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70843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8 14: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泵,可以进行机械驱动和电动驱动这两种驱动。泵具备:具有线圈(22)的圆环状的定子(2)、具备永久磁铁(24)的圆筒状的外转子(3)、偏心位于外转子(3)的内周侧的内转子(4)、连结外转子(3)和内转子(4)的6个连结板(5)、安装有内转子(4)的驱动轴(6)。通过外转子(3)和内转子(4)旋转,得到抽吸作用。连结板(5)具有对称的截面形状,无论外转子(3)为驱动侧还是内转子(4)为驱动侧,均可同样地进行转矩传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例如作为内燃机或自动变速器的油等使用的液体用的泵,特别是,涉及可进行机械驱动和采用电气的驱动这两个系统的驱动。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作为混合动力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用油泵使用的摆线泵(トロコイドポンプ)。该摆线泵以将内燃机的输出经由单向离合器传递给内转子的方式构成,另一方面,构成为在外转子外周面设置永久磁铁,通过与配置于外转子外周侧的定子线圈的协作,作为电动机发挥作用。即,在混合动力车辆的内燃机工作的期间,通过内燃机的输出旋转驱动内转子,作为一种机械泵发挥作用。而且,在内燃机停止的期间,利用由外转子的永久磁铁和外周侧的定子线圈构成的电动机旋转驱动外转子,作为一种电动泵发挥作用。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与摆线泵不同形式的旋转型容积泵(其被称作是摆动型泵等)。其被构成为具备与驱动轴一体旋转的内转子、伴随该内转子的旋转而在凸轮环内旋转的外转子,其中,多个连结板以从内周侧的内转子向外周侧的外转子传递旋转力的方式配置于两者间。利用该多个连结板连结内转子和外转子,并且将在外转子和内转子之间形成的空间划分成多个腔室。外转子相对于内转子偏心存在,因此,通过两者旋转,得到类似于叶片泵的抽吸作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7236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1769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摆线泵为具有n个凸起(ローブ)的内转子与具有n+1个凹部的外转子啮合的一般的结构,但在这样的摆线泵中要使外转子侧旋转驱动并使内转子从动时,旋转的传递主要通过一个凸起的啮合进行,因此,不能向内转子顺畅地传递驱动力。特别是,由于内转子的转速比外转子的转速大(取决于凸起和凹部的个数比),所以外转子以使内转子增速的形式驱动,因此,滑动阻力非常大。因此,实际的特性会在旋转驱动内转子侧的状态和旋转驱动外转子侧的状态下而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的形式的泵仍旧是可通过旋转驱动外转子侧而实现抽吸作用,但是,在旋转驱动内转子侧而外转子随之从动的情况、和旋转驱动外转子侧而内转子随之从动的情况下,即使旋转方向相同,连结板上的转矩传递方向也处于相反的关系。公知的连结板具有仅考虑到向一方进行的转矩传递的非对称的截面形状,因此,在使外转子和内转子之间的转矩传递方向为双方向的情况下,任意一方的效率会降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泵,其特征在于,具备:外壳,其具有吸入端口以及排出端口,并且具备圆环状的定子;圆筒状的外转子,其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内周侧,并且以与所述定子协作构成电动机部的方式在外周面具备多个永久磁铁,并且在内周面形成有多个沿轴向延伸的截面C字形的板保持槽;内转子,其在所述外转子的内周侧配置于相对于该外转子偏心的位置,在与该外转子之间构成与所述吸入端口以及所述排出端口连通的空间,并且在外周面放射状地形成有多个切槽;驱动轴,其与所述内转子连接,并且通过第二驱动源旋转驱动;多个连结板,其截面大致圆形的头部可摆动地嵌合于所述板保持槽,并且截面大致三角形的鼓出部可滑动地嵌合于所述切槽,将所述空间划分成多个腔室。所述连结板以在所述外转子和所述内转子之间相互传递旋转力的方式在所述鼓出部的两面具备转矩传递面,并且具有夹着穿过所述头部的摆动中心的平面而对称的截面形状。这种结构中,通过使用由外壳侧的定子和外转子侧的永久磁铁构成的电动机部旋转驱动外转子,内转子经由多个连结板从动,通过向由连结板划分成的多个腔室的周向的移动而得到抽吸作用。另外,通过利用第二驱动源旋转驱动驱动轴,内转子旋转,外转子经由多个连结板从动。通过向由连结板划分成的多个腔室的周向的移动,同样地得到抽吸作用。无论哪一个驱动方向,在外转子旋转1圈的期间,内转子都旋转1圈。在此,就多个连结板而言,头部可摆动地支承于外转子内周面的板保持槽,截面大致三角形的鼓出部在切槽内进退并进行摆动,进行外转子和内转子之间的转矩传递。在外转子由电动机部驱动时,鼓出部的一侧的面的转矩传递面向周向按压内转子的切槽的一侧的内壁面。在内转子由第二驱动源驱动时,切槽的另一侧的内壁面向周向按压鼓出部的另一侧的面的转矩传递面。由于连结板具有对称的截面形状,所以无论在哪一方向都能够进行良好的转矩传递。