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眩装置和后视镜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754329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2 1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眩装置和后视镜。该防眩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防眩层和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外侧的反射层,所述防眩层包括多个偏转分子,多个所述偏转分子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不同压差下能实现有序偏转和散乱排布的切换。该防眩装置中双稳态液晶分子或多稳态液晶分子在上电与掉电状态下会有序偏转和散乱排布的特性,自动实现防眩与否的切换,特别适用于后视镜防眩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防眩装置和后视镜
技术介绍
夜间行车最大的安全隐患就是视线问题,普通车内后视镜直接将后车强光反射入驾驶员的眼睛,刺眼的强光直接影响到驾驶员的视觉,为行车安全带来隐患。为了减小危险的发生,杜绝夜间行车隐患,防止后车的远光灯眩目是重要措施之一。现有的防眩目方案大都为手动调节的方案:通过光学原理抑制炫目,这种后视镜使用楔形镜1并蒸镀反射材料形成蒸镀层2从而构成一块双反射率的镜子,当驾驶员认为反射光过强感到刺眼时,即可手动扳动后视镜角度调节杆,使后视镜角度偏移,此时镜面的反射率小,可以削弱光线强度。如图1A所示,当正常工作时整个后视镜结构竖直向下,镜面反射依靠镜面材料的蒸镀层2(镍、铝不连续蒸镀,实现反射率为80%,而透过率仅为20%);当有强光打到镜面上就用手动将镜面扳过一定角度,达到如图1B所示的效果,这样利用楔形镜1的前表面玻璃作为镜面起到的防眩目的效果。随着功能的集成化,后视镜还可能设置显示屏3来兼顾导航地图或其他图形的显示,此时由于作为显示屏3的后视镜的角度与镜面反射和前表面玻璃的折射效果,人眼看到的画面图像就会失真。可见,这种防炫目后视镜由于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用户手动调节镜面的角度,操作便利性较差;而且,防眩只能简单的起到防止炫目,并无更多实际的价值。因此,设计一种新型的能够自动调节做到防眩目效果,并且有很好的观看效果的自动防眩结构是作为智能后视镜亟待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防眩装置和后视镜,该防眩装置至少部分解决如何实现自动调节做到防眩目的问题。解决本技术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防眩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防眩层和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外侧的反射层,所述防眩层包括多个偏转分子,多个所述偏转分子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不同压差下能实现有序偏转和散乱排布的切换。优选的是,所述偏转分子为双稳态液晶分子,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为零时,所述双稳态液晶分子散乱排布,照射到该所述防眩装置上的光线散射;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不为零时,所述双稳态液晶分子有序偏转,照射到该所述防眩装置上的光线透射并反射;或者,所述偏转分子为多稳态液晶分子,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为零时,所述多稳态液晶分子散乱排布,照射到该所述防眩装置上的光线散射;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不为零时,所述多稳态液晶分子有序偏转,且压差越大偏转角度越大,照射到该所述防眩装置上的光线透射并反射。优选的是,该所述防眩装置还包括感光器件和与所述感光器件相连的控制电路,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所述感光器件的电流与其接收的光强同向变化,所述控制电路相对所述感光器件的电流大小输出反相脉冲。优选的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控制芯片以及与所述控制芯片连接的继电器,所述控制芯片的输入端与所述感光器件连接,所述继电器的输出端即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任一与所述继电器的输出端连接。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划分为N个独立的受光区,且所述防眩层设置为与所述受光区相对应的N个调节区,每一所述受光区均设置有所述感光器件,其中N为大于1的自然数。优选的是,每一所述受光区的所述感光器件沿该所述受光区的边界均匀分布。优选的是,该所述防眩装置还包括定时器,所述定时器与所述继电器连接,用于在所述继电器持续供电设定时间后使所述继电器断电。优选的是,所述定时器的定时时间范围为3-10s;或者,所述定时器使得所述继电器持续供电定时时间后,延迟1-4s使所述继电器断电。优选的是,所述反射层包括同层间隔设置的反射块和透射块,所述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的任一侧表面。优选的是,所述感光器件为光敏电阻,每一所述光敏电阻的面积范围为2μm*2μm。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形成,所述透明导电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材料。优选的是,所述防眩层的厚度范围为5-30μm。一种后视镜,包括上述的防眩装置。优选的是,还包括显示屏,所述防眩装置设置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防眩装置中,双稳态液晶分子或多稳态液晶分子在上电与掉电状态下会有序偏转和散乱排布的特性,自动实现防眩与否的切换,特别适用于后视镜防眩应用。