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伺服系统的电源模块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705491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5 10: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伺服电机的电源模块,包括PWM恒流输出电路、Lcd操作面板电源电路、335x芯片上电电路、LCD背光电源电路和LCD驱动电源电路,所述PWM恒流输出电路、Lcd操作面板电源电路、335x芯片上电电路、LCD背光电源电路和LCD驱动电源电路电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采用本模块具有结构简单,元件布局合理的优点,能有效降低电磁干扰,提高整个模块的稳定性,延长模块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伺服驱动器的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伺服系统的电源模块
技术介绍
伺服电机(servomotor)是指在伺服系统中控制机械元件运转的发动机,是一种补助马达间接变速装置。伺服电机可使控制速度,位置精度非常准确,可以将电压信号转化为转矩和转速以驱动控制对象。伺服电机转子转速受输入信号控制,并能快速反应,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用作执行元件,且具有机电时间常数小、线性度高、始动电压等特性,可把所收到的电信号转换成电动机轴上的角位移或角速度输出。分为直流和交流伺服电动机两大类,其主要特点是,当信号电压为零时无自转现象,转速随着转矩的增加而匀速下降。伺服系统(servomechanism)是使物体的位置、方位、状态等输出被控量能够跟随输入目标(或给定值)的任意变化的自动控制系统。伺服主要靠脉冲来定位,基本上可以这样理解,伺服电机接收到1个脉冲,就会旋转1个脉冲对应的角度,从而实现位移,因为,伺服电机本身具备发出脉冲的功能,所以伺服电机每旋转一个角度,都会发出对应数量的脉冲,这样,和伺服电机接受的脉冲形成了呼应,或者叫闭环,如此一来,系统就会知道发了多少脉冲给伺服电机,同时又收了多少脉冲回来,这样,就能够很精确的控制电机的转动,从而实现精确的定位,可以达到0.001mm。伺服电机易产生电磁干扰,对环境也有所要求。伺服电机内部的转子是永磁铁,驱动器控制的U/V/W三相电形成电磁场,转子在此磁场的作用下转动,同时电机自带的编码器反馈信号给驱动器,驱动器根据反馈值与目标值进行比较,调整转子转动的角度。伺服电机的精度决定于编码器的精度(线数)。现有技术中,伺服系统涉及PWM恒流输出电路、Lcd操作面板电源电路、335x芯片上电电路、LCD背光电源电路和LCD驱动电源电路,现有的电路之间容易产生电磁干扰,元件通电运行过程可能会发热,而且电路中的元件以及安装后电路连接的负载之间都会产生电磁场相互影响,周围环境的温度变化也会对电路运行产生影响,降低了伺服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的精确性。现有的控制PWM恒流输出电路存在结构复杂、不能实现准确调节恒定输出电流大小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稳定性更高,抗干扰性更强的用于伺服驱动的电源模块。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用于伺服驱动的电源模块,包括PWM恒流输出电路、Lcd操作面板电源电路、335x芯片上电电路、LCD背光电源电路和LCD驱动电源电路,所述PWM恒流输出电路、Lcd操作面板电源电路、335x芯片上电电路、LCD背光电源电路和LCD驱动电源电路电连接;所述PWM恒流输出电路为DAC-BP端(数字信号输入端)连接电阻R513,电阻R513与电阻R514的两者相连的节点接第一放大器U123A的正向输入端3,第一放大器U123A的反相输入端2与由电阻R517、电位器VR6两者相连的节点连接,第一放大器U123A的负电源引脚11与电阻R514之间的节点、电容C120与电阻R517相连的节点、第一放大器U123A的负电源引脚11与电阻R515相连的节点都接电源地PGND,第一放大器U123A的正电源引脚4与电容C120两者之间的节点接电源+P15V;第一放大器U123A的输出端引脚1、电位器VR6两者之间的节点与电阻R515、第二放大器U123B正相输入端5两者之间的节点连接;第二放大器U123B反相输入端6与电容C211之间的节点连接电阻R516,所述电阻R516与电阻R482连接线之间设有负载CURBP-,电阻R482另一端接电源地PGND;电容C211与第二放大器U123B的输出端7相连的节点与一电阻R483连接后再与第三放大器U121A的正相输入端5连接;第三放大器U121A的电源引脚3接电容C212后接电源地PGND;第三放大器U121A的电源引脚12与三极管Q38的发射极3连接的节点接电源地PGND;第三放大器U121A的输出端2与电阻R485、三极管Q38的基极1两者之间的节点连接;电阻R485接电源+P15V;三极管Q38的集电极2与电阻R486连接,三极管Q38的发射