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内饰材料燃烧后毒性气体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733179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8 1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内饰材料燃烧后毒性气体检测装置,包括毒气产生箱、输送管、毒气收集分析箱和毒气分解组件;所述毒气产生箱产生的毒性气体通过输送管送至毒气收集分析箱内分析,最后由毒气分解组件分解毒气;所述输送管的外周依次包覆有第一保温层、第一电加热层、第一热电偶、第二保温层和防护套管,第一电加热层和第一热电偶均与电控器电连接;所述毒气收集分析箱还包括温度控制器,所述测量罩与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的测量内腔相连通,测量罩的内壁上设有第二电加热层,且内腔中还设有第二热电偶,第二电加热层和第二热电偶均与温度控制器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确保毒性气体在输送过程中不会冷却,以及提高毒气收集分析箱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毒性气体检测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来测试地铁车辆内饰材料燃烧后毒性气体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地铁车辆内饰材料燃烧后会产生毒性气体,因此,在内饰材料投入使用之前需要对其在燃烧后产生的毒性气体含有的成分和含量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对烟气进行成分分析,目前的检测装置包括毒气产生箱、输送管、毒气收集分析箱和毒气分解组件,毒气产生箱将产生的毒性气体通过输送管送至毒气收集分析箱内分析其组分和含量,最后由毒气分解组件将毒气进行分解;上述的检测装置存有两方面缺陷:第一,在已有技术中的输送管结构包括输送管本体以及包覆在输送管本体外周的保温层,由于毒性气体中含有杂质、焦油等成分,毒性气体在实际的输送过程中由于温度的变化,其中所含有的高沸点物质会发生冷却凝结,这样就会造成管道堵塞,一旦管道发生了堵塞,严重时还会造成输送管爆裂,传统的解决方法是在使用前,先将输送管道拆卸后再利用氮气冲刷管道,这样频繁的拆卸输送管,不仅耗时耗力,使得工作效率低,而且会影响系统检测的精确性;第二,毒性气体在毒气收集分析箱内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毒性气体同样会因为温度的变化,焦油等物质会发生冷却凝结,这样就会造成毒气收集分析箱的检测腔室发生堵塞,大大降低了毒气收集分析箱的使用寿命,需要频繁更换分析装置,提高了测试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确保毒性气体在输送过程中不会冷却,以及提高毒气收集分析箱使用寿命的车辆内饰材料燃烧后毒性气体检测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内饰材料燃烧后毒性气体检测装置,包括毒气产生箱、输送管、毒气收集分析箱和毒气分解组件;所述毒气产生箱包括出气管、气体过滤阀和电控器,所述出气管与气体过滤阀的一端相连通;所述输送管的外周包覆有第一保温层,输送管的一端与所述毒气产生箱中的气体过滤阀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毒气收集分析箱包括输气泵、泵控制器、测量罩、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毒气进气管、毒气排气管,所述输气泵与泵控制器连接,且输气泵的一端与输送管的另一端相连通,输气泵的另一端与毒气进气管的一端相连通,毒气排气管和毒气进气管的另一端均插入测量罩内;所述毒气分解组件包括毒气分解液瓶,毒气排气管与毒气分解液瓶相连通;其创新点在于:所述输送管还包括第一电加热层、第二保温层、防护套管和第一热电偶,所述第一电加热层包覆在第一保温层的外周,第二保温层包覆在第一电加热层的外周,所述第一热电偶设在第一电加热层和第二保温层之间,防护套管包覆在第二保温层的外周,所述第一电加热层和第一热电偶均与电控器电连接;所述毒气收集分析箱还包括温度控制器,所述测量罩设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的上方并与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的测量内腔相连通,测量罩的内壁上设有第二电加热层,且测量罩的内腔中还设有第二热电偶,所述第二电加热层和第二热电偶均与温度控制器电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电加热层和第二电加热层均是电阻丝。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是石棉保温层或者是聚苯颗粒保温层。