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软包装锂电池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软包装锂电池组采用复合导电片作为过度电转接件,实现锂电池之间的串联,复合导电片包括铝基层与铜基层,铜基层和铝基层重叠连接在一起,铜基层与锂电池的正极端子贴合,铝基层与另一锂电池的负极端子贴合,从而实现锂电池之间的串联,由于锂电池的正、负极端子的连接处为同种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的活性相同,因此也就没有电化学反应产生,而且由于铝基层与铜基层之间紧密贴合,没有间隙,因此复合导电片上的铝基层与铜基层之间不会产生电化学反应和锈蚀,从而避免了因电阻的增大,导致锂电池正、负极端子严重发热着火的事故发生,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软包装电池组安全性高,延长了锂电池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集成锂电池组
,特别涉及一种软包装锂电池组。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的新能源应用不断推广,锂电池已经批量应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通信基站、游艇等场合,我们常见到的集成电池组是由许多单体电池组合而成。本专利涉及到软包装单体电池,电压有1.8、2.4、3.2、3.6V规格,根据厂家的需要,将多个软包装单体电池串并联组合,固定在特制的塑料骨架内,满足电压和输出功率的要求,比如用于小车电动车额定电压有80V/200AH、144V/200AH,中巴356V/300AH大巴有554V/600AH。由于电池工艺技术的需要,每个软包装单体锂电池的正负电极材料分别采用铜和铝材料,串联时将软包装锂电池正负极相连;目前,国内软包装锂电池集成制造商采用直接将铜铝电极片贴合连接。但将正极铜片与负极铝片直接连接有弊端,因为铜、铝元素的金属活动顺序不同,连接在一起会产生电化学反应,尤其是潮湿环境更严重,当铜、铝两种金属的接触面与空气中的水分、二氧化碳和其他杂质作用下极易形成电解液,从而形成了以铝为负极、铜为正极的原电池,使铝表面产生电化腐蚀,生成灰白色的三氧化二铝,造成铜、铝极片连接处的接触电阻增大。锂电池的电极片由于面积大,电池间的正负极片贴合面有间隙,长时间使用后会像上述一样,铝片氧化生锈,导致电阻增大。纯电动汽车在加速或快速充电时,会产生大电流放电和充电,当这些大电流流经铜铝极片连接处,会因电阻大而迅速升温;正常情况下电池组若超温会被配套的BMS电池管理系统自动断电保护,使电池不能继续充放电,导致汽车不能开动或充电;如果遇到BMS管理系统故障失效,则会导致电池损坏甚至发生火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的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采用复合导电板作为过度电转接件,保证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处为相同活性的金属材料且之间没有间隙,能避免因发生电化学锈蚀和产生电阻,而导致正、负极端子升温过高发生火灾事故、安全性能好、使用寿命长的软包装锂电池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软包装锂电池组,包括至少两个锂电池、复合导电片、上夹板、下夹板、镀铜螺栓以及镀铜垫圈,所述锂电池上设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所述正极端子是由铜材料制成,所述负极端子是由铝材料制成,所述锂电池之间依次串联连接,所述锂电池之间通过复合导电片串联连接,所述复合导电片包括铜基层和铝基层,铜基层和铝基层重叠连接在一起,所述铜基层与一锂电池的正极端子连接,所述铝基层与另一锂电池的负极端子连接。所述铜基层表面与一锂电池的正极端子的表面贴合,所述铝基层的表面与另一锂电池的负极端子的表面贴合。所述铜基层和铝基层上下粘接在一起。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呈L板状,所述正极端子的第一侧板连接于锂电池上,所述正极端子的第二侧板向锂电池的一侧延伸,所述负极端子的第三侧板连接于锂电池上,负极端子的第四侧板向锂电池的另一侧延伸。所述正极端子的第二侧板与铜基层表面贴合,负极端子的第四侧板与铝基层的表面贴合。所述上夹板是由铜材料制成,所述下夹板由镀铝铁板或铝材料制成,所述上夹板、下夹板上下夹住负极端子和正极端子,复合导电片位于负极端子和正极端子之间,上夹板和下夹板都采用与正负极段子相同的材料制成,从而进一步保证负极端子和正极端子的连接处不会产生电化学反应,避免出现化学腐蚀。所述镀铜垫圈、上夹板、正极端子、复合导电片、负极端子上均设有通孔,所述下夹板上设有螺孔,所述镀铜螺栓依次穿过镀铜垫圈、上夹板、正极端子、复合导电片、负极端子的通孔并与下夹板螺纹连接,因此锂电池的正负极端子与复合导电板连接牢固,而且均是面与面的贴合,而且由于复合导电板的铝基层与铜基层之间紧密贴合,没有间隙,因此复合导电片上的铝基层与铜基层之间不会产生电化学反应和锈蚀,从而避免了因电阻的增大,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设于锂电池的同一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软包装锂电池组采用复合导电片实现锂电池之间的串联,复合导电片包括铝基层与铜基层,铜基层与锂电池的正极端子贴合连接,铝基层与另一锂电池的负极端子贴合连接,从而实现锂电池之间的串联,由于锂电池的正、负极端子的连接处均为同一种