有分隔网5以外,其本身为连通结构,因此,在设置有筛网6时,为了对筛网6起到一定的支持效果,可进一步在该处设置一根金属棒7,如附图中所示,这样可将所述筛网6的一边连接在所述金属棒7上,由金属棒7对筛网6起到支撑效果。当然,金属棒7的结构强度应当满足要求,一般可设置金属棒7的直径为1mm-5mm。另外,还可进一步在植物生长室4内的下腔室42内设置有斜板8,所述斜板8将下腔室42分为上半腔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

【技术保护点】
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菌丝生长框(1),在所述菌丝生长框(1)内为菌丝生长室(2),在所述菌丝生长框(1)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植物生长框(3),在所述植物生长框(3)内为植物生长室(4),所述菌丝生长室(2)与所述植物生长室(4)连通,并且在植物生长室(4)与菌丝生长室(2)之间设置有可允许植物根系穿过的分隔网(5)。

【技术特征摘要】
1.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菌丝生长框(1),在所述菌丝生长框(1)内为菌丝生长室(2),在所述菌丝生长框(1)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植物生长框(3),在所述植物生长框(3)内为植物生长室(4),所述菌丝生长室(2)与所述植物生长室(4)连通,并且在植物生长室(4)与菌丝生长室(2)之间设置有可允许植物根系穿过的分隔网(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植物生长室(4)的中部设置有筛网(6),所述筛网(6)将植物生长室(4)分为上腔室(41)和下腔室(42);其中所述筛网(6)可允许真菌孢子通过,且可阻止植物根系通过。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植物生长室(4)和菌丝生长室(2)之间设置有一根金属棒(7),所述筛网(6)的一边连接在所述金属棒(7)上。4.如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晨光张波张凌子刘茂柯张小平田鸿辜运富赵珂陈强刘松青李小林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