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保温层的厚度为5±1mm,第二保温层的厚度为5±1mm。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防护套管是玻璃纤维管,或者是弹簧套管。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毒气收集分析箱还包括充氮气管,所述毒气进气管与充氮气管相连通,且充氮气管的管路上设有电磁阀;所述毒气进气管的管路上设有第一阀门,毒气排气管的管路上设有第二阀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毒气进气管和毒气排气管的外周均包覆有保温层。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毒气分解组件还包括毒气收集管,所述毒气分解液瓶通过毒气收集管与毒气排气管相连通,所述毒气分解液瓶内装有氢氧化钠溶液。本技术所具有的积极效果是:采用本技术的车辆内饰材料燃烧后毒性气体检测装置后,由于本技术所述输送管还包括第一电加热层、第二保温层、防护套管和第一热电偶,所述第一电加热层包覆在第一保温层的外周,第二保温层包覆在第一电加热层的外周,所述第一热电偶设在第一电加热层和第二保温层之间,防护套管包覆在第二保温层的外周,所述第一电加热层和第一热电偶均与电控器电连接;使用时,在毒性气体通过输送管输送过程中,所述第一电加热层能对输送管内的毒性气体进行加热,并通过所述的第一热电偶对第一电加热层进行实时监测温度,若第一电加热层低于或高于设定温度,电控器就会控制第一电加热层的加热温度直至与设定温度相等。同时,输送管外周的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能很好的对毒性气体进行保温,这样,输送管就不会发生堵塞的现象,取缔了已有技术中管道通过氮气冲刷方案,同时也避免了频繁拆卸输送管;又由于所述毒气收集分析箱还还包括温度控制器,所述测量罩设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的上方并与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的测量内腔相连通,测量罩的内壁上设有第二电加热层,且测量罩的内腔中还设有第二热电偶,所述第二电加热层和第二热电偶均与温度控制器电连接,第二电加热层能对测量罩内的毒性气体进行加热,并通过所述第二热电偶对第二电加热层进行实时监测温度,若第二电加热层低于或高于设定温度,温度控制器就会控制第二电加热层的加热温度直至与设定温度相等。这样,就能确保毒性气体在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进行成分和含量过程中,不会发生冷却现象,也就不会造成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内腔发生堵塞,本技术能够确保毒性气体在输送过程中不会冷却,以及提高毒气收集分析箱的傅里叶红外光谱仪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车辆内饰材料燃烧后毒性气体检测装置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毒气产生箱和输送管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图1中输送管和毒气收集分析箱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的A向示意图;图5是图1中输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B-B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以及给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如图1、2、3、4、5、6所示,一种车辆内饰材料燃烧后毒性气体检测装置,包括毒气产生箱1、输送管2、毒气收集分析箱3和毒气分解组件4;所述毒气产生箱1包括出气管1-1、气体过滤阀1-2和电控器1-3,所述出气管1-1与气体过滤阀1-2的一端相连通;所述输送管2的外周包覆有第一保温层2-1,输送管2的一端与所述毒气产生箱1中的气体过滤阀1-2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毒气收集分析箱3包括输气泵3-1、泵控制器3-2、测量罩3-3、傅里叶红外光谱仪3-4、毒气进气管3-6、毒气排气管3-7,所述输气泵3-1与泵控制器3-2连接,且输气泵3-1的一端与输送管2的另一端相连通,输气泵3-1的另一端与毒气进气管3-6的一端相连通,毒气排气管3-7和毒气进气管3-6的另一端均插入测量罩3-3内;所述毒气分解组件4包括毒气分解液瓶4-1,毒气排气管3-7与毒气分解液瓶4-1相连通;所述输送管2还包括第一电加热层2-2、第二保温层2-3、防护套管2-4和第一热电偶2-5,所述第一电加热层2-2包覆在第一保温层2-1的外周,第二保温层2-3包覆在第一电加热层2-2的外周,所述第一热电偶2-5设在第一电加热层2-2和第二保温层2-3之间,防护套管2-4包覆在第二保温层2-3的外周,所述第一电加热层2-2和第一热电偶2-5均与电控器1-3电连接;所述毒气收集分析箱3还包括温度控制器3-5,所述测量罩3-3设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内饰材料燃烧后毒性气体检测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内饰材料燃烧后毒性气体检测装置,包括毒气产生箱(1)、输送管(2)、毒气收集分析箱(3)和毒气分解组件(4);所述毒气产生箱(1)包括出气管(1‑1)、气体过滤阀(1‑2)和电控器(1‑3),所述出气管(1‑1)与气体过滤阀(1‑2)的一端相连通;所述输送管(2)的外周包覆有第一保温层(2‑1),输送管(2)的一端与所述毒气产生箱(1)中的气体过滤阀(1‑2)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毒气收集分析箱(3)包括输气泵(3‑1)、泵控制器(3‑2)、测量罩(3‑3)、傅里叶红外光谱仪(3‑4)、毒气进气管(3‑6)、毒气排气管(3‑7),所述输气泵(3‑1)与泵控制器(3‑2)连接,且输气泵(3‑1)的一端与输送管(2)的另一端相连通,输气泵(3‑1)的另一端与毒气进气管(3‑6)的一端相连通,毒气排气管(3‑7)和毒气进气管(3‑6)的另一端均插入测量罩(3‑3)内;所述毒气分解组件(4)包括毒气分解液瓶(4‑1),毒气排气管(3‑7)与毒气分解液瓶(4‑1)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2)还包括第一电加热层(2‑2)、第二保温层(2‑3)、防护套管(2‑4)和第一热电偶(2‑5),所述第一电加热层(2‑2)包覆在第一保温层(2‑1)的外周,第二保温层(2‑3)包覆在第一电加热层(2‑2)的外周,所述第一热电偶(2‑5)设在第一电加热层(2‑2)和第二保温层(2‑3)之间,防护套管(2‑4)包覆在第二保温层(2‑3)的外周,所述第一电加热层(2‑2)和第一热电偶(2‑5)均与电控器(1‑3)电连接;所述毒气收集分析箱(3)还包括温度控制器(3‑5),所述测量罩(3‑3)设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3‑4)的上方并与傅里叶红外光谱仪(3‑4)的测量内腔相连通,测量罩(3‑3)的内壁上设有第二电加热层(3‑3‑1),且测量罩(3‑3)的内腔中还设有第二热电偶(3‑3‑2),所述第二电加热层(3‑3‑1)和第二热电偶(3‑3‑2)均与温度控制器(3‑5)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内饰材料燃烧后毒性气体检测装置,包括毒气产生箱(1)、输送管(2)、毒气收集分析箱(3)和毒气分解组件(4);所述毒气产生箱(1)包括出气管(1-1)、气体过滤阀(1-2)和电控器(1-3),所述出气管(1-1)与气体过滤阀(1-2)的一端相连通;所述输送管(2)的外周包覆有第一保温层(2-1),输送管(2)的一端与所述毒气产生箱(1)中的气体过滤阀(1-2)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毒气收集分析箱(3)包括输气泵(3-1)、泵控制器(3-2)、测量罩(3-3)、傅里叶红外光谱仪(3-4)、毒气进气管(3-6)、毒气排气管(3-7),所述输气泵(3-1)与泵控制器(3-2)连接,且输气泵(3-1)的一端与输送管(2)的另一端相连通,输气泵(3-1)的另一端与毒气进气管(3-6)的一端相连通,毒气排气管(3-7)和毒气进气管(3-6)的另一端均插入测量罩(3-3)内;所述毒气分解组件(4)包括毒气分解液瓶(4-1),毒气排气管(3-7)与毒气分解液瓶(4-1)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2)还包括第一电加热层(2-2)、第二保温层(2-3)、防护套管(2-4)和第一热电偶(2-5),所述第一电加热层(2-2)包覆在第一保温层(2-1)的外周,第二保温层(2-3)包覆在第一电加热层(2-2)的外周,所述第一热电偶(2-5)设在第一电加热层(2-2)和第二保温层(2-3)之间,防护套管(2-4)包覆在第二保温层(2-3)的外周,所述第一电加热层(2-2)和第一热电偶(2-5)均与电控器(1-3)电连接;所述毒气收集分析箱(3)还包括温度控制器(3-5),所述测量罩(3-3)设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3-4)的上方并与傅里叶红外光谱仪(3-4)的测量内腔相连通,测量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苏明刘亚楠刘小松沈辉李迎江溪李德军王城伟付涵宇杨晟孙佳洁王学敏赵海鑫张玉娟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金标轨道交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