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软管的防缠绕结构,包括转动接头、密封圈、密封座,所述密封圈置于密封座内,所述转动接头可旋转地装设在密封圈内;所述密封圈和密封座之间配合有卡位结构,使密封圈和密封座相对固定;所述密封圈其中一端部向内倾斜延伸形成形变密封部;位于密封圈内且对应形变密封部外侧具有一形变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旋转顺畅,密封效果极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软管行业,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软管的防缠绕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的软管由于两端均为固定状态,因而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缠绕,不仅影响软管的使用寿命,也给用户在使用上造成不便。为此,市面上出现了一种防缠绕软管,其是在软管的两端设置可转动接头,并将转动接头装设于密封圈内,密封圈置于密封座内,且密封座固定设于螺帽内,当将软管两端的螺帽分别旋接于水龙头和花洒时,利用密封垫压迫密封圈座,实现密封。这种软管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转动接头可相对螺帽转动,因而在使用过程中软管不会发生缠绕。然而,由于所述密封圈多采用V型圈或O型圈,且其是直接容纳在圆形密封座内,密封圈可相对密封座转动,如此有以下几点缺陷:一方面,密封圈与转动接头的接触面积过大,导致摩擦力过大,旋转不顺畅;另一方面,在低水压状态下,水容易从密封圈座与密封圈之间的间隙渗出,从而产生漏水现象,密封效果差;此外,由于圆形密封座采用全面积接触螺帽,导致产品的不良率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软管的防缠绕结构,该结构简单,旋转顺畅,密封效果极佳。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软管的防缠绕结构,包括转动接头、密封圈、密封座,所述密封圈置于密封座内,所述转动接头可旋转地装设在密封圈内;所述密封圈和密封座之间配合有卡位结构,使密封圈和密封座相对固定;所述密封圈其中一端部向内倾斜延伸形成形变密封部;位于密封圈内且对应形变密封部外侧具有一形变空间。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两个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均匀分布在所述密封座的外侧壁。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凸起个数设置为六个或八个。进一步地,所述卡位结构包括至少一设于所述密封座内侧壁的卡槽和至少一设于所述密封圈外侧壁的卡凸,卡凸适配卡紧在卡槽内;或者,所述卡位结构包括至少一设于所述密封座内侧壁的卡凸和至少一设于所述密封圈外侧壁的卡槽,卡凸适配卡紧在卡槽内。进一步地,所述卡槽和卡凸分别为沿所述转动接头的轴向设置的条形结构,且所述卡槽的至少一端通向外界。进一步地,所述卡槽的横截面呈半圆形,所述卡凸的形状与卡槽的形状相适配。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接头包括第一段体和用于连接软管的第二段体,所述第一段体和第二段体之间设有凸台,所述第一段体套接于密封圈内。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所述密封圈其中一端部向内倾斜延伸形成形变密封部;位于密封圈内且对应形变密封部外侧具有一形变空间。如此,可大大减小密封圈与转动接头第一段体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了两者相对运动的摩擦力,使旋转更顺畅,在0.3MPa静压状态下实测旋转扭矩为0.055N.M-0.085N.M,小于0.1N.M;此外,形变密封部外侧形成一形变空间,可使形变增大,当软管中水通之后,可使该形变密封部撑开,密封性提高,达到左右摇摆不漏水;且该结构为易视设计,产品成型及装配过程中,可直接目视产品的整体配件;(2)本技术所述密封座的外侧壁均匀分布有限位凸起,与传统的圆形密封座相比,此设计大大减少了密封座与互配件螺帽的接触面积,不存在面积过大导致的产品不良,大大地提升了产品的良品率;(3)本技术通过在密封座与密封圈之间设置卡位结构,使两者在使用过程中使密封圈不会发生相对转动,从而使两者的配合更紧密,更不容易出现漏水间隙,使转动接头的密封效果更好。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所述防缠绕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防缠绕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密封圈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装有该防缠绕结构的软管结构示意图。附图标注说明:转动接头-1,第一段体-11,凸台-12,第二段体-13,密封座-2,卡槽-21,限位凸起-22,密封圈-3,卡凸-31,密封部-32,螺帽-4,第一台阶-41,第二台阶-42,密封垫-5,钢套-6,牙套-7,软管-8,内管-81,双扣管-82。