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拉锚试验中锚唇的试验方法,通过改变锚杆与锚唇的碰触点位置,得到了锚唇的修改起点、修改终点、最大修改深度点以及最大修改纵向剖面,并将它们用于指导拉锚试验中锚唇的修改工作,令锚唇的修改更规范、更有针对性,从而大大减少拉锚试验中锚唇的修改工作量和修改时间,有效缩短拉锚试验周期;而且整个试验过程简便可控,试验数据容易整理和提取,试验结果更真实可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拉锚试验
,具体涉及一种拉锚试验中锚唇的试验方法。
技术介绍
锚唇位于锚穴顶端,在拉锚试验中对于锚唇的试验修改工作,在消除卡锚现象上起决定性作用。起锚依始,锚唇承受卸扣的碰撞和摩擦,此时,锚唇承托的卸扣平面朝向决定了锚的最初状态;起锚进程中,随着卸扣被收入锚链筒内,卸扣对于锚的控制作用被弱化,取而代之起决定作用的是锚唇与锚杆的碰触点位置,这个碰触点实质上已成为此时整副锚重量的唯一支点,其位置的不同决定了锚杆的不同旋转方向,从而决定了锚爪朝向及锚爪接触锚穴方式。可见,在拉锚试验中对于锚唇部件的试验,必须针对锚唇与锚杆的碰触点位置进行有效的修整调试,才能控制好锚的运动轨迹,最终杜绝卡锚现象的发生。目前,在拉锚试验中,锚唇部件引发卡锚现象时,一般采用凭经验填敷和磨削锚唇内缘,以求达到干涉卸扣平面角度及改变锚杆与锚唇的碰触点的解决方法。由于干涉卸扣平面角度及改变锚杆与锚唇的碰触点是两个试验方向,使得在试验过程中顾此失彼;又因为这两个试验方向对于填敷和磨削位置及填敷量、磨削量要求会相互影响、相互抵触,全凭经验无定向、无定值、无定量的试验方法令实验者无所适从,试验过程也变得拖沓繁复,试验结果往往难予把控,不尽如人意。而且没完没了的填敷及磨削令锚唇部件面目全非,使测量及记录试验数据和结果变得困难,直接导致试验数据失实,最后的试验结果的可信度也会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减少拉锚试验中锚唇修改工作量的一种拉锚试验中锚唇的试验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拉锚试验中锚唇的试验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拉起锚链,将卸扣及锚杆的头部拉进锚链筒,记录锚杆旋转前锚杆的棱与原始锚唇的碰触点位置,并分别在原始锚唇和锚杆的棱上作好标记;步骤二,作出锚杆在碰触点位置的横截面图,在横截面图上标出重心点和第一碰触点,并将第一碰触点和重心点用直线连接,其中,第一碰触点为棱边的一端点,第一碰触点与重心点之间的直线处于铅垂状态且第一碰触点在横截面图的最下方;步骤三,顺着锚杆实际旋转的方向将铅垂直线平移至棱边的另一端,铅垂直线交棱边得到第二碰触点,将第二碰触点作为新碰触点,以第二碰触点为起点,以第二碰触点与第一碰触点的垂垂直高度差为距离尺度,在第二碰触点上方作第一水平线,第一水平线为第一碰触点位置时原始锚唇的等高线,以第一碰触点为起点,以第二碰触点与第一碰触点的垂直高度差为距离尺度,在第一碰触点下方作第二水平线,第二水平线为原始锚唇的最大修改深度等高线;过第二碰触点作斜线,使斜线斜向第一碰触点的下方,斜线与第一碰触点和第二碰触点所在的棱边成3-5度夹角,斜线与第一水平线的交点为原始锚唇的修改起点,斜线与第二水平线的交点为原始锚唇的最大修改深度点;以最大修改深度点为原点,将第二水平线按锚杆实际旋转的方向旋转5-8度与第一水平线相交,得到原始锚唇的修改终点;将修改起点、最大修改深度点和修改终点两两相连,得到的三角形为原始锚唇的最大修改纵向剖面;步骤四,根据修改起点、最大修改深度点、修改终点以及最大修改纵向剖面修改原始锚唇得到新锚唇;步骤五,用新锚唇重新作拉锚试验。上述的拉锚试验中锚唇的试验方法中,步骤三还包括:作出最大修改深度点在第一水平线上的最大修改深度投影点。