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房电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740789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1 15: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机房电梯系统,包括电梯井道、轿厢、对重导轨、对重、曳引机本体、曳引轮,两根对重导轨均位于轿厢导轨横截面中心连线的同一边;曳引机本体在井道横截面的投影方向上与对重导轨的横截面中心连线重叠;曳引机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支撑件;支撑件连接两根对重导轨;曳引机本体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水平防倾斜件,水平防倾斜件具有垂直导向及防止曳引机前倾的作用。本发明专利技术仅利用两根对重导轨,就能够实现曳引机本体在井道横截面的投影方向上与对重导轨的横截面中心连线重叠的布置方式,从而在高效利用井道设备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减小轿厢与对重侧井壁距离最小化,并且在满足标准的前提下,不增加顶层高度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具体涉及一种无机房电梯系统
技术介绍
为了避免在电梯轿顶上进行操作的工作人员发生跌落电梯井道的危险,电梯轿顶通常配置有防护栏。中国电梯标准GB7588-2003对于轿顶防护栏的高度也有明确的规定,其中8.13.3规定,离轿顶外侧边缘有水平方向超过0.3米的自由距离时,轿顶应装设防护栏。而对于轿顶防护栏的高度,电梯标准GB7588-2003同样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如8.13.3.2中,考虑护栏扶手外缘到井壁的水平自由距离,护栏扶手的高度至少为:1、当自由距离不大于0.85米时,0.7米;2、当自由距离大于0.85米时,1.1米。与中国标准相比,欧洲标准EN81-20对于护栏的防坠落保护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将水平自由距离从0.85米减小到了0.5米,并且将测量位置从护栏扶手外缘改为扶手内缘。欧洲标准EN81-20的要求使得不少原本只需要配置0.7米高的防护栏的电梯现在必须配置1.1米高的防护栏。将轿顶防护栏的高度从0.7米提高至1.1米后,建筑物的最小顶层高度可能需要增加,因而限制了电梯的使用场合。如图1所示,为了尽量减少轿顶护栏3内缘到对重侧井壁1的距离,常将护栏3布置在尽量靠近轿厢2边缘的位置,电梯标准GB7588-2003中,护栏3外缘到井道内设备的距离需大于0.1米。同时,对于一般的电梯设计准则,井道内部件与轿厢之间应当留有间隙,此处取0.05米。设轿厢2与电梯井道1内壁之间的设备/设备组(如曳引机本体4、曳引轮5、对重6、对重轮7)的厚度为a,设备/设备组(4、5、6、7)到电梯井道1内壁的距离为b,轿顶护栏3的宽度为c,轿顶护栏3外缘到轿厢2边缘的距离为d,轿厢2边缘到电梯井道1内壁的距离为e,则有:e≤0.5-c-d…………………………………………………………(1)e+d-b-a≥0.1…………………………………………………………(2)e-b-a≥0.05…………………………………………………………(3)(1)式限定了轿厢2到电梯井道1内壁之间的距离e不能过大,否则超过0.5米的限制;(2)式限定了轿厢2到电梯井道1内壁之间的距离e不能过小,否则无法保证护栏3外缘到井道内设备/设备组(4、5、6、7)的距离间隔0.1米的要求;(3)式限定了轿厢2到电梯井道1内壁之间的距离e不能过小,否则无法保证轿厢2到井道内设备/设备组(4、5、6、7)距离0.05米的设计需要;上述变量中轿顶护栏3外缘到轿厢2边缘的距离d,以及护栏3宽度c不可能无限缩小,d值最小为0米,c值由于对于护栏3强度的要求,此处取0.03米;井道内设备/设备组(4、5、6、7)到电梯井道1内壁之间应留有间隙,其距离b此处取0.03米;为了同时满足(1)~(3)式,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小井道内设备/设备组(4、5、6、7)的厚度a。