在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的一方式中,决定所述鼓出部的形状,使得在各连结板处于相对于所述外转子和所述内转子的偏心方向确定的第一动力传递角度范围时,该连结板的一侧的转矩传递面与所述切槽的一侧的内壁面大致平行地面接触,在处于第二动力传递角度范围时,该连结板的另一侧的转矩传递面与所述切槽的另一侧的内壁面大致平行地面接触。即,在转矩传递面和切槽的内壁面处于大致平行地面接触的状态时,在连结板和切槽之间传递最大的转矩。因此,仅在以得到这种相对的姿势的特定的位置(角度位置)为中心的一定的动力传递角度范围内,进行经由连结板的转矩传递。在外转子和内转子的任一方被驱动时,在第一动力传递角度范围进行转矩传递,在另一方被驱动时,在第二动力传递角度范围进行转矩传递。由于连结板具有对称的截面形状,所以第一动力传递角度范围和第二动力传递角度范围成为夹着所述偏心方向大致对称地产生并且相互相等的大小的角度范围。在本专利技术优选的一个方式中,在所述驱动轴上安装所述内转子,并且所述驱动轴经由单向离合器通过内燃机的输出被机械地驱动。在这样的结构中,例如在混合动力车辆等中,如果内燃机在以电动机部未被电驱动的状态下旋转,则经由驱动轴驱动内转子。而且,在内燃机停止的状态下,电动机部驱动外转子,由此,单向离合器空转,在内燃机停止的状态下电动驱动泵。或者,也可以如下构成:代替单向离合器而经由可从外部进行连接/释放控制的离合器机构通过内燃机的输出机械地驱动内转子。(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一种能够进行使用了电动机部的电动驱动和利用第二驱动源的机械驱动这两种驱动的泵,特别是能够通过电动驱动和机械驱动来确保同等的效率以及特性。附图说明图1是以拆下了盖的状态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油泵的平面图。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的油泵整体的剖面图。图3是该油泵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连结板的截面形状的放大图。图5是表示用于驱动轴的离合器机构的一实施例的剖面图。符号说明1…外壳2…定子3…外转子4…内转子5…连结板5a…头部5b…鼓出部5e…角部6…驱动轴21…定子铁心22…线圈24…永久磁铁26…板保持槽29…单向离合器32…切槽50…转矩传递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图1~图3表示将本专利技术作为例如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自动变速器用的油泵应用的一实施例。如图3所示,该油泵以安装于自动变速器或内燃机的适宜位置的中空圆盘状的外壳1、收容于该外壳1的圆环状的定子2、配置于该定子2的内周侧的圆筒状的外转子3、在该外转子3的内周侧配置于相对于该外转子3偏心的位置的内转子4、将外转子3和内转子4连结的多个(例如6个)连结板5、支承于上述外壳1的驱动轴6作为主体构成。上述外壳1被分割成形成有定子收容室13作为凹部的主体11、和与该主体11组合而关闭定子收容室13的开口面的盖12而构成,这些主体11和盖12通过多个螺栓14相互紧固。在定子收容室13的中央部形成有侧板部15作为圆形的凸部,在该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泵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泵,其特征在于,具备:外壳,其具有吸入端口以及排出端口,并且具备圆环状的定子;圆筒状的外转子,其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内周侧,并且以与所述定子协作构成电动机部的方式在外周面具备多个永久磁铁,并且在内周面形成有多个沿轴向延伸的截面C字形的板保持槽;内转子,其在所述外转子的内周侧配置于相对于该外转子偏心的位置,在与该外转子之间构成与所述吸入端口以及所述排出端口连通的空间,并且在外周面放射状地形成有多个切槽;驱动轴,其与所述内转子连接,并且通过第二驱动源旋转驱动;多个连结板,其截面大致圆形的头部可摆动地嵌合于所述板保持槽,并且截面大致三角形的鼓出部可滑动地嵌合于所述切槽,将所述空间划分成多个腔室,所述连结板以在所述外转子和所述内转子之间相互传递旋转力的方式在所述鼓出部的两面具备转矩传递面,并且具有夹着穿过所述头部的摆动中心的平面而对称的截面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8.31 JP 2015-1699281.一种泵,其特征在于,具备:外壳,其具有吸入端口以及排出端口,并且具备圆环状的定子;圆筒状的外转子,其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内周侧,并且以与所述定子协作构成电动机部的方式在外周面具备多个永久磁铁,并且在内周面形成有多个沿轴向延伸的截面C字形的板保持槽;内转子,其在所述外转子的内周侧配置于相对于该外转子偏心的位置,在与该外转子之间构成与所述吸入端口以及所述排出端口连通的空间,并且在外周面放射状地形成有多个切槽;驱动轴,其与所述内转子连接,并且通过第二驱动源旋转驱动;多个连结板,其截面大致圆形的头部可摆动地嵌合于所述板保持槽,并且截面大致三角形的鼓出部可滑动地嵌合于所述切槽,将所述空间划分成多个腔室,所述连结板以在所述外转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堀松俊宜增仓智史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马勒滤清系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