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座椅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22274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7 21:33
一种交通工具座椅框架,包括一对侧框架(21)、一对圆筒状套管构件(23)、一对连杆构件(42)和管构件(26),该管构件在端部处同轴地固定到套管构件(23)。至少一个套管构件(23)具有与管构件(26)的外径大致相等的外径。具有减小的外径的接触面部形成在第一构件的端部中,第一构件的该端部与第二构件形成接触。第一构件是管构件(26)和在外径方面与管构件(26)大致相等的套管构件(23)中的一个,并且第二构件是管构件(26)和套管构件(23)中的另一个。在接触面部被保持为与第二构件的内周部分相接触的情况下,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通过焊接彼此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座椅框架
技术介绍
一些交通工具座椅设有被构造成调节座垫高度的升降装置。如在图4和图5中所示,在未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2-254777号(JP2012-254777A)中描述的升降装置中,座垫的侧框架11、前连杆12、滑动轨道61的上轨道62和后连杆13构成四连杆机构。右后升降机构包括套管14,该套管(14)具有圆筒状部分14a和凸缘14b。套管14的圆筒状部分14a穿过后连杆13的通孔并通过焊接固定到后连杆13。套管14的圆筒状部分14a的一部分(该部分从后连杆13的通孔突出)的外周表面与限定侧框架11的孔的周表面滑动接触,并且通过推动式螺母15而防止脱离,使得后连杆13被保持为能够相对于侧框架11旋转。具有比套管14的内径稍小的外径的后管17的一个端部被插入到套管14的通孔中,并且后管17的外周表面和套管14通过焊接彼此固定。旋转地附接到侧框架11的小齿轮16与设置在后连杆13中的扇形齿轮啮合。随着小齿轮16旋转,后连杆13绕附接到上轨道62的轴63在前后方向上枢转,使得侧框架11经由套管14上下移动。此时,前连杆12根据后连杆13的移动而移动,使得侧框架11上下移动,同时保持侧框架11大致平行于滑动轨道61。在JP2012-254777A中描述的技术中,将右套管和左套管14彼此联接的后管17的外径小于每一个套管14的外径。为了避免在套管14和后管17通过焊接彼此固定的位置处的焊点的抗扭强度不足并且避免后管17的抗弯强度不足,后管17需要具有大的壁厚。这增大了后管17的重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包括质量轻且强度大的升降机构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本技术的一方面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座椅框架,该座椅框架包括一对侧框架、一对套管构件、一对连杆构件和管构件。侧框架构成座垫框架的侧部。套管构件具有圆筒状。套管构件能旋转地附接到相应的侧框架。连杆构件中的每一个连杆构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该第一端部固定到套管构件中的对应的一个套管构件,第二端部能枢转地附接到交通工具本体。管构件在相应的端部处同轴地固定到套管构件。套管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套管构件具有与管构件的外径大致相等的外径。具有减小的外径的接触面部形成在第一构件的端部中。第一构件的端部与第二构件形成接触。第一构件是管构件和在外径方面与所述管构件大致相等的套管构件中的一个,并且第二构件是管构件和在外径方面与所述管构件大致相等的套管构件中的另一个。在所述接触面部被保持与所述第二构件的内周部分相接触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通过焊接彼此固定。根据上述方面,管构件被联接到套管构件,该套管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套管构件具有与管构件的外径大致相等的外径。因此,在管构件和在外径方面与管构件大致相等的套管构件彼此固定的位置处的焊接部,被设置在套管构件的外周部分和管构件的外周部分附近,并且与管构件的中心轴线分开。这有助于抗扭强度的增大。而且,通过将管构件的外径设定成等于套管构件的外径而增大了抗弯强度。因此,能够防止管构件的壁厚的增大,同时维持升降机构的强度,从而实现重量减少。在上述方面,接触面部可以是具有逐渐减小的外径的倾斜面部。因为接触面部是具有逐渐减小的外径的倾斜面部,所以接触面部易于与第二构件的内周部分进行接触。在上述方面,第一构件的倾斜面部可与第二构件的内周部分形成接触,并且第二构件的内周部分的末端角部可被倒角。倾斜面部与倒角部分可彼此形成接触,即,套管构件的接触部分与管构件的接触部分彼此大致形成表面接触。因此,实现了高焊接强度。在上述方面,第二构件的内周部分的末端角部可以大约45度的倒角角度被倒角,并且在沿着沿管构件的中心轴线延伸的平面截取的截面中,倾斜面部以相对于管构件的中心轴线倾斜大约45度的角度。倒角部分和倾斜面部中的每一个相对于套管构件和管构件中的每一个的中心轴线倾斜大约45度的角度。因此,管构件和套管构件彼此形成表面接触。因此,实现较高的焊接强度。附图说明下文将参照附图描述本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座椅框架的透视图;图2是该实施例中的升降机构的侧视图;图3是沿着图2中的线III-III截取的截面图;图4是现有技术的座垫框架的侧视图;图5是沿着图4中的线V-V截取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辆座椅框架。图1至图3示出了安装在车辆中的车辆座椅框架,并且附图中的箭头表示相对于包括车辆座椅框架的车辆的方向。