上述的拉锚试验中锚唇的试验方法中,步骤三还包括:在原始锚唇的内缘,以第一碰触点距锚唇顶缘轨迹线的高度作出第一碰触点的实际等高线;以第一碰触点为基准点,在实际等高线上标出最大修改深度投影点,作出原始锚唇在最大修改深度投影点处顺着锚杆倾斜方向的截面图;在截面图上标出最大修改深度投影点,并过最大修改深度投影点作出原始截面线的垂直线,以最大修改深度投影点为圆心,以第二碰触点与第一碰触点的垂直高度差的3倍为半径划圆弧,圆弧与垂直线的交点即为最大修改深度点,过最大修改深度点作出与原始截面线的形状大致相似的新截面线,并保证新截面线的光顺度。上述的拉锚试验中锚唇的试验方法中,步骤四包括:在原始锚唇的内缘,以第一碰触点距锚唇顶缘轨迹线的高度作出第一碰触点的实际等高线;以第一碰触点为基准点,在实际等高线上标出修改起点、修改终点和最大修改深度投影点;以最大修改深度投影点为开据点,用直线锯条顺着锚杆倾斜方向作下切作业,直至达到最大修改深度点;以锯缝的截止深度为准,用砂轮机在修改起点和修改终点间来回作磨削作业,并保证磨削部分与非磨削部分过渡光顺,得到新锚唇。上述的拉锚试验中锚唇的试验方法中,还包括:步骤六,根据新锚唇制作拉锚实验报告进行报验,待报验通过后,制作相应的钢铸锚唇。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拉锚试验中锚唇的试验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本专利技术的试验方法通过改变锚杆与锚唇的碰触点位置,得到可供修改锚唇的修改起点、修改终点、最大修改深度点以及最大修改纵向剖面,并将它们用于指导拉锚试验中锚唇的修改工作,令锚唇的修改更规范、更有针对性,从而大大减少拉锚试验中锚唇的修改工作量和修改时间,有效缩短拉锚试验周期;而且整个试验过程简便可控,锚唇的修改创面小,试验数据容易整理和提取,试验结果更真实可信。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拉锚试验中锚杆旋转前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锚杆旋转前在碰触点位置的横截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作出的最大修改纵向剖面的示意图;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修改原始锚唇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作出的最大修改深度点处的锚唇的新截面线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用新锚唇进行拉锚试验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用新锚唇进行拉锚试验时锚爪与新锚唇贴合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中用新锚唇进行拉锚试验时锚爪与新锚唇贴合的侧面剖视图;其中,1、锚杆;2、卸扣;3、锚链筒;4、锚爪;5、锚穴;6、外板;7、原始锚唇;8、锚唇顶缘轨迹线;9、最大修改纵向剖面;10、第一水平线;11、实际等高线;12、原始截面线;13、新截面线;7’、新锚唇;O、重心点;P、第一碰触点;X、第二碰触点;A、最大修改深度点;B、修改起点;C、修改终点;A’、最大修改深度投影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如图1至图9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一种拉锚试验中锚唇的试验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拉起锚链,将卸扣2及锚杆1的头部拉进锚链筒3,记录锚杆1旋转前锚杆1的棱与原始锚唇7的碰触点位置(如图1所示),并分别在原始锚唇7和锚杆1的棱上作好标记;步骤二,作出锚杆1在碰触点位置的横截面图(如图2所示),在横截面图上标出重心点O和第一碰触点P,并将第一碰触点P和重心点O用直线连接,其中,第一碰触点P为棱边的一端点,第一碰触点P与重心点O之间的直线处于