欧洲标准EN81-20对于轿厢2与电梯井道1内壁的之间的设备/设备组(4、5、6、7)的厚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无机房电梯,其由曳引机本体4与曳引轮5组成的曳引机置于井道中,无机房电梯的对重6与曳引机同时布置于电梯轿厢2的侧面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布置方式。图1的布置方式是从曳引轮5下悬的对重侧钢丝绳28和轿厢侧钢丝绳27同时位于轿厢导轨10横截面中心连线的同一边的布置方式,即对重侧钢丝绳28从曳引轮5引至对重轮7,轿厢侧钢丝绳27从曳引轮5引至轿厢滑轮26。这种布置方式的好处在于:曳引钢丝绳27、28和对重6仅占据轿厢导轨10横截面中心连线单侧的区域,使得轿厢导轨10横截面中心连线另外一侧的空间可以用于控制屏29等等其他大体积部件的摆放。该布置方式还有一个特点是:曳引机本体4在对重6的上方,这样布置的出发点正是在于尽可能让轿厢2与电梯井道1内壁的之间的设备/设备组(4、5、6、7)在井道横截面方向上的投影重叠,设备的投影相互重叠是最有效的减少投影厚度的方法。曳引机与对重6在井道横截面方向上的投影重叠时,曳引机与对重6的位置关系也可以表述为:曳引机本体4在井道横截面方向上的投影与对重导轨8、9的横截面的中心的连线重叠。中国专利文献CN1430574公开的曳引机安装方式是将曳引机背向轿厢。如图2、图3所示,曳引轮5面向电梯井道1内壁,此时曳引轮5的投影位置不变,但是曳引机本体4不在对重导轨8、9之间。这种安装方式的缺点是:曳引机与对重6的投影基本不重叠,曳引机本体4的投影甚至与轿厢2的投影重合,为了保证轿顶护栏3与曳引机本体4之间有0.1米的间距,曳引机侧的轿顶护栏3必须远离轿厢2边缘。那么护栏内侧到井壁的距离L大致可以由以下公式计算:L=c+0.1(护栏外缘到电梯井道内设备的最小距离)+a+b其中,c为护栏宽度,按照上文取0.03米;a为曳引机本体4与对重6在井道横截面方向上投影的厚度之和,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曳引机厚度为0.2m,对重6的厚度一般也大于0.2m,此处均取0.2m;b为井道内设备距离井壁的最小距离,按照上文取0.03米;上述取值均为现有技术以及实际情况中可以预见的最小值或接近最小值,故具有可信度。则L值为0.03+0.1+0.2+0.2+0.03=0.56米,已经超过了0.5米,因而必须配置1.1米高护栏,这就大幅增加了顶层高度的要求。另外,这种安装方式的缺点还在于其曳引轮5面向井壁侧,当维保人员站在轿厢2顶部时,无法方便地维护曳引轮5。中国专利文献CN104355207公开的另一种曳引机安装方式如图4所示,其将2根对重导轨8、9中的一根从曳引机底部开始切断,从而实现曳引机本体4在井道横截面方向上的投影与对重导轨8、9的横截面的中心的连线重叠,此时被切断的对重导轨8位于曳引机本体4的下部,无法与曳引机上部连接以防止曳引机倾斜。此时,除了未被切断的一侧对重导轨9,还需要其他的井道内设备来连接曳引机上部。一般是使用与被切断的对重导轨距离较近的轿厢导轨10来实现这一功能。此时,为了固定曳引机,这种曳引机安装方式使用了三根导轨,其中包括两根对重导轨8、9,以及一根轿厢导轨10。被切断的对重导轨8仅发挥承重作用,而没有防倾斜作用。该安装方式也可以舍弃被切断的对重导轨8,仅使用一根对重导轨9以及一根轿厢导轨10来同时实现承重与防止曳引机倾斜的功能,但是该安装方式的缺点在于:必须引入一根轿厢导轨参与曳引机的安装,导致至少一根轿厢导轨要布置于曳引机附近,大大降低了井道布置的灵活度,同时还会将曳引机的震动通过轿厢导轨10传导至轿厢2,影响乘坐舒适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机房电梯系统,它可以实现曳引机本体在井道横截面的投影方向上与对重导轨的横截面中心连线重叠的布置方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无机房电梯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为:包括电梯井道1、轿厢2、对重导轨8、9、对重6、曳引机本体4、曳引轮5,电梯井道1内固定设置有一对轿厢导轨,轿厢2能够沿轿厢导轨上下运动;电梯井道1内还固定设置有一对对重导轨8、9,且两根对重导轨8、9均位于轿厢导轨横截面中心连线的同一边;对重6能够沿对重导轨8、9上下运动;在井道横截面的投影方向上,曳引机本体4和对重6位于电梯井道1的内壁与轿厢2投影面之间的空间内,且曳引轮5位于曳引机本体4与轿厢2投影面之间;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无机房电梯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机房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