极3与二极管D205两者之间的节点接电源地PGND;所述电阻R486与场效应管Q35的引脚2、电阻R487两者相连的节点连接,场效应管Q35的引脚1与电阻R487两者之间的节点接电源P24V;场效应管Q35的引脚3与二极管D205的负极连接负载CutBP+;第三放大器U121A的反相输入端4接一电阻R484后与电阻R491、电阻R492两者之间的节点连接;电阻R492接电源地PGND;电阻R491与第四放大器U123C的输出端8、电容C213、电阻R490三者之间的节点连接;第四放大器U123C的反相输入端9与第五放大器U123D的输出端之间接一电阻R489,电阻R489两端分别与电阻R488、电容C213连接,电阻R488、电阻R490两者之间的节点与第五放大器U123D的正相输入端12连接,第四放大器U123C的正相输入端10与第五放大器U123D的反相输入端13连接。进一步,所述Lcd操作面板电源电路为输入端电源VCC24V与芯片U12的GND引脚7连接,芯片U12的VREF引脚6与PWPD引脚9连接后接数字地DGND;芯片U12的OUT输出引脚1与电容C76连接后接芯片U12的电源端VCC引脚8,芯片U12的电源端VCC引脚8、电容C76两者之间的节点与二极管D17、电容L4两者之间的节点连接;电感L4与二极管D17的正极之间并联接有电容C75、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8,其中电容C75正极连接电感L4,二极管D17的正极与电容C75的负极之间的节点接数字地DGND;芯片U12的COMP补偿引脚4与电阻R44、电阻R49两者之间的节点连接;电阻R44与电容C18、二极管D19正极两者之间的节点连接,二极管D19的负极与电阻R46之间的节点连接电源输出端VCC5V;电阻R46与发光二极管D18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8的负极与电阻R49之间的节点接数字地DGND。进一步,所述335x芯片上电电路为第一场效应管Q1的引脚2、电阻R40两者之间的节点与电阻R39连接后接电源端VCC5V,电阻R40、第二场效应管Q2的引脚2两者之间的节点与第一场效应管Q1的引脚1连接,电阻R39、电容C13、芯片U1的VIN引脚3三者之间的节点与第一场效应管Q1的引脚3连接,电容C13与芯片U1的GND引脚1连接后接数字地DGND;第二场效应管Q2的引脚3与电容C15之间的节点接数字地DGND;电阻R41、电容C15之间的节点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引脚1连接;芯片U1的OUT引脚2与OUT2引脚4连接后与电容C12连接,由电容C12与电容C14并联而成的电路两端分别接电源3.3V、数字地DGND。进一步,LCD背光电源电路包括用于调光的芯片U2,电容C10与电容C9并联后的电路两端分别接电源VCC5V、数字地DGND,电感L2与芯片U2的VIN引脚1两者之间的节点与电容C9、电容C10两者之间的节点连接,电感L2、芯片U2的SW引脚3之间的节点与肖特基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芯片U2的FW引脚6与GND引脚4之间外接电阻R3后接数字地D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用于伺服系统的电源模块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伺服系统的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包括PWM恒流输出电路、Lcd操作面板电源电路、335x芯片上电电路、LCD背光电源电路和LCD系统电源电路,所述PWM恒流输出电路、Lcd操作面板电源电路、335x芯片上电电路、LCD背光电源电路和LCD系统电源电路电连接;所述PWM恒流输出电路为数字信号输入端连接电阻R513,电阻R513与电阻R514的两者相连的节点接第一放大器U123A的正向输入端3,第一放大器U123A的反相输入端2与由电阻R517、电位器VR6两者相连的节点连接,第一放大器U123A的负电源引脚11与电阻R514之间的节点、电容C120与电阻R517相连的节点、第一放大器U123A的负电源引脚11与电阻R515相连的节点都接电源地PGND,第一放大器U123A的正电源引脚4与电容C120两者之间的节点接电源+P15V;第一放大器U123A的输出端引脚1、电位器VR6两者之间的节点与电阻R515、第二放大器U123B正相输入端5两者之间的节点连接;第二放大器U123B反相输入端6与电容C211之间的节点连接电阻R516,所述电阻R516与电阻R482连接线之间设有负载CURBP‑,电阻R482另一端接电源地PGND;电容C211与第二放大器U123B的输出端7相连的节点与一电阻R483连接后再与第三放大器U121A的正相输入端5连接;第三放大器U121A的电源引脚3接电容C212后接电源地PGND;第三放大器U121A的电源引脚12与三极管Q38的发射极3连接的节点接电源地PGND;第三放大器U121A的输出端2与电阻R485、三极管Q38的基极1两者之间的节点连接;电阻R485接电源+P15V;三极管Q38的集电极2与电阻R486连接,三极管Q38的发射极3与二极管D205两者之间的节点接电源地PGND;所述电阻R486与场效应管