附图说明图1A为现有技术中防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B为图1A中防眩装置的防眩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防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A和图3B为图2中防眩装置的两种工作模式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防眩装置的分区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5中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图6A和图6B为图5中后视镜的两种工作模式示意图;图中:1-楔形镜;2-蒸镀层;3-显示屏;11-第一电极;12-第二电极;13-防眩层;14-封装框;15-第一衬底;16-第二衬底;17-电源;18-感光器件;19-反射层;21-光源;22-眼睛。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防眩装置和后视镜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眩装置,该防眩装置不仅具有防眩目效果,而且有很好的观看效果。如图2所示,该防眩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以及设置于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之间的防眩层13和设置于第一电极11或第二电极12外侧的反射层19,防眩层13包括多个偏转分子,多个偏转分子在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的不同压差下能实现有序偏转和散乱排布的切换;光线能被偏转分子散射,或者能透过有序排列的偏转分子被反射层19反射,以使得对照射到该防眩装置上的光线透射或发生反射,从而实现防眩的自动切换。进一步的,为实现光线透射或反射,该防眩装置可以将反射层19设置于第一电极11或第二电极12的任一侧表面,本实施例以设置在第二电极12的外侧作为示例,反射层19包括同层间隔设置的反射块和透射块(图2中未具体分别示出),反射块能对照射到其上的光线进行反射,透射块使得照射到其上的光线透过,这样,透过防眩层13后的部分光线反射、部分光线透射,便于防眩装置的多场合应用。优选其中的反射块和透射块可以通过不连续蒸镀金属材料实现部分反射部分透射,或者利用聚合物材料实现部分反射部分透射。该防眩装置中,偏转分子为多稳态液晶分子,多稳态液晶分子可以在0-180度之间的多个角度保持偏转角度,根据电压的不同偏转不同角度,实现不同程度的雾态和完全透明态的转换。如图2所示,多稳态液晶封装于由封装框14、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封闭空间内。在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之间的压差为零时,多稳态液晶分子散乱排布,照射到该防眩装置上的光线散射;在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之间的压差不为零时,多稳态液晶分子有序偏转,且压差越大偏转角度越大,照射到该防眩装置上的光线经过防眩层13到达反射层19发生反射。通过多稳态液晶分子的状态变化,实现防眩与否的控制。多稳态液晶分子的特性在于:脉冲加电以及状态保持,即当加载电压达到一定阈值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防眩装置和后视镜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防眩层和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外侧的反射层,所述防眩层包括多个偏转分子,多个所述偏转分子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不同压差下能实现有序偏转和散乱排布的切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防眩层和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外侧的反射层,所述防眩层包括多个偏转分子,多个所述偏转分子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不同压差下能实现有序偏转和散乱排布的切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转分子为双稳态液晶分子,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为零时,所述双稳态液晶分子散乱排布,照射到该所述防眩装置上的光线散射;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不为零时,所述双稳态液晶分子有序偏转,照射到该所述防眩装置上的光线透射并反射;或者,所述偏转分子为多稳态液晶分子,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为零时,所述多稳态液晶分子散乱排布,照射到该所述防眩装置上的光线散射;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不为零时,所述多稳态液晶分子有序偏转,且压差越大偏转角度越大,照射到该所述防眩装置上的光线透射并反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所述防眩装置还包括感光器件和与所述感光器件相连的控制电路,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所述感光器件的电流与其接收的光强同向变化,所述控制电路相对所述感光器件的电流大小输出反相脉冲。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控制芯片以及与所述控制芯片连接的继电器,所述控制芯片的输入端与所述感光器件连接,所述继电器的输出端即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任一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琳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