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711311 阅读:2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6 13: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生态修复层和挡土板,所述生态修复层为草种和秸秆拌入地表以下与埋入的乔灌木种子所形成的生态复合层,所述秸秆切成2~10cm长度,所述挡土板设置在被修复区域的四周或沿坡面方向依次设置。该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能够有效利用当地野生植物资源生命力强,生长迅速的特点,能快速恢复扰动地表植被,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土保持领域和生态修复利用
,具体涉及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水土资源是立国之本,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开发、电力、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项目的持续展开,扰动原始地貌造成了一定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可导致土壤退化、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恶化生存环境和削弱生态系统功能,加重面源污染,对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人类活动对原始地表的扰动和生态恢复等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保护生态与环境的意识逐渐加强。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贯彻实施后,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得到了缓解。现有人工恢复绿化时选择乔灌木种类种范围较窄,在没有美化要求的空地、边坡在土地平整后通常仅采取撒播1~2种草任其自然恢复,一般在生态修复初期,植物生长旺盛,水土保持效果良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群落就会出现衰退现象,复绿植被趋向单一化,最终难以形成真正适应当地立体条件的稳定的生态群落。目前现有研究较多的生态护坡关注点均在工程及工艺方面,属于基本的工程支撑,对已经破坏的原地植物生态群落的构建较少涉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及方法,用以解决现有在生态修复初期,植物生长旺盛,水土保持效果良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群落就会出现衰退现象,复绿植被趋向单一化,最终难以形成真正适应当地立体条件的稳定的生态群落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方法以生态修复层和挡土板来构建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实现扰动地表的恢复。具体地,该修复系统如下: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生态修复层和挡土板,所述生态修复层为草种和秸秆拌入地表以下与埋入的乔灌木种子所形成的生态复合层,所述秸秆切成2~10cm长,所述挡土板设置在被修复区域的四周或沿坡面方向依次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生态修复层中草种和秸秆拌入地表以下10cm土层中;进一步地,当修复区域平缓时,所述挡土板设置在修复区域的四周,所述挡土板高于地面5~8cm;进一步地,当修复区域为坡面时,所述挡土板的高度随坡度增大而增高,所述挡土板高于地面8~10cm;进一步地,所述挡土板沿坡面设置时,间距随坡度增大而减少,间距设置为2~5m;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生态修复区域两公里以内寻找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地区的路丘陵、湿地、田隙、水生和盐土草地;(2)对已成熟的草丛和灌草丛进行根部保护收割后,切段存放;(3)收集该修复区域的乔灌木的种子;(4)将修复区域土地整平,在修复区域四周设置挡土板;(5)将收集到野生草种和秸秆均匀拌入待修复区域地表耕作土层中;(6)埋入野生乔灌木种子,完毕后浇水;(7)对已成熟的草丛和灌草丛进行根部保护收割并切成段,用于修复其他地区的扰动地表;进一步地,步骤(2)所述保护性收割根据草丛高度,距地面10~20cm处开始收割;进一步地,步骤(2)收割后的草丛和灌草丛切成2~10cm长度;进一步地,步骤(4)当修复区域为坡面时,沿坡度方向加设挡土板,所述挡土板的高度随坡度增大而增高,所述挡土板高于地面5~10cm;沿坡面设置的挡土板间距随坡度增大而减少,间距设为2~5m;进一步地,步骤(5)在3~5月份将收集到的野生草种和秸秆拌入待修复区域地表以下10cm耕作土层中。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野生灌草秸秆拌入表层土能减少地表雨滴击溅侵蚀和地表土壤的运移,同时当地野生植物资源生命力强,生长迅速的特点,2~3月便可形成错落有致的本地乔灌草丛即恢复扰动地表植被,有效防止水土流失。2、选用本地野生植物用作扰动地表绿化修复,有效遏制植物多样性减退程度,增加人工恢复植被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生物群落,可开发当地野生植物的药用、饲用、食用价值,为当地的微生物、动物提供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3、就地取材进行当地野生植物群落修复,大大降低了植树种草的成本,简化了施工工艺和操作过程,减少工程材料如水泥等使用,减轻二次污染,种植快捷、方便、简单。