Q35的引脚2、电阻R487两者相连的节点连接,场效应管Q35的引脚1与电阻R487两者之间的节点接电源P24V;场效应管Q35的引脚3与二极管D205的负极连接负载CutBP+;第三放大器U121A的反相输入端4接一电阻R484后与电阻R491、电阻R492两者之间的节点连接;电阻R492接电源地PGND;电阻R491与第四放大器U123C的输出端8、电容C213、电阻R490三者之间的节点连接;第四放大器U123C的反相输入端9与第五放大器U123D的输出端之间接一电阻R489,电阻R489两端分别与电阻R488、电容C213连接,电阻R488、电阻R490两者之间的节点与第五放大器U123D的正相输入端12连接,第四放大器U123C的正相输入端10与第五放大器U123D的反相输入端13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伺服系统的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包括PWM恒流输出电路、Lcd操作面板电源电路、335x芯片上电电路、LCD背光电源电路和LCD系统电源电路,所述PWM恒流输出电路、Lcd操作面板电源电路、335x芯片上电电路、LCD背光电源电路和LCD系统电源电路电连接;所述PWM恒流输出电路为数字信号输入端连接电阻R513,电阻R513与电阻R514的两者相连的节点接第一放大器U123A的正向输入端3,第一放大器U123A的反相输入端2与由电阻R517、电位器VR6两者相连的节点连接,第一放大器U123A的负电源引脚11与电阻R514之间的节点、电容C120与电阻R517相连的节点、第一放大器U123A的负电源引脚11与电阻R515相连的节点都接电源地PGND,第一放大器U123A的正电源引脚4与电容C120两者之间的节点接电源+P15V;第一放大器U123A的输出端引脚1、电位器VR6两者之间的节点与电阻R515、第二放大器U123B正相输入端5两者之间的节点连接;第二放大器U123B反相输入端6与电容C211之间的节点连接电阻R516,所述电阻R516与电阻R482连接线之间设有负载CURBP-,电阻R482另一端接电源地PGND;电容C211与第二放大器U123B的输出端7相连的节点与一电阻R483连接后再与第三放大器U121A的正相输入端5连接;第三放大器U121A的电源引脚3接电容C212后接电源地PGND;第三放大器U121A的电源引脚12与三极管Q38的发射极3连接的节点接电源地PGND;第三放大器U121A的输出端2与电阻R485、三极管Q38的基极1两者之间的节点连接;电阻R485接电源+P15V;三极管Q38的集电极2与电阻R486连接,三极管Q38的发射极3与二极管D205两者之间的节点接电源地PGND;所述电阻R486与场效应管Q35的引脚2、电阻R487两者相连的节点连接,场效应管Q35的引脚1与电阻R487两者之间的节点接电源P24V;场效应管Q35的引脚3与二极管D205的负极连接负载CutBP+;第三放大器U121A的反相输入端4接一电阻R484后与电阻R491、电阻R492两者之间的节点连接;电阻R492接电源地PGND;电阻R491与第四放大器U123C的输出端8、电容C213、电阻R490三者之间的节点连接;第四放大器U123C的反相输入端9与第五放大器U123D的输出端之间接一电阻R489,电阻R489两端分别与电阻R488、电容C213连接,电阻R488、电阻R490两者之间的节点与第五放大器U123D的正相输入端12连接,第四放大器U123C的正相输入端10与第五放大器U123D的反相输入端13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伺服系统的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Lcd操作面板电源电路为输入端电源VCC24V与芯片U12的GND引脚7连接,芯片U12的VREF引脚6与PWPD引脚9连接后接数字地DGND;芯片U12的OUT输出引脚1与电容C76连接后接芯片U12的电源端VCC引脚8,芯片U12的电源端VCC引脚8、电容C76两者之间的节点与二极管D17、电容L4两者之间的节点连接;电感L4与二极管D17的正极之间并联接有电容C75、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8,其中电容C75正极连接电感L4,二极管D17的正极与电容C75的负极之间的节点接数字地DGND;芯片U12的COMP补偿引脚4与电阻R44、电阻R49两者之间的节点连接;电阻R44与电容C18、二极管D19正极两者之间的节点连接,二极管D19的负极与电阻R46之间的节点连接电源输出端VCC5V;电阻R46与发光二极管D18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8的负极与电阻R49之间的节点接数字地DGND。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伺服系统的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波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兴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