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设计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内饰品配合结构,该配合结构包括:第一内饰板、第二内饰板,第一内饰板与第二内饰板配合装配;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内饰板上的U型限位结构,所述U型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内饰板卡接;设置在第二内饰板上的卡脚,所述第二内饰板通过所述卡脚与所述第一内饰板固定配合。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升了汽车内饰品外观配合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设计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内饰品配合结构。
技术介绍
在汽车内饰仪表板或门护板产品中经常会遇到两个饰板之间或内饰板与仪表板之间需要配合装配的情况,而配合装配又分为饰板正装和饰板背装两种方式,饰板正装又分为卡扣或卡脚的连接方式,一般地,结构空间比较充足的都会采用如图1所示的卡扣连接方式,而在一些安装空间比较小,布置卡扣比较困难的位置会采用如图2所示的卡脚连接方式。但此卡脚连接方式中只有单边卡接,会出现卡接不紧的状况,后期两个内饰产品之间的缝隙会变得不受控制。具体地,图1中包括:第一内饰板1’、第二内饰板2’以及与所述第二内饰板2’卡接的卡扣3’,而卡扣3’的安装尺寸比较大,一般安装尺寸在8mm以上。图2中包括:第一内饰板1’、第二内饰板2’、卡脚安装本体5’以及与所述第二内饰板2’卡接的卡脚4’,一般卡脚4’在5mm~6mm都可以布置,图2中,卡脚4’与第二内饰板2’相抵从而起到卡接作用,进一步,由于卡脚4’与第二内饰板2’相抵,卡脚4’会承受向左的力,这样会导致卡脚4’会有向右的微量的变形,因此,单独布置卡脚4’时,会导致件第一内饰板1’与第二内饰板2’的外观间隙随卡脚4’的变形而变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内饰品配合结构,以优化汽车内饰品之间的匹配间隙,从而提升汽车内饰品外观配合质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内饰品配合结构,包括:第一内饰板、第二内饰板,第一内饰板与第二内饰板配合装配;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内饰板上的U型限位结构,所述U型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内饰板卡接;设置在第二内饰板上的卡脚,所述第二内饰板通过所述卡脚与所述第一内饰板固定配合。优选地,所述U型限位结构有两个,包括:第一U型限位结构与第二U型限位结构,所述第一U型限位结构与第二U型限位结构沿第一内饰板与第二内饰板接触面方向且分别位于所述卡脚两侧。优选地,所述第一U型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卡脚左侧3mm至5mm任一处,所述第二U型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卡脚右侧3mm至5mm任一处。优选地,所述第二内饰板通过所述卡脚与仪表板本体的卡接来与第一内饰板固定配合。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仪表板本体固定连接的第一卡脚安装本体,所述第一卡脚安装本体上设有容纳所述卡脚的安装孔。优选地,所述卡脚与所述第一内饰板直接卡接。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内饰板固定连接的第二卡脚安装本体,所述第二卡脚安装本体上设有容纳所述卡脚的安装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内饰品配合结构,通过卡脚与U型限位结构配合使用可以使第一内饰件与第二内饰板配合良好,优化间隙,提升了第一内饰件与第二内饰板的外观配合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卡扣连接方式的一种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卡脚连接方式的一种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汽车内饰品配合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A向剖视图。图5是图3中B-B向剖视图。附图中标号:1’、第一内饰板2’、第二内饰板3’、卡扣4’、卡脚5’、卡脚安装本体1、第一内饰板2、第二内饰板3、第一卡脚安装本体4、卡脚5、U型限位结构6、仪表板本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如图3所示,是本技术实施例汽车内饰品配合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该内饰品配合结构包括:第一内饰板1、第二内饰板2,第一内饰板1与第二内饰板2配合装配;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内饰板上1的U型限位结构5,所述U型限位结构5与所述第二内饰板2卡接;设置在第二内饰板上2的卡脚4,所述第二内饰板2通过所述卡脚4与所述第一内饰板1固定配合。具体地,本技术中,第一内饰板1与第二内饰板2均为汽车上的内饰品,即外观件,此两件均处于驾驶员视野内,两件的匹配间隙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客户的满意度,并且当第二内饰板2的宽度较窄,比如宽度小于8mm时,无法使用卡扣结构实现第一内饰板与第二内饰板配合固定,因此,本技术中,通过卡脚4与U型限位结构配合使用可以使第一内饰件与第二内饰板固定配合良好,优化间隙,提升第一内饰件与第二内饰板的外观配合质量。具体地,如图3与图5所示,所述U型限位结构5有两个,包括:第一U型限位结构与第二U型限位结构,所述第一U型限位结构与第二U型限位结构沿第一内饰板与第二内饰板接触面方向且分别位于所述卡脚两侧。进一步,为了使卡脚4的卡接更加稳固,所述第一U型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卡脚左侧3mm至5mm任一处,优选地,第一U型限位结构位于卡脚左侧3mm处;所述第二U型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卡脚右侧3mm至5mm任一处,优选地,所述第二U型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卡脚右侧3mm处。具体地,本技术中,卡脚4用于实现第一内饰板与第二内饰板固定配合,因此所述第二内饰板2通过所述卡脚4与仪表板本体6的卡接来与第一内饰板1固定配合,具体如图3与图4所示。进一步,卡脚4也可以与第一内饰板1直接卡接。当然,本技术中,为了实现第一内饰板与第二内饰板固定装配,第二内饰板2通过卡脚4还可以与其他固定件卡接。进一步,当第二内饰板2通过卡脚4与仪表板本体6卡接时,为了使卡脚更加美观,如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与所述仪表板本体固定连接的第一卡脚安装本体3,所述第一卡脚安装本体3上设有容纳所述卡脚的安装孔。进一步,当第二内饰板2通过卡脚4与第一内饰板1直接卡接时,为了使卡脚更加美观,本技术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内饰板固定连接的第二卡脚安装本体,所述第二卡脚安装本体上设有容纳所述卡脚的安装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内饰品配合结构,通过卡脚与U型限位结构配合使用使第一内饰件与第二内饰板固定配合良好,优化了两者间隙,提升了两者外观配合质量。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内饰品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内饰板、第二内饰板,第一内饰板与第二内饰板配合装配;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内饰板上的U型限位结构,所述U型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内饰板卡接;设置在第二内饰板上的卡脚,所述第二内饰板通过所述卡脚与所述第一内饰板固定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内饰品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内饰板、第二内饰板,第一内饰板与第二内饰板配合装配;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内饰板上的U型限位结构,所述U型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内饰板卡接;设置在第二内饰板上的卡脚,所述第二内饰板通过所述卡脚与所述第一内饰板固定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品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限位结构有两个,包括:第一U型限位结构与第二U型限位结构,所述第一U型限位结构与第二U型限位结构沿第一内饰板与第二内饰板接触面方向且分别位于所述卡脚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内饰品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型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卡脚左侧3mm至5mm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莎,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