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软管的防缠绕结构,包括转动接头1、密封圈3、密封座2,其中:所述转动接头1包括第一段体11和用于连接软管的第二段体13,所述第一段体11和第二段体13之间设有凸台12,所述第一段体11套接于密封圈3内;所述密封圈3置于密封座2内,所述密封圈3和密封座2之间配合有卡位结构,使密封圈3和密封座2相对固定成一整体;所述转动接头1可旋转地装设在密封圈3内。具体地,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圈3其中一端部向内倾斜延伸形成形变密封部32;位于密封圈3内且对应形变密封部32外侧具有一形变空间。如此,可大大减小密封圈3与转动接头1第一段体11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了两者相对运动的摩擦力,使旋转更顺畅,在0.3MPa静压状态下实测旋转扭矩为0.055N.M-0.085N.M,小于0.1N.M;此外,形变密封部32外侧形成一形变空间,可使形变增大,当软管中水通之后,可使该形变密封部32撑开,密封性提高,达到左右摇摆不漏水;且该结构为易视设计,产品成型及装配过程中,可直接目视产品的整体配件。具体地,所述密封座2还包括至少两个限位凸起22,所述限位凸起22均匀分布在所述密封座2的外侧壁;所述限位凸起22个数设置为六个或八个,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凸起22个数为六个,与传统的圆形密封座相比,此设计大大减少了密封座2与互配件螺帽4的接触面积,不存在面积过大导致的产品不良,大大地提升了产品的良品率。具体地,所述卡位结构包括至少一设于所述密封座2内侧壁的卡槽和至少一设于所述密封圈3外侧壁的卡凸,卡凸适配卡紧在卡槽内;或者,所述卡位结构包括至少一设于所述密封座2内侧壁的卡凸和至少一设于所述密封圈3外侧壁的卡槽,卡凸适配卡紧在卡槽内;所述卡槽和卡凸分别为沿所述转动接头1的轴向设置的条形结构,且所述卡槽的至少一端通向外界,且所述卡槽的横截面呈半圆形,所述卡凸的形状与卡槽的形状相适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位结构包括两个设于所述密封座2内侧壁的卡槽21和两个设于所述密封圈3外侧壁的卡凸31,两卡槽21彼此相对设计,两卡凸31也彼此相对设计,该两卡凸31分别适配卡紧在相应的卡槽21内。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软管的防缠绕结构,采用上述结构后,其密封圈3与密封座2相对固定为一个整体,该整体与转动接头1可相对旋转,如此,一方面避免软管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缠绕,另一方面使密封圈3与密封座2配合更紧密,更不容易出现漏水间隙,使软管接头的密封效果更好。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装设有该防缠绕结构的软管,其包括以下部件:转动接头1、密封座2、密封圈3、螺帽4、密封垫5、钢套6、牙套7、软管8。请参见图4所示,该软管的装配过程可包括如下步骤:(1)螺帽4内设有第一台阶41和第二台阶42,密封垫5设在螺帽4内;所述密封圈3与密封座2配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软管的防缠绕结构,包括转动接头、密封圈、密封座,所述密封圈置于密封座内,所述转动接头可旋转地装设在密封圈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和密封座之间配合有卡位结构,使密封圈和密封座相对固定;所述密封圈其中一端部向内倾斜延伸形成形变密封部;位于密封圈内且对应形变密封部外侧具有一形变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软管的防缠绕结构,包括转动接头、密封圈、密封座,所述密封圈置于密封座内,所述转动接头可旋转地装设在密封圈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和密封座之间配合有卡位结构,使密封圈和密封座相对固定;所述密封圈其中一端部向内倾斜延伸形成形变密封部;位于密封圈内且对应形变密封部外侧具有一形变空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软管的防缠绕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个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均匀分布在所述密封座的外侧壁。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软管的防缠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个数设置为六个或八个。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用于软管的防缠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结构包括至少一设于所述密封座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孝发,林孝山,黄跃彬,曾德超,丁清峰,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洁通管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