梯井道(1)、轿厢(2)、对重导轨(8、9)、对重(6)、曳引机本体(4)、曳引轮(5),电梯井道(1)内固定设置有一对轿厢导轨和一对对重导轨(8、9),且两根对重导轨(8、9)均位于轿厢导轨横截面中心连线的同一边;在井道横截面的投影方向上,曳引机本体(4)和对重(6)位于电梯井道(1)的内壁与轿厢(2)投影面之间的空间内,且曳引轮(5)位于曳引机本体(4)与轿厢(2)投影面之间;曳引机本体(4)位于对重(6)的上方,且曳引机本体(4)在井道横截面的投影方向上与对重导轨(8、9)的横截面中心连线重叠;曳引机本体(4)的底部连接支撑件(14),曳引机本体(4)通过支撑件(14)实现支撑,支撑件(14)承受来自垂直方向上的负荷;支撑件(14)连接两根对重导轨(8、9),从而将垂直方向上的负荷传递至对重导轨(8、9);曳引机本体(4)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水平防倾斜件(16、17),水平防倾斜件(16、17)能够相对于支撑件(14)或对重导轨(8、9)上下运动,水平防倾斜件(16、17)具有垂直导向及防止曳引机前倾的作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机房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梯井道(1)、轿厢(2)、对重导轨(8、9)、对重(6)、曳引机本体(4)、曳引轮(5),电梯井道(1)内固定设置有一对轿厢导轨和一对对重导轨(8、9),且两根对重导轨(8、9)均位于轿厢导轨横截面中心连线的同一边;在井道横截面的投影方向上,曳引机本体(4)和对重(6)位于电梯井道(1)的内壁与轿厢(2)投影面之间的空间内,且曳引轮(5)位于曳引机本体(4)与轿厢(2)投影面之间;曳引机本体(4)位于对重(6)的上方,且曳引机本体(4)在井道横截面的投影方向上与对重导轨(8、9)的横截面中心连线重叠;曳引机本体(4)的底部连接支撑件(14),曳引机本体(4)通过支撑件(14)实现支撑,支撑件(14)承受来自垂直方向上的负荷;支撑件(14)连接两根对重导轨(8、9),从而将垂直方向上的负荷传递至对重导轨(8、9);曳引机本体(4)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水平防倾斜件(16、17),水平防倾斜件(16、17)能够相对于支撑件(14)或对重导轨(8、9)上下运动,水平防倾斜件(16、17)具有垂直导向及防止曳引机前倾的作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轮(5)中心高度H处的宽度TA大于两根对重导轨(8、9)的间距WG,且曳引机本体(4)的底部宽度TB小于两根对重导轨(8、9)的间距WG;对重导轨(8、9)向上延伸至曳引机本体(4)底部以上的两侧,且对重导轨(8、9)的顶端与曳引机本体(4)的底部之间的距离h1满足以下条件:0<h1<H;其中,H为曳引轮(5)的中心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机房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14)包括两根悬挂侧板(11、12),悬挂侧板(11、12)的上部固定连接上部压板(22),两根悬挂侧板(11、12)的上部压板(22)分别位于对重导轨(8、9)的顶端;悬挂侧板(11、12)的中部通过导轨压块(15)固定连接对重导轨(8、9);两根悬挂侧板(11、12)之间位于曳引轮(5)中心高度H处的开档W大于曳引轮(5)中心高度H处的宽度TA,悬挂侧板(11、12)的顶部高度大于曳引轮(5)的中心高度H。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机房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悬挂侧板(11、12)的底部架设有横梁(25),两根悬挂侧板(11)、12的顶部架设有顶部连接梁(20);所述顶部连接梁(20)、两根悬挂侧板(11、12)及横梁(25)形成一个牢固的框架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机房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25)为对重侧的
\t绳头梁。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阮佳梦朱维良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