铅垂状态且第一碰触点P在横截面图的最下方;步骤三,如图3和图4所示,顺着锚杆1实际旋转的方向将铅垂直线平移至棱边的另一端,铅垂直线交棱边得到第二碰触点X,将第二碰触点X作为新碰触点,以第二碰触点X为起点,以第二碰触点X与第一碰触点P的垂直高度差h为距离尺度,在第二碰触点X上方作第一水平线10,第一水平线10为第一碰触点P位置时原始锚唇的等高线,以第一碰触点P为起点,以第二碰触点X与第一碰触点P的垂直高度差h为距离尺度,在第一碰触点P下方作第二水平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拉锚试验中锚唇的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拉起锚链,将卸扣及锚杆的头部拉进锚链筒,记录锚杆旋转前锚杆的棱与原始锚唇的碰触点位置,并分别在原始锚唇和锚杆的棱上作好标记;步骤二,作出锚杆在碰触点位置的横截面图,在横截面图上标出重心点和第一碰触点,并将第一碰触点和重心点用直线连接,其中,第一碰触点为棱边的一端点,第一碰触点与重心点之间的直线处于铅垂状态且第一碰触点在横截面图的最下方;步骤三,顺着锚杆实际旋转的方向将铅垂直线平移至棱边的另一端,铅垂直线交棱边得到第二碰触点,将第二碰触点作为新碰触点,以第二碰触点为起点,以第二碰触点与第一碰触点的垂直高度差为距离尺度,在第二碰触点上方作第一水平线,第一水平线为第一碰触点位置时原始锚唇的等高线,以第一碰触点为起点,以第二碰触点与第一碰触点的垂直高度差为距离尺度,在第一碰触点下方作第二水平线,第二水平线为原始锚唇的最大修改深度等高线;过第二碰触点作斜线,使斜线斜向第一碰触点的下方,斜线与第一碰触点和第二碰触点所在的棱边成3‑5度夹角,斜线与第一水平线的交点为原始锚唇的修改起点,斜线与第二水平线的交点为原始锚唇的最大修改深度点;以最大修改深度点为原点,将第二水平线按锚杆实际旋转的方向旋转5‑8度与第一水平线相交,得到原始锚唇的修改终点;将修改起点、最大修改深度点和修改终点两两相连,得到的三角形为原始锚唇的最大修改纵向剖面;步骤四,根据修改起点、最大修改深度点、修改终点以及最大修改纵向剖面修改原始锚唇得到新锚唇;步骤五,用新锚唇重新作拉锚试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锚试验中锚唇的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拉起锚链,将卸扣及锚杆的头部拉进锚链筒,记录锚杆旋转前锚杆的棱与原始锚唇的碰触点位置,并分别在原始锚唇和锚杆的棱上作好标记;步骤二,作出锚杆在碰触点位置的横截面图,在横截面图上标出重心点和第一碰触点,并将第一碰触点和重心点用直线连接,其中,第一碰触点为棱边的一端点,第一碰触点与重心点之间的直线处于铅垂状态且第一碰触点在横截面图的最下方;步骤三,顺着锚杆实际旋转的方向将铅垂直线平移至棱边的另一端,铅垂直线交棱边得到第二碰触点,将第二碰触点作为新碰触点,以第二碰触点为起点,以第二碰触点与第一碰触点的垂直高度差为距离尺度,在第二碰触点上方作第一水平线,第一水平线为第一碰触点位置时原始锚唇的等高线,以第一碰触点为起点,以第二碰触点与第一碰触点的垂直高度差为距离尺度,在第一碰触点下方作第二水平线,第二水平线为原始锚唇的最大修改深度等高线;过第二碰触点作斜线,使斜线斜向第一碰触点的下方,斜线与第一碰触点和第二碰触点所在的棱边成3-5度夹角,斜线与第一水平线的交点为原始锚唇的修改起点,斜线与第二水平线的交点为原始锚唇的最大修改深度点;以最大修改深度点为原点,将第二水平线按锚杆实际旋转的方向旋转5-8度与第一水平线相交,得到原始锚唇的修改终点;将修改起点、最大修改深度点和修改终点两两相连,得到的三角形为原始锚唇的最大修改纵向剖面;步骤四,根据修改起点、最大修改深度点、修改终点以及最大修改纵向剖面修改原始锚唇得到新锚唇;步骤五,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元斌,何黄胜,饶晋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