4、本专利技术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实行全程机械化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对大部分扰动地表均适用,可实现大面积推广。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当修复区域平缓时的示意图;图2本专利技术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当修复区域为坡面时的俯视图;图3本专利技术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修复区域为坡面时的侧视图。图中,1、草种和秸秆,2、乔灌木种子,3、生态修复层,4、挡土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如图1所示,所述系统包括:生态修复层3和挡土板4,所述生态修复层3为草种和秸秆1拌入地表以下10cm与埋入的乔灌木种子2所形成的复合层,所述秸秆切成2~5cm,长当修复区域平缓时,所述挡土板设置在修复区域的四周,所述挡土板高于地面5cm,修复区域中心可不设挡土板,挡土板的设置用于在植被恢复初期防止水土流失。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生态修复区域两公里以内寻找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地区的丘陵、湿地、田隙、水生和盐土草地;(2)对已成熟的草丛和灌草丛进行根部保护收割,根据草丛高度,如果草丛高50cm,距地面20cm处开始收割;然后切成2~5cm长度后,存放;(3)收集该修复区域的乔灌木的种子;(4)将修复区域土地整平,在修复区域四周设置挡土板;所述挡土板高于地面5cm;(5)在3~5月份将收集到的野生草种和秸秆拌入待修复区域地表以下10cm耕作土层中;(6)埋入野生乔灌木种子,完毕后浇水;(7)对已成熟的草丛和灌草丛进行根部保护收割并切成段,用于修复其他地区的扰动地表植被修复。实施例2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如图2、3所示,所述系统包括:生态修复层3和挡土板4,所述生态修复层3为草种和秸秆1拌入地表以下10cm与埋入的乔灌木种子2所形成的复合层,所述秸秆切成3cm。所述挡土板4设置在被修复区域的四周,高于地面5cm,当修复区域为坡面时,沿坡度方向加设挡土板,所述挡土板的高度随坡度增大而增高,当坡度小于15度,沿坡面依次设置的挡土板高于地面6cm,每隔4m设一个。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生态修复区域两公里以内寻找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地区的丘陵、湿地、田隙、水生和盐土草地;(2)对已成熟的草丛和灌草丛进行根部保护收割,根据草丛高度,如果草丛高30cm,距地面10cm处开始收割;然后切成长度为3cm后,存放;(3)收集该修复区域的乔灌木的种子;(4)当修复区域为坡面时且坡度小于15度,四周的挡土板高于地面5cm,沿坡面依次设置的挡土板高于地面6cm,每隔4m设一个;(5)在3~5月份将收集到的野生草种和秸秆拌入待修复区域地表以下10cm耕作土层中;(6)埋入野生乔灌木种子,完毕后浇水;(7)对已成熟的草丛和灌草丛进行保护性收割并切成段,用于修复其他地区的扰动地表植被修复。实施例3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如图2、3所示,所述系统包括:生态修复层3和挡土板4,所述生态修复层3为草种和秸秆1拌入地表以下10c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及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生态修复层和挡土板,所述生态修复层为草种和秸秆拌入地表以下与埋入的乔灌木种子所形成的生态复合层,所述秸秆切成2~10cm长度,所述挡土板设置在被修复区域的四周或沿坡面方向依次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生态修复层和挡土板,所述生态修复层为草种和秸秆拌入地表以下与埋入的乔灌木种子所形成的生态复合层,所述秸秆切成2~10cm长度,所述挡土板设置在被修复区域的四周或沿坡面方向依次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修复层中草种和秸秆拌入地表以下10cm土层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当修复区域平缓时,所述挡土板设置在修复区域的四周,所述挡土板高于地面5~8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当修复区域为坡面时,所述挡土板的高度随坡度增大而增高,所述挡土板高于地面8~10cm。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土板沿坡面设置时,间距随坡度增大而减少,间距设置为2~5m。6.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生态修复区域两公里以内寻找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地区的丘陵、湿地、田隙、水生和盐土草地;(2)对已成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军陈凤高娟陈少颖贺瑞敏张旭
申请(专利权)人: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