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的活性相同,因此也就没有电化学反应产生,而且由于铝基层与铜基层之间紧密贴合,没有间隙,因此复合导电片上的铝基层与铜基层之间不会产生电化学反应和锈蚀,从而避免了因电阻的增大,锂电池大电流放电和充电时,导致锂电池正、负极端子严重发热着火的事故发生,因此本技术软包装电池组安全性高,延长了锂电池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软包装锂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2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见图1至图4所示,一种软包装锂电池组,包括多个锂电池1、复合导电片4、上夹板44、下夹板45、镀铜螺栓43以及镀铜垫圈46,所述锂电池1呈片状,所述锂电池1的一侧设有正极端子2和负极端子3,所述正极端子2是由铜材料制成,所述负极端子3是由铝材料制成,所述锂电池1之间依次正负极串联连接,所述锂电池1之间通过复合导电片4串联连接,所述复合导电片4包括铜基层41和铝基层42,铜基层41和铝基层42重叠连接在一起,所述铜基层41与一锂电池1的正极端子2连接,所述铝基层42与另一锂电池1的负极端子3连接。所述铜基层41表面与一锂电池1的正极端子2的表面贴合,所述铝基层42的表面与另一锂电池1的负极端子3的表面贴合。所述铜基层41和铝基层42上下粘接在一起。所述正极端子2和负极端子3呈L板状,所述正极端子2的第一侧板21连接于锂电池1上,所述正极端子2的第二侧板22向锂电池1的一侧延伸,所述负极端子3的第三侧板31连接于锂电池1上,负极端子3的第四侧板32向锂电池1的另一侧延伸。所述正极端子2的第二侧板22与铜基层41表面贴合,负极端子3的第四侧板32与铝基层42的表面贴合。所述上夹板44是由铜材料制成,所述下夹板45由镀铝铁板或铝材料制成,所述上夹板44、下夹板45上下夹住负极端子3和正极端子2,复合导电片4位于负极端子3和正极端子2之间。所述镀铜垫圈46、上夹板44、正极端子2、复合导电片4、负极端子3上均设有通孔,所述下夹板45上设有螺孔,所述镀铜螺栓43依次穿过镀铜垫圈46、上夹板44、正极端子2、复合导电片4、负极端子3的通孔并与下夹板45螺纹连接。本技术通过上述结构将正极端子2、复合导电片4、负极端子3三者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正极端子2和负极端子3设于锂电池1的同一端。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由于本技术软包装锂电池组采用复合导电片实现锂电池之间的串联,锂电池的正、负极端子的连接处均为同一种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的活性相同,因此也就没有电化学反应产生,而且由于铝基层与铜基层之间没有间隙,因此复合导电片上的铝基层与铜基层之间不会产生电化学反应和锈蚀,正、负极端子的连接处的电阻不会增大,即使锂电池在进行大电流放电和充电时,正、负极端子也不会严重发热和高温烧红,从而避免了锂电池着火的事故发生,因此本技术软包装电池组安全性高,延长了锂电池使用寿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软包装锂电池组,其特征是,包括至少两个锂电池(1),所述锂电池(1)上设有正极端子(2)和负极端子(3),所述正极端子(2)是由铜材料制成,所述负极端子(3)是由铝材料制成,所述锂电池(1)之间依次串联连接,其特征是,还包括复合导电片(4),所述锂电池(1)之间通过复合导电片(4)串联连接,所述复合导电片(4)包括铜基层(41)和铝基层(42),铜基层(41)和铝基层(42)重叠连接在一起,所述铜基层(41)与一锂电池(1)的正极端子(2)连接,所述铝基层(42)与另一锂电池(1)的负极端子(3)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包装锂电池组,其特征是,包括至少两个锂电池(1),所述锂电池(1)上设有正极端子(2)和负极端子(3),所述正极端子(2)是由铜材料制成,所述负极端子(3)是由铝材料制成,所述锂电池(1)之间依次串联连接,其特征是,还包括复合导电片(4),所述锂电池(1)之间通过复合导电片(4)串联连接,所述复合导电片(4)包括铜基层(41)和铝基层(42),铜基层(41)和铝基层(42)重叠连接在一起,所述铜基层(41)与一锂电池(1)的正极端子(2)连接,所述铝基层(42)与另一锂电池(1)的负极端子(3)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软包装锂电池组,其特征是,所述铜基层(41)表面与一锂电池(1)的正极端子(2)的表面贴合,所述铝基层(42)的表面与另一锂电池(1)的负极端子(3)的表面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软包装锂电池组,其特征是,所述铜基层(41)和铝基层(42)上下粘接在一起。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软包装锂电池组,其特征是,所述正极端子(2)和负极端子(3)呈L板状,所述正极端子(2)的第一侧板(21)连接于锂电池(1)上,所述正极端子(2)的第二侧板(22)向锂电池(1)的一侧延伸,所述负极端子(3)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张跃明,吴厚毅,罗中柱,郭沫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伊诺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