在本说明书中,将参照附图中的方向提供关于方向的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框架1包括座垫框架20和椅背框架3。头枕框架被配合至椅背框架3的上部,但省略了头枕框架的说明。椅背框架3和头枕框架具有已知的构造,并因此省略了其描述。将在下文详细描述座垫框架20。车辆座椅框架1是“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的实例。如在图1中所示,座垫框架20包括本体20a、一对滑动轨道50和升降机构40。缓冲垫被设置在本体20a上。滑动轨道50被固定到底板F,以便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升降装置40被构造成使本体20a相对于滑动轨道50上下移动。本体20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框架21。侧框架21位于本体20a的右侧和左侧。具有圆筒状的前套管22可旋转地附接到每一个侧框架21的前侧部分,并且具有圆筒状的后套管23可旋转地附接到每一个侧框架21的后侧部分。在座椅框架内,右前套管和左前套管22通过与前套管22同轴的前管24而彼此联接。而且,在座椅框架内,右后套管和左后套管23通过与后套管23同轴的后管26而彼此联接。前板25被附接到侧框架21的前侧部分。因此,右侧框架和左侧框架21彼此联接成在预定距离处彼此面向。这样,设置了从上方观察时具有总体矩形形状的本体20a。后套管23是“套管构件”的实例,并且后管26是“管构件”的实例。Z字形弹簧27被附接到前管24和后管26,以便在前管与后管之间延伸。Z字型弹簧27从下方支撑缓冲垫的中央和后部。Z字形弹簧27是由将通过弯曲线材获得的弹簧与树脂一起局部一体化形成的构件。Z字形弹簧27通过树脂构件钩在前管24和后管26上,从而被保持为能相对于前管24和后管26旋转。因此,即使在前管24和后管26由于由升降机构40执行座垫框架20的高度调节而旋转时,也维持Z字形弹簧27与前管24和后管26的接合以稳定地支撑缓冲垫。倾斜板21a通过螺栓和螺母附接到每一个侧框架21的后侧部分。椅背框架3的右下端部和左下端部通过倾斜器(未示出)附接到倾斜板21a。通过操作该倾斜器来调节椅背框架3相对于座垫框架20的角度。每一个滑动轨道50包括下轨道51和上轨道52。下轨道51被固定到底板F以便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上轨道52被可滑动地组装到下轨道51。滑动轨道50具有调节座垫框架20相对于底板F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的功能。前支架53被附接到每一个上轨道52的前端部。前框架53支撑前连杆41的下端部(后文详细描述),使得前连杆41能在上下方向上枢转。而且,后支架54被附接到每一个上轨道52的后端部。后支架54支撑后连杆42的下端部(后文详细描述),使得后连杆可在上下方向上枢转。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交通工具座椅框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交通工具座椅框架,包括:一对侧框架(21),所述侧框架(21)构成座垫框架(20)的侧部;一对套管构件(23),所述套管构件(23)具有圆筒状,所述套管构件(23)能旋转地附接到相应的侧框架(21);一对连杆构件(42),所述连杆构件(42)中的每一个连杆构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固定到所述套管构件(23)中的对应一个套管构件,并且所述第二端部能枢转地附接到交通工具本体;和管构件(26),所述管构件在相应端部处同轴地固定到所述套管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构件(23)中的至少一个套管构件具有与所述管构件(26)的外径大致相等的外径,具有减小的外径的接触面部形成在第一构件的端部中,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端部与第二构件形成接触,所述第一构件是所述管构件(26)和在外径方面与所述管构件(26)大致相等的所述套管构件(23)中的一个,并且所述第二构件是所述管构件(26)和在外径方面与所述管构件(26)大致相等的所述套管构件(23)中的另一个,并且在所述接触面部被保持为与所述第二构件的内周部分相接触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通过焊接彼此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7.31 JP 2015-1516741.一种交通工具座椅框架,包括:一对侧框架(21),所述侧框架(21)构成座垫框架(20)的侧部;一对套管构件(23),所述套管构件(23)具有圆筒状,所述套管构件(23)能旋转地附接到相应的侧框架(21);一对连杆构件(42),所述连杆构件(42)中的每一个连杆构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固定到所述套管构件(23)中的对应一个套管构件,并且所述第二端部能枢转地附接到交通工具本体;和管构件(26),所述管构件在相应端部处同轴地固定到所述套管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构件(23)中的至少一个套管构件具有与所述管构件(26)的外径大致相等的外径,具有减小的外径的接触面部形成在第一构件的端部中,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端部与第二构件形成接触,所述第一构件是所述管